廖業佳
摘要 國有林場是我國生態修復和建設的重要力量,是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最重要的基礎設施。當前,全國正積極推進國有林場改革,由于體制機制變動,國有林場森林經營也將隨之發生變化。立足廣東國有林場森林資源狀況存在的不足,提出通過優化樹種結構、大力發展木材戰略儲備林、提高生態公益林比例和發展林下經濟等措施,將國有林場打造為美麗森林主陣地、林業科研示范地、木材戰略儲備地、綠色產品優產地、百姓向往目的地。
關鍵詞 國有林場;改革;森林經營
中圖分類號 S75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8)13-0127-02
Thoughts on Forest Management under the Reform of Guangdong Stateowned Forest Farm
LIAO Yejia
(Guangdong Stateowned Forest Farm and Forest Park Administration,Guangzhou,Guangdong 510173)
Abstract Statesowned forest farm is an important force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construction in China, and is the most important infrastructure to maintain the national ecological security. At present, the country is actively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stateowned forest farms, due to changes in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stateowned forest farm forest management will also change accordingly. Based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Guangdong stateowned forest resources situation, put forward to optimize the species structure, vigorously develop strategic reserve of timber forest, improve ecological forest propor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orest economy and other measures, the stateowned forest farm create beautiful forest main battlefield, forestry research and demonstration battlefield, wood strategic reserves battlefield, excellent green production, people yearning destination.
Key words Stateowned forest farm;Reform;Forest management
國有林場是指國家建立的專門從事植樹造林、森林培育、保護和利用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林業事業單位[1]。廣東省國有林場大多成立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受體制機制影響,大部分國有林場長期以來主要依賴林木采伐收入維持基本運作。2015年2月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有林場改革方案》和《國有林區改革指導意見》,要求各地認真貫徹執行。根據國家國有林場改革精神,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結合廣東實際,于2015年9月29日印發《廣東省國有林場改革實施方案》,核心內容是通過理順長期困擾國有林場體制機制問題,牢固把握生態導向,把林場由木材生產為主向生態修復和建設為主轉變,由利用森林獲取經濟利益為主向保護森林提供生態服務為主轉變。在新形勢下,國有林場森林經營工作重點和森林資源培育發展方向成為了許多學者研究的新課題。筆者對廣東國有林場改革形勢下的森林經營工作進行闡述,以期促進其發展。
1 基本情況
1.1 國有林場概況
廣東省地處我國大陸最南部,東鄰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連廣西,南臨南海,珠江口東西兩側分別與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接壤。2016年廣東省共有217個國有林場,其中省屬林場10個,市屬林場99個,縣屬林場108個;坐落在21個地級市、94個縣(市、區),共有職工31 175人,其中在職12 499人,離退休18 676人。國有林場周邊分布著新豐江、南水、流溪河等110座大中型水庫和東江、西江、北江等57條大江大河。
1.2 森林資源狀況
廣東國有林場林業用地面積77.06萬hm2,占全省林業用地總面積(1 095.89萬hm2)的7%,森林蓄積5 085萬m3,森林覆蓋率87%。國有林場生態公益林面積47.95萬hm2,占林地面積的62%;商品林面積29.11萬hm2,占林地面積的38%。全省38%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和52%國家級、省級森林公園是在國有林場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國有林場保存有全省90%以上國家一、二級野生保護動植物種類,是珍稀的物種基因庫。
1.3 改革進展
在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推進下,廣東省國有林場改革各項工作穩步推進。廣東是中發〔2015〕6號文件印發以來,全國第1個經省委審議通過、第1個上報、第1個獲得國家批復同意、第1個印發省級實施方案的省份。按照國有林場改革精神和要求,全省217個國有林場整合為206個,定性為公益一類事業單位的151個,占73%;定性為公益二類事業單位的51個,占25%;維持原企業性質的4個,占2%(表1)。初步建成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保護生物多樣性、建設生態文明的國有林場新體制,標志著廣東省國有林場正式告別砍樹為主的經營模式。
2 國有林場森林資源發展面臨的困境
2.1 樹種單一
研究表明,混交林具有生物多樣性豐富、抗逆性強、生態系統穩定等特點,混交林與純林比較,林內光照減弱,氣溫、地溫略低而變幅小,風速降低,蒸發量減少,空氣濕度增加,有利于改善林內小氣候[2]。長期以來,為了追求經濟效益,國有林場在樹種選擇上大多傾向于速生、豐產的人工純林,日積月累,形成了以松樹、杉木等針葉樹為主的樹種結構,此外,桉樹、相思等速生闊葉林也被大量種植,使針葉林和闊葉純林比例較高。
2.2 森林單位蓄積量不高
根據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顯示,我國森林面積2.08億hm2,森林蓄積量151.37億m3 ,平均森林蓄積量72.77 m3/hm2。廣東國有林場林地蓄積量65.99 m3/hm2,雖然比全省平均水平(51.19 m3/hm2)[3]高28.9%,但距離全國平均水平還是有一定差距。
2.3 生態公益林比例偏低
生態公益林是以保護和改善人類生存環境、維護生態平衡、保存物種資源、科學試驗、森林旅游、國土保安等為主要經營目的的森林、林木和林地,包括防護林和特種用途林[4]。雖然國有林場生態公益林面積比例為62%,高于全省44%的平均水平,但距離《廣東省國有林場改革實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達75%”的目標要求,僅完成了83%的任務。
2.4 森林資源綜合利用程度不高
森林資源在自然資源中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創造了無盡的財富。在對森林資源進行開發時,要避免單一的手段,提倡多元化的開發模式[5]。目前,國有林場森林資源的開發利用主要有三類,第一是向社會提供木材,絕大多數國有林場都屬于這一類;第二是開展林下種植、養殖,由于規模一般不大,難以形成產業集群效應;第三是發展森林旅游,許多國有林場成立了森林公園,但是由于政策、理念、資金和管理等問題,大多缺乏特色和活力。
2.5 林業科技作用未完全發揮
任何領域的發展都離不開科技,作為社會生產的巨大推動力,科技對我國社會發展有著重要影響[6]。廣東林業科技的研究和推廣主要依靠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國有林場、苗圃場和基層林業站所等機構和單位。國有林場由于具有土地資源豐富和人才聚集等優勢,為全省各項林業的研究、推廣和示范做出了積極貢獻。但是由國有林場獨力主導或者作為主要承擔的項目不多,主要是作為一般參與。造成這樣的局面,除了林場職工自身原因外,體制機制是主要制約因素。為解決林場的基本運作問題,許多優秀的林場職工和技術人員,往往被優先安排在為林場經濟效益創收的崗位,無法將時間和心思放在林業科技方面。
3 對策與建議
3.1 開展林分改造,優化樹種結構
林分改造是根據當地的地帶性森林植被類型,有目的地選擇一些適合當地生長的樹種,通過人工手段對現有生態功能、經濟效益較差的森林進行改造,從而促進森林向地帶性森林群落演替或按設計目標形成某種植物群落的一種造林方法[7]。國有林場改革后,國有林場的森林資源將以發揮生態效益為主,對于大面積的人工針葉純林和速生闊葉樹,需要進行林分改造,尤其是低產、低效和潛在病蟲害風險的幼齡林和過熟林,通過優化樹種結構和齡組構成,打造生物多樣高、抗逆性強、生態景觀優美的森林資源體系。在林分改造過程中要做到“兩個堅持”,第一是堅持適地適樹,突出地域特色,不能迎合領導個人喜好,要遵循自然規律,秉承自然法則;第二是堅持統籌規劃,分步實施,不能一擁而上,大面積同時改造,既不利于管理,也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3.2 大力發展木材戰略儲備林
木材是重要的戰略資源,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加強國家木材戰略儲備基地建設”要求,隨后國家林業局印發《全國木材戰略儲備生產基地建設規劃(2013—2020年)》,選擇廣西、福建、湖南等7個省份作為試點在全國開展儲備林劃定工作。建設木材戰略儲備林周期長、成本大、技術高,在集體土地或者農民自留山、責任山上難以保障,國有林場的土地屬于國家所有,在承擔國家木材戰略儲備基地建設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和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木材戰略儲備林建設應重點放在國有林場,在積極促進國有林場森林資源蓄積量增長的同時,也能為國家培育和提供優質大徑級木材,保障國家木材生產安全。
3.3 提高生態公益林面積比例
1994年,廣東在全國率先按照森林多種功能的主導利用,區劃生態公益林和商品林[8]。生態公益林與商品林不同,其主要特點是突出社會公益屬性。目前,我國的生態林建設與經濟發展是存在一定矛盾的[9]。生態公益林補償的主體是各級政府[10],政府是生態林工程的最大投資者,因為生態林工程建設會為國家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11]。廣東正在積極推進生態公益林擴面工作,由于該省絕大部分國有林場已經定性為公益一類事業單位,并且提出了生態公益林面積比例要達75%的目標要求,因此,國有林場生態公益林的擴面、提質、增效已經具備了良好的基礎和條件。在區劃生態公益林過程中,要把江河湖庫水源集雨區、野生保護動植物棲息地、鐵路公路交通要道兩側、生態脆弱敏感區和風景名勝地等劃入生態公益林,摒棄只把立地條件不好、交通條件不好、生產潛力不大的林地劃為生態公益林的金錢本位思想,要真正把需要保護和值得保護的森林劃入生態公益林范疇。
3.4 合理利用和發展林下經濟
林下經濟主要是指以林地資源和森林生態環境為依托,發展林下種植業、養殖業、采集業和森林旅游業等。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以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林農大力發展林禽、林畜、林果、林藥等產業經營,但隨著社會群眾對森林旅游需求的日益增長,國有林場森林資源優勢和作用越來越顯著。森林旅游資源是指在以森林景觀為主體,其他自然景觀為依托,人文景觀為陪襯的森林旅游環境中,具有游覽價值與旅游功能,并能吸引旅游者的自然與社會有形與無形的一切因素,包括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12]。國有林場擁有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森林景觀資源和歷史文化遺跡,開展森林旅游和森林康養等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在確保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森林資源,引進先進的規劃理念、管理經驗、專業人才和社會資本,國有林場的第三產業將發揮巨大的潛力,使國有林場成為吸引社會群眾游覽、健身、康養新的勝地。同時,利用國有林場良好的生態環境,積極探索高端林下產業發展,培育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林產品,國有林場森林資源可挖掘空間十分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