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建華 高露華
摘要 山東省家庭農場具有市場主體特征明顯、以種養業為主、經營規模適中、跨地區土地流轉、管理水平較高、重視品牌建設等特點,也存在土地流轉不規范、專門人才緊缺、經營風險大等問題。應當在落實土地流轉政策的基礎上,采取相關措施加以扶植,同時可以實施家庭農場信用分級辦法來加強對家庭農場的管理,通過鼓勵成立相關組織或協會,來完善家庭農場發展的組織體系。
關鍵詞 家庭農場;信用分級管理;家庭農場協會;山東省
中圖分類號 F30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8)13-0129-03
Current Situation of Family Farm Development in Shandong Province
GONG Jianhua1,GAO Luhua2 (1.Jiangtuan Town People's Government Social Affairs Service Station,Laiyang,Shandong 265222;2.College of Economics (Cooperatives),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Qingdao,Shandong 266109)
Abstract The family farms in Shandong Province ha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bvious market players,priority to planting and breeding,moderate scale of operations,crossregional land transfer,high management level and emphasis on brand building,and there were also problems caused by nonstandard land transfer,scarcity of specialized personnel,and high operational risks.On the basis of implementing the land transfer policy,relevant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support it.At the same time,family farm credit grading methods could be implemented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family farms,and the organizational system for family farm development could be improved by encourag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related organizations or associations.
Key words Family farm;Credit grading management;Family farm association;Shandong Province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科學制定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1]。2017年12月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的內涵就是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走共同富裕之路、走質量興農之路、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走鄉村善治之路、走中國特色減貧之路。要實現鄉村振興的戰略目標,就必須強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經營主體是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主力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壯大,直接關系到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實現。
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是指大力培育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逐步形成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骨干,其他組織形式為補充的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家庭農場是在鞏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基礎上的農業創新,發展家庭農場是提高農業集約化經營水平、發展現代農業的有效途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途徑之一。作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家庭農場通過家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受益與經營狀況緊密結合,既可以提高農場經營者的積極性,又可以促進農業規模化生產經營,推廣農業科技,提高機械化生產水平,促進農業資源的合理利用,加快傳統農業向高效農業發展,同時也可以帶動當地就業。另外,市場化運作也促使農場經營者必須規范生產經營過程,重視產品質量管理,這也有利于實施質量追溯措施,便于監管。
農業是山東省的優勢產業,因有著農業產業化發達的底子,家庭農場發展雖然起步晚,但發展迅猛。雖然說全國各省市家庭農場的發展條件各異,各地都有各自的認定標準和支持辦法,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筆者采取實地調研的方法以及相關農業產業發展理論[2],通過對山東省家庭農場發展狀況的調查與研究,既可以明確其特點、存在問題、完善辦法,也可為我國其他地區發展家庭農場提供借鑒。
1 家庭農場的內涵與研究意義
1.1 家庭農場的提出
家庭農場起源于歐美國家。在我國,家庭農場經歷了3個發展階段:20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是第1階段,突出特征是國家在國營農場內部發展家庭農場。20世紀90年代至2012年底是第2階段。國家為了創新現代農業,再次進行家庭農場改革,改革范圍擴大到農村,尤其是2008年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第一次將家庭農場作為農業規模經營主體之一提出,促進了家庭農場在全國廣大農村地區的蓬勃發展[3]。家庭農場已初具規模,具有較高的專業化和規模化水平。根據農業部的統計,截至2012年底,全國30個省、區、市(不含西藏)共有家庭農場87.7萬個;經營耕地面積0.12億hm2,占全國承包耕地面積的13.4%;平均每個家庭農場有勞動力6.01人,其中家庭成員4.33人,長期雇工1.68人。第3階段始于2013年,“家庭農場”的概念首次在中央1號文件《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若干意見》[4]中出現,農業部出臺《關于促進家庭農場發展的指導意見》(農經發〔2014〕1號),山東省農業廳也于2013年5月出臺《山東省家庭農場登記試行辦法》。家庭農場作為我國現代農業的一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始真正走向制度化、規范化。
1.2 家庭農場的內涵
對于家庭農場的定義,很長時間內一直很模糊,甚至將之與“農家樂”、觀光休閑農業混為一談,影響到家庭農場的推廣。
農業部在2013年3月首次對全國家庭農場發展情況統計調查時,列出4個條件:①農場經營者應具有農村戶籍(即非城鎮居民);②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③以農業收入為主;④經營規模達到一定標準并相對穩定,即從事糧食作物的,租期或承包期在5年以上的土地經營面積達到3.33 hm2(一年兩熟制地區)或6.67 hm2(一年一熟制地區)以上;從事經濟作物、養殖業或種養結合的,應達到縣級以上農業部門確定的規模標準[5]。
山東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山東省農業廳在2016年9月新修訂發布的《山東省家庭農場登記管理辦法》中,要求家庭農場申請登記應符合3個條件:①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或生產經營者;②以農業收入為家庭收入主要來源;③經營規模相對穩定,土地承包或流轉合同期限應在5年以上,土地經營規模達到當地農業(經管)部門規定的種植、養殖要求[6]。
結合有關專家的研究以及各地規范家庭農場發展辦法,可以將家庭農場定義為:是指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以家庭為單位,以家庭中的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在農村土地上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并以農業經營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農業經營主體[7]。
2 山東省家庭農場發展概況
山東省家庭農場發展比較晚。2013年5月,山東省出臺了《山東省家庭農場登記試行辦法》,對山東省家庭農場的登記條件、登記人數、經營范圍、組織形式、發展業務等方面進行規定,以支持、促進和引導家庭農場健康發展;同年8月29日,山東省政府轉發《關于積極培育家庭農場健康發展的意見》,進一步落實對家庭農場在財政、金融、經營用地優惠政策和登記注冊服務方面的支持。自此,各地市也根據上述辦法和意見,因地制宜制定和落實相應的登記辦法和扶持政策,拉開了發展家庭農場的序幕。
2.1 發展概況
2.1.1 家庭農場數量。
山東省對家庭農場采取工商部門登記注冊、農業部門備案、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管理辦法。登記辦法出臺后,省內各地農民借助于農業產業化的先機,迅速打造起了規模不一、特色各異的家庭農場。2014年年底,山東省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的家庭農場3.8萬家,其中在農業部門備案的20 372萬家,數量居全國首位。至2016年10月山東省重新修訂《山東省家庭農場登記管理辦法》[8],各級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的家庭農場達到4.8萬家。
為引導家庭農場規范發展,2015年山東省組織開展了家庭農場省級示范場創建活動,首批省級示范場共100家。2017年山東省《家庭農場省級示范場認定管理暫行辦法》出臺,第2批家庭農場省級示范場共199家。截至2017年年底,山東省家庭農場已發展到5.5萬家。
2.1.2 創辦模式。主要有以下6種模式:①農戶家庭通過流轉其他農戶的承包地發展家庭農場。這也是最主要的創辦模式。
②各類專業大戶創辦家庭農場。專業大戶是指主要從事某種單一農產品生產的農業經營主體,如糧食種植大戶、養殖大戶等,具備專業技術和規模經營的能力,通常也是通過土地流轉來擴大專業化和規模化生產。③農民合作社牽頭創辦家庭農場。④返鄉人員(如農民工)創辦家庭農場。一些外出務工的農民、離退休職工返鄉后借助在外積累的資本和經營管理經驗創辦家庭農場。⑤下鄉人員(如大學生村官)領辦家庭農場。即由大學生、退役士兵、農業科技人員等下鄉創業,帶領農民創辦家庭農場。⑥社會資本下鄉創辦家庭農場。主要是指一些工商企業、社會閑散資本通過承租農村土地創辦家庭農場。
2.1.3 經營范圍。
山東省農業領域寬泛,因此家庭農場經營范圍不僅涵蓋糧食、蔬菜、林果、苗木種植、畜牧、水產養殖等傳統農業種養領域,還融入了農產品加工、休閑娛樂、生態觀光等新業態,同時借助山東省發展農業“新六產”(魯政辦字〔2017〕208號),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上升甚快;一些家庭農場基于互聯網平臺、微信朋友圈等渠道,已經進入“互聯網+”時代。
2.2 家庭農場的特點
2.2.1 市場主體特征明顯。
山東省家庭農場必須要經過工商登記注冊,實施企業化管理,因此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具有完全的市場參與權和經營自主權,需要根據市場競爭狀況進行決策。
2.2.2 以種養業為主。山東省家庭農場經營范圍主要集中在種植業、養殖業或者種養結合,其中種植業所占比例自2014年以來一直穩定在80%以上。首批100家省級示范場中,以種植糧食為主業的約占60%。許多家庭農場兼營休閑娛樂與生態觀光,一些家庭農場開始涉及產品出口。如蒙陰縣蒙林家庭農場,主要從事肉兔飼養工作,肉用活兔出口歐盟。
2.2.3 經營規模適中 。
山東省家庭農場的土地經營規模適中,13.33 hm2以下的約占家庭農場總數的75%;66.7 hm2以上的占比甚少,約在1.5%。首批100家省級示范場中,經營規模在3.33~20.00 hm2約占56%。
2.2.4 跨地區土地流轉。
一些家庭農場經營者通過流轉附近其他鄉鎮的土地發展家庭農場。如兗州市新驛鎮型堂村劉姓村民具有豐富的種植經驗和規模經營土地的能力,通過承包新兗鎮東孟村流轉的80.00 hm2土地,建設了4個家庭農場(每個農場規模在20.00 hm2左右)種植優質糧食。
2.2.5 管理水平較高。
市場地位的轉變要求家庭農場經營者必須具有較高的市場主體意識、風險意識和經濟意識。山東省家庭農場經營者大多具有較高的管理水平和經營頭腦,采用現代技術和機械化,經營效益也較一般農戶好,首批100家省級示范場的年均凈收益穩定在20萬~50萬元。
2.2.6 重視品牌效應。
大多數家庭農場采取了標準化管理制度,對產品進行無公害、綠色、有機產品等標準認證,視產品質量為生命,能從采購、生產、出售等各個環節實施質量控制,重視農場的品牌管理。自山東省實施省級示范場認定以來,各地的家庭農場踴躍參與,將之視為樹立市場形象的契機。
2.3 存在的問題
2.3.1 土地流轉不規范。
要發展家庭農場首先需要支持發展家庭農場的土地,但許多地區的土地流轉存在障礙,使得家庭農場經營者難以獲得相對穩定并且連片的集中土地。突出表現在:①某些地市至今土地確權證書尚未下發到農戶,影響到家庭農場的用地來源、用地的合法性和用地的穩定性。②多數家庭農場的土地是與村委會簽訂合同,由于村干部的更換比較頻繁,繼任的新村委會會對土地租賃合同提出異議,影響到家庭農場經營的穩定性。
2.3.2 專業人才緊缺。家庭農場的主要勞動力是家庭主要成員,在農忙時節雇工。家庭農場實施企業化管理,但由農戶發展的家庭農場不可能是既懂得管理知識又通專業技術知識的全才,專業大戶往往只是種養能手,對經營管理缺乏深入了解,難以對農場的發展做出中長期規劃,明確發展方向。
2.3.3 經營風險大。一是資金鏈不穩定,影響到日常經營和擴大再生產;二是靠天吃飯現象普遍,抗災能力弱;三是農產品價格受市場影響波動較大,難以實現預期利益。
3 促進山東省家庭農場發展的建議
3.1 堅決落實土地流轉政策
從目前來看,山東各地土地部門農村土地確權工作早已完成。但沒有將土地證書發到農戶雖不是普遍現象,同樣影響到當地家庭農場的發展。因此有關部門應當進行實地調研,在全省范圍內落實農村土地確權工作;在保證全面農村土地確權工作完成后,各地要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轉交易平臺,依照法律來引導家庭農場主規范土地流轉,進行合理的事前監督、事中監督以及事后監督。這樣才能保證家庭農場用地的穩定性和投入的可預期性。
3.2 完善家庭農場土地租賃合同
一是規范土地租賃合同條款。一些地區目前有統一的租賃合同格式,這對于缺乏法律知識的當事人來講提供了法律便利。二是提供法律服務,簽約時由法律工作者提供咨詢服務。
三是嚴格執行合同,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利。可以采取的辦法有由政府部門指定機構保管合同、由政府部門指定機構處理合同爭議、政府部門抽查合同履行情況等。
3.3 加強對家庭農場的扶持力度
對家庭農場的扶持,不僅僅表現在政策傾斜,應當在資金、技術、管理等各個層面給予更好的支持,在家庭農場經營過程中提供便捷有效的服務。如:舉辦培訓班,為家庭農場提供繼續教育;完善生產服務的組織措施,為家庭農場提供檢驗檢疫等技術服務;出臺專門服務于家庭農場的融資政策,拓寬家庭農場的籌資渠道;完善保險體系,提供能夠規避相關風險的險種等。
3.4 實施家庭農場信用分級管理
家庭農場是企業,是獨立的市場主體,應當承擔市場責任。政府部門可以采取分級管理辦法,通過量化標準將當地的家庭農場按信用分為幾個認證等級(如分為高級信用認定家庭農場、一般信用認定家庭農場、失信家庭農場3個等級),根據家庭農場的信用等級采取不同的管理辦法、扶持政策和提供不同的服務。這也有助于家庭農場的健康發展。
3.5 鼓勵人才參與家庭農場的發展
目前山東省早已出臺政策鼓勵大中專畢業生到農村工作,如大學生村官工程。政府部門可以結合相關政策,根據當地發展家庭農場對人才的需求形勢出臺相關辦法來引進人才。這些專門的人才既可以投入到家庭農場一線生產中,也可以在專門的服務機構為家庭農場的發展提供法律咨詢、技術咨詢、財務分析、規劃設計等服務。
3.6 成立家庭農場協會
家庭農場協會是家庭農場的行業組織,如同其他行業協會,通過完善協會的組織功能,使其發揮為協會成員服務、與政府溝通、加強家庭農場自律等作用。這樣可以讓家庭農場的許多發展問題通過協會組織加以解決。
4 結論
家庭農場的發展不僅在山東省,而且在全國其他地區都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對家庭農場的支持,有益于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和產業鏈延伸,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對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精準扶貧、管控農業風險都有重要意義。山東省家庭農場的發展目前很成功,這與政府采取的一系列規范、扶持政策有直接關系,而且山東省把扶持家庭農場發展的目標直接與發展農業“新六產”戰略和脫貧結合起來,將家庭農場納入到了全省經濟統籌發展,這有著很好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李秉龍,薛興利.農業經濟學[M].2版.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0.
[3] 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08-10-20(001).
[4]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若干意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5] 農業部.農業部關于促進家庭農場發展的指導意見:農經發[2014]1號[A/OL].(2014-02-24)[2017-12-20].http:// www.moa.gov.cn/govpublic/NCJJTZ/201402/t20140226_3797119.htm.
[6] 山東省工商局.山東省家庭農場登記試行辦法[A/OL].(2013-05-06)[2017-12-20].http://www.sdny.gov.cn/yysjk/flfg/nyqt/201505/t20150519_735675.html.
[7] 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農業廳等部門關于積極培育家庭農場健康發展的意見的通知:魯政辦發[2013]22號[A/OL].(2013-08-29)[2017-12-20].http://hk.lexiscn.com/law/lawchinese12167298.html.
[8] 山東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山東省農業廳.山東省家庭農場登記管理辦法[A/OL].(2016-09-14)[2017-12-20].http://www.shandong.gov.cn/art/2016/11/2/art_2661_171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