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松林 曾皓玲 彭璐
摘要 景觀設計是城鄉規劃、園林專業設計類教學中的一門專業課程。為了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創新景觀設計課程的教學模式,在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結合多年教學經驗,探索了人才培養目標下景觀設計課程教學的創新途徑及有效方法,以期為相關教學工作者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 景觀設計;教學;創新
中圖分類號 S-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8)17-0232-02
Abstract Landscape design is a major course in the teaching of urban planning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the teaching model of landscape design curriculum was innovated,which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alization of talentcultivating goal. Combined with many years of teaching experience, we explored the innovation paths of landscape design courses teaching,so as to bring some helps for other teachers.
Key words Landscape design; Teaching; Innovation
自教育部公布并執行《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1年)》以來,風景園林學正式成為一級學科。另外,為配合200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的頒布,“城市規劃”改名為“城鄉規劃”并被提升為一級學科。仲愷農業工程學院作為農科類高等院校,2004年開始在園林專業及城市規劃專業開設景觀設計相關課程(原課程名為城市景觀設計,后根據社會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了擴展,改名為景觀設計),經過10多年的發展,隨著2011年高等教育學科的調整,景觀設計課程已成為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城鄉規劃專業、園林專業的重要專業課程之一。筆者結合多年教學經驗,以景觀設計課程教學研究為例,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考核方式與教學評價等方面,探索了人才培養目標下的課程教學創新途徑及有效方法。
1 課程定位與教學目標
1.1 課程定位
課程的合理定位是建立在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充分理解與認識上的。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城鄉規劃專業、園林專業人才培養方向對接社會需求,契合“美麗中國”的理念,著力于培養有道德、負責任的應用型高級技術人才。
專業人才的培養涉及素質目標與能力目標,仲愷農業工程學院景觀設計課程設置在大學三年級,是專業素質與專業能力提升的重要環節。專業素質[1]主要是指面對各類專業問題能夠獨立獲取知識、信息處理和創新,是課程教學的核心;專業能力是指掌握各類景觀設計工作中的理論方法及實踐手段,是課程教學的具體要求。
景觀設計課程教學內容涉及近年來景觀設計領域中的主要理論研究與實踐成果。景觀設計課程是在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生態、社會學、心理學等多學科融合背景下形成的,理論體系多元而開放。其次,景觀設計以人居環境為主要研究對象,不同的尺度、生態、社會、文化背景使得景觀設計實踐內容充滿了挑戰性。另外,景觀設計課程離不開調查研究與決策、組織與管理、口頭與文字表達等能力的培養。由此,景觀設計課程教學為后續規劃設計類課程奠定了基礎,屬于專業平臺課程,具有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
1.2 教學目標
該課程以中外傳統景觀藝術為切入點,研討傳統景觀設計理念與技法及其發展歷程,引出現代景觀設計基本理論方法與一般過程。課程注重景觀設計理論知識的學習與實踐鍛煉,要求學生熟練掌握景觀設計的基本原理及一般手法,對后續專業課程做好鋪墊。該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實現“一理順、一突破、一成長”:通過講解理順專業理論,使學生了解城鄉規劃或風景園林學科的研究內容及景觀設計的發展方向、設計規范、設計原則、設計步驟等;通過精心設計的實踐環節突破專業能力瓶頸,使學生熟練運用景觀設計的基本原則、手法與規范;通過師生共同研習經典案例促進專業素質成長,讓學生能夠分析設計作品的理論支撐、核心理念并評價優劣,并借鑒運用到設計實踐中,促進學生專業素質的全面提高。
2 目前景觀設計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 教材與教學內容
一般認為,課程教學應緊緊圍繞教材展開。高等教育中教材的選用與基礎教育完全不同,教師可以按照學校相關規定自行選擇,自由度較高。但是,由于大多數高等院校的考核制度設計使得絕大部分教師對于教材建設不夠重視,不少課程教材的內容滯后于學科發展。另外,教材各章節內容通常由不同的教師承擔撰寫任務,合稿過程中知識點重復的現象屢見不鮮,這在設計類課程教材中尤為多見。眾所周知,教材決定了課程教學的主干內容,如何合理使用教材成為景觀設計課程教學中的首要任務,促進教師積極參與教材建設成為課程教學延展的重要問題之一。
2.2 學時與教學安排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城鄉規劃專業、園林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側重于“應用型”,在教學體系的綜合考量中,強調知識與社會生產生活的融合度,注重專業基礎訓練。這2個專業根據社會需求、服務社會發展設計并組織教育教學[2-4]。專業基礎決定專業技能的提升與發展,而應用型專業基礎的訓練是需要時間作為保障的。根據國家政策及指導性文件,在2008年、2013年和2016年對全校的人才培養結構及課程體系做出了較大調整,專業最低學分要求及課程學時數削減了15%左右(在不同學科及專業上存在差異),城鄉規劃專業景觀設計課程教學學時數削減近25%,這對課程教學內容的凝練及教學安排的精細設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3 設施與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的改革需要必要的場地及設備支持。仲愷農業工程學院招生規模在2003年以后逐漸擴大,2014年以后在校生人數穩定在2萬左右。仲愷農業工程學院2008年通過全國教學水平評估,取得較好評價,整體來看教學場地及設備是符合辦學要求的,但在不同學科不同專業之間存在明顯差異。此外,傳統設計類課程(如城市設計、建筑設計、園林設計等)在教學中,實踐教學主要強調繪圖技能,“繪圖桌+圖板+丁字尺”的標準配置使教學大多僅能依靠教師帶學生,也就是所謂“師傅帶徒弟”的模式。目前,景觀設計學科理論及技術的發展倒逼課程教學改革,理論與實踐教學中都應嘗試更加多元的方法與手段,這給僅依賴制圖室的實踐教學帶來極大的沖擊。
2.4 學情與教學經驗
當代大學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目前大部分學生都在使用圖書館、百度百科、專業網站及手機APP等渠道或方法獲得專業信息(圖1),但長時間的學習經歷使學生習慣于接受信息,缺乏思辨能力,對于信息篩選加工的能力有待提高。其次,當今時代是創新創業的時代,大多數高等院校圍繞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設立了鼓勵機制,學生興趣愛好廣泛,創新創業欲望較強,但往往急功近利,對創新創業中“破”與“立”之間的關系缺乏深刻認識。第三,課程開設在大三,大部分學生年滿20歲,但多年的校園生活中鮮有經歷真正的挫折,自信與自負并存,模糊的社會責任感使其比較容易在困難面前選擇逃避。最后,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屬于本科二類招生,學生在學習習慣及學習方法上或多或少會存在不足,部分學生不注重知識點的記憶與理解,個別學生排斥繪圖訓練,部分學生沉迷于游戲自控力較弱,這些都會影響學生的素質能力提升。另外,課程任課教師熟悉學科基礎知識,能自覺完善自身知識結構,保持對專業發展的敏銳度,及時更新教學內容,還可將實踐經驗可引入教學中。但學生在課程教學中呈現的諸多問題不是僅憑教師的專業教學經驗就可以完全解決的,這需要教師在課程教學中更為細致的工作。
3 教學創新途徑探索
景觀設計課程與原有園林藝術與設計原理、園林規劃設計及城市綠地規劃設計等課程聯系緊密,課程內容涉及景觀的概念及發展歷程、景觀設計基礎理論及各類景觀設計的基本原則及方法等,為今后學習各類專業課程奠定基礎。該課程以幫助學生建立景觀設計思路為主要目標,注重景觀設計工作程序和方法的實踐訓練,最終使學生能夠具備完成相應工作內容的能力。
3.1 完善教學內容,保持適度彈性
3.1.1 教材為主,注重拓展。
教師從學科知識的深度與廣度2個方面考慮,結合課程教學目標與要求選用具有代表性的教材。課程教學以教材為主體內容,適當補充當前社會的熱點、亮點或者新理論、新方法,如在現時教學中增加了“鄉村景觀及環境提升計劃”“低影響開發與海綿城市”“濕地景觀營建”等內容,加強課程教學內容的橫向拓展,展現課程教學的時代性。另外,加強教師之間的教學研討及學術合作,提高教師自身專業理論水平,從建筑學、城市學、生態學、心理學等多個角度豐富課程教學的知識維度,都能有效提升教學效果。
3.1.2 環環相扣,重視實踐。
教師在授課時,應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抓好教學的各個環節。在課堂理論教學中,做到知識框架條理清晰,教學內容開放多元[5-6],教學中通過巧妙設定問題,引導學生課外拓展閱讀[7]。另外,課程滲入中外經典案例分析與討論,加深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并形成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展開驗證性、設計性實驗的助力,促進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掌握并運用景觀設計的專業技能,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拓展閱讀的材料及經典案例的選擇應與社會需求聯系緊密,保持適度彈性。
3.1.3 重點難點,把握延展。
該課程教學的重點為“景觀設計基本發展脈絡”“景觀設計的基礎理論”“景觀設計要素”及“各類景觀設計的原則與方法”等。教學過程中堅持重點要“講透、練夠”,做到課程教學中理論與實踐高度統一。對于難點,如“景觀設計的發展動力”“環境分析新思路”等景觀設計課程縱深發展的內容,教學中注重啟發和引導,不設定僵硬的評價標準,正確評價學習成效,努力促進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提升。
3.2 調整教學方法,促進主動學習
傳統的教學方法以教師講授為主[8],堂上課外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很難形成專業討論氛圍,部分學生聽課出現“堂上聽一半、堂下全忘光”“聽的不會用,用的全不懂”的惡性循環,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淡漠。因此,改進教學方法與手段,加強教學互動,抓好堂上與課外是課程教學成效提升的重要手段。
首先,在課程總學時削減的情況下,著力于提高課外學習的成效。利用學校提供的校園網及外網資源展開網絡教學,指導學生在課外自主學習,并通過設置多樣的教學活動(如“網絡小測試”“熱點大家談”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盡量保障課外學習質量。
其次,做好開課前對學生基本情況的調查,認真分析學生的背景及特點,課程教學中巧妙設計專業問題,引導學生有目的地閱讀參考文獻,練習撰寫讀書筆記和文獻總結報告,并開展景觀設計實踐。這些教學方法及手段的運用能在拓展學生專業知識的同時,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第三,課程教學中始終強調創新能力的培養[9],引導學生認識理解景觀設計中的創新不是憑空的跳躍,更應當是問題導向下的繼承與發展,“大破大立”的思考中并不排斥對基礎理論、基礎知識的學習與完善。筆者認為學生濃烈的創新欲望應通過課程教學找到其根本及方向。
最后,課程教學中設計了多個小組合作完成的環節,由學生自由組成5~8人的工作小組,不同成員分工合作,從制定工作計劃、分配任務開始,共同實現工作目標。整個過程組員之間有碰撞、有互助,頻繁討論,相互啟發,這些互動都加深了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提升和鍛煉了學生的團隊協作與交流溝通能力等。
3.3 改革考核方式,看重能力提升
景觀設計課程教學嘗試改革傳統的課程考核手段和方法,采用多元評價體系,結合課堂提問、學習態度、出勤率及實踐教學成果綜合評價學生成績。其中,景觀設計實踐成果注重過程評價,通過每個環節完成過程中階段性成果的情況來評價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在理論學習和設計實踐中有創新的學生給予特別鼓勵,從而較為全面地綜合評價學生專業素質與能力的提升情況。
景觀設計課程的主要考核方式包括:①出勤率及課堂表現(包含堂上討論、總結)。出勤率及課堂表現可反映學生的學習態度。
②實踐教學成果。實踐教學成果包括調研分析、設計說明、圖件展示等。開展實踐教學有以下目的:
第一,加深學生對基礎理論的認知與理解;鼓勵學生拓展閱讀,參與調查研究,形成讀書筆記及相關調研報告,讓學生熟悉景觀設計的主要理論與方法。第二,著力培養學生的場地分析與規劃設計能力,完成某類型景觀設計構想,引導學生歸納總結景觀設計的基本思路及一般手法。③小測試。小測試成績可反映學生對課程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
課程綜合成績評定包含:①課堂表現及課外拓展,占10%;②實踐教學成果,占70%;③小測試,占20%。
4 結語
景觀設計課程在仲愷農業工程學院開設多年,學校教學管理制度完善,通過學生評教、同行評價以及督導評講等多種方式對課程教學過程及教學目的的實現進行了反饋。從評價意見來看,課堂教學互動良好,教學指導過程執行度高,教學評價優良。從課程教學效果來看,課程開設時段,學生正處于專業學習轉換的重要階段,通過課程的學習學生在專業素質與能力上均達到不同程度的提升。長期的教學工作中,筆者本著對學生“多鼓勵、嚴要求”的教學態度,一直堅持著課程教學改革與創新,景觀設計課程的教學目標達成度較高。另外,筆者在參與多方組織的教學研究活動及相關教育培訓中,發現教學方法及手段在不斷發展,也正在嘗試展開翻轉課堂的教學實踐,可促進該課程教學創新途徑的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 尹后慶.新質量時代的教育價值追求[J].教育與裝備研究, 2017(4): 3-8.
[2] 章躍.關于工程應用型本科教育的思考[J].江蘇高教, 2009(2): 92-94.
[3] 程建芳.借鑒國外經驗強化應用型本科教育實踐教學[J].中國高教研究, 2007(8): 54-55.
[4] 鮑潔,梁燕.應用性本科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 2008(5): 47-50.
[5] 陳曉琳,王平祥.創新人才培養有效途徑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農業教育, 2008(4): 36-38.
[6] 王菁.景觀設計課程的多元化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 2010(16): 87-88.
[7] 張小溪.景觀設計課程的理論與實踐融合教學方法探索[J].藝術教育, 2018(6): 79-80.
[8] 陳溯寧.高校景觀設計教學的思路探索[J].魅力中國, 2017 (5): 149,127.
[9] 唐卉.新能力培養的景觀設計課程實踐教學思路[J].美術教育研究, 2018(6): 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