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梅 胡瑀 苗永旺
摘要 對我國家畜閹割術的產生與發展進行了回顧。追溯我國家畜閹割術的產生與發展歷史,挖掘其中的寶貴經驗,并與現代新的獸醫科技成果相結合,有助于家畜閹割技術的進步,促進畜牧業發展。
關鍵詞 家畜;閹割術;產生;發展
中圖分類號 S-0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8)23-0234-03
Abstract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animal castration in China were reviewed.The history of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animal castration in China, and the valuable experience gained from it, combined with modern new veterinar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are conducive to the advancement of livestock castration techniqu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nimal husbandry.
Key words Livestock;Castration;Production;Development
我國有著悠久的農業文明,在燦爛的農業文明中,就包括有豐富的畜牧文化。在畜牧文化的歷史遺存中,家畜閹割術,尤其是馬、牛閹割術的產生與發展,不僅為畜牧業生產做出過很大貢獻,對于農業與社會經濟發展更是功不可沒。我國的家畜閹割術在中獸醫史上具有不可忽視的地位,而且在世界獸醫史上其技術也處于前列。在不斷傳播到國外的過程中,對世界畜牧業的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1]。因此,探討我國家畜閹割術產生與發展的歷史,挖掘其中寶貴的經驗,并與現代新的獸醫科技成果相結合,必將對畜牧業的發展起到更大的推動作用。
1 我國家畜閹割術的產生
閹割也稱“去勢”,閹割術是給家畜除去生殖功能而使其變得溫馴,從而易于飼養管理和促進其生長的手術,通常是指破壞其生殖的主要器官——性腺,即睪丸或卵巢。古代閹割術的發明,目的是使家畜易于馴服和駕馭,便于肥育,改善肉質,提高經濟價值。閹割后家畜便喪失了繁衍下一代的能力。《元亨療馬集》中有相應記載:“昔黃帝在位百年,朝內賢臣董氏仲先,侍于黃帝之側,因馬食人,帝命仲先制之,仲先遂往其所,觀馬形神,察馬臟腑,用玄元天術,摘其膽,其性愈矣。后蹄嚙不息,帝復命制之,仲先三往其廄,觀標察本,以沙性之法,更名驅善馬奇法,凈其兩腎(睪丸),蹄嚙息矣”[2]。這里的“沙性”即指去除性欲的方法。
《周易》中對閹割后的豬有這樣的記載:“豮豕之牙吉”。指豬經過閹割,即使有著很尖的牙,但已不足為害,因為其習性開始變得溫馴。《禮記》上也提及“豕曰剛鬣,豚曰腯肥”,即是說豬閹割前,皮厚毛粗,叫“豕”,閹割后就會長得膘滿臀肥,叫“豚”。家畜被閹割以后,由于摘除了性腺,體內的性激素含量顯著減少,排除了性激素對生理和代謝活動的調節,閹割后的動物變得比較安靜溫順,不好斗,更易圈養和肥育。我國古人很早就發現家畜閹割后的益處,因此,閹割術在我國畜牧業發展過程中得到了廣泛應用。閹割術不僅在家畜的役用和肥育方面發揮作用,還可以運用在保種或選種上,對一些個體的閹割可形成不自覺的人工選擇,達到留優汰劣,獲得好的后代,培育良種,促進家畜品種質量的提高。
我國閹割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對于閹割術的起源時間及發明人說法各異。據《元亨療馬集》中“東溪素問碎金四十七論”中關于馬的火驅善法及水驅善法的記載,早在軒轅黃帝時期(公元前2 700年—前2 357年),朝內賢臣董仲先就已創出火驅善去勢法,之后的文獻中也稱“火騸法”。文中對火騸法的過程作了具體描述,“于千金之穴上輕手急剖一縫,挺出腎子(睪丸),推起皮膜,以手指擒其腎,夾板束其筋(分白筋和血筋。白筋指輸精管和神經,血筋指血管),火燒烙鐵烙之,用新汲水洗凈刀口積血,油鹽少許傾入穴內,即令放起,徐步牽行,拴養凈室,三七痊愈”。到有文字記載的殷商時期,商代甲骨文中已有關于豬的閹割記載。西周時期,已經有專門管理畜牧業的職官,除了豬的閹割術有詳細記載外,馬的閹割術記載也較為詳細。秦漢之際,戰爭頻繁,出現了騎馬作戰,因此,為適應戰爭之需,對所有戰馬都要進行閹割,使之更易馴服,這一時期,馬的閹割術開始盛行,并得以發展,把原來的“火騸法”發展為“水騸法”。火騸技術適用于體弱和幼小牲畜,采用直接燒烙,一次烙斷2條精索,取出睪丸,再燒烙精索斷端止血。此種方法不僅操作簡單,且術后止血效果較好。水騸法適用于性情暴烈的牲畜,對速度與技術的要求很高。方法是用手按壓精索,前前后后不斷捻搓,同時將冷水灑于傷口處,以達到使血管收縮止血,讓精索從最細處斷裂的目的。水騸法由西漢韓信將軍發明。明代喻本元、喻本亨兩兄弟所作的《元亨療馬集·水火二騸法》記載:“至于楚漢分爭時,有大元帥韓氏信將軍因營馬多生熱癥,以為不利于軍,遂易其騸法祛其火烙,用搜筋進步之功,白筋二寸截之,血筋五寸分之,新水凈其創口,油鹽少許入之,朝夕牽行,如前喂養。此謂韓信水騸之法也”。
這說明至秦漢時期,我國家畜閹割術兩大最基本的去勢法,火騸法與水騸法已經產生,兩大去勢法各有其優點。《元亨療馬集》中對于水火二騸法部分的論述是“兩驅善之法,不相上下也。火驅善者,烙驅善也,存筋存性,血憑火烙,令獸不損腰胯。水驅善者,生驅善也,凈筋凈性,血憑筋分,令獸不生熱癥”[2]。即是說火騸法與水騸法不相上下,各有優點。火騸保留的精索較多,可使家畜留有部分雄性特性,通過火烙止血,且不會損傷動物腰胯;水騸輸精管去掉的較多,可使家畜性格變得老實溫順,且不會使其體內發生炎癥[3-4]。
2 不同歷史時期的家畜閹割術
隨著馬閹割術的完善,牛的閹割術也得以提升和發展[8]。1976年,在河南省方城縣發現一座漢代畫像石墓。此墓有畫像石9塊,刻有畫面13幅,在墓門的右上門楣上發現有一幅長2.32 m,寬0.47 m的斗牛拒龍閹割圖。圖中刻有一裝扮成熊的勇士,奮力地一手拒一張牙舞爪之龍,一手拒一兇猛無比之牛。此時在牛身后,有一閹者,頭戴尖頂帽,赤臂挺胸,褲管高高挽起,趁牛拼力前觝,抬起左后腿正往前撲之機,迅速地用左手抓托住牛睪丸,右手緊緊握住利刃待割[5]。
1982年,在方城縣又發掘了一座漢代畫像石墓,墓中也發現一塊給牛閹割的畫幅,發掘報告將其定名為“驅魔逐疫圖”。圖中一虎一牛正相斗激烈,虎兇猛撲向牛,牛用角死死相抵;在牛奮力與虎應戰之際,其后戴尖頂帽的一閹者,趁牛抬起后腿之一剎那,迅速地用左手抓住牛睪丸,右手割之[6]。
這些石刻畫像,生動而真實地反映和再現了漢代的一種閹割方法,即“走騸法”。于公牛正在行走毫無防備之際,閹割者手持利刀,動作敏捷,迅速將牛的睪丸摘除。此一土法閹割沿襲至今,目前仍有一些農村獸醫在使用[7]。
魏晉時期,由于當時農牧業生產的發展,家畜閹割術也得到較快發展,尤其是對于馬和牛,出現了技術和手法都很先進的有血閹割法。用夾板將精索束住以壓迫止血,用刀在“千金穴”手術剖開,以手取出睪丸,割斷精索,然后用燒紅的烙鐵烙在斷端,以消毒止血[7]。
明清時期,馬牛的閹割技術進一步成熟和發展[8]。明代不僅水、火二騸法得到普遍應用,而且在文獻中還提到閹割時的注意事項,包括進行閹割時天氣的選擇、閹割時的環境、閹割后的調養等。明代以后,牛的閹割術出現了“捶牛法”,將公牛的睪丸用麻繩繞緊,用木板敲打碎,然后涂上香油,朝夕牽行。清代牛的閹割術還進一步關注如何防止術后破傷風的發生。郭懷西在《新刻注釋馬牛駝經大全集》中,不僅對馬牛的閹割方法進行注釋,同時還闡述了如何有效防止術后破傷風的發生。避免牛馬閹割后破傷風發生的方法是“分筋用食鹽一盞炒焦,令干擦斷血筋,其胞內另用炒鹽百草霜(鍋底灰)少許,共研細末,真麻油半盞,調勻,灌入刀口胞內。若驅善牛只用炒鹽,不用麻油百草霜”[9]。此種方法,在當時的條件下實屬先進,有一定的科學性。
隨著歷史的發展,家畜去勢方法也逐步優化。在水騸的基礎上,又衍生出刮挫法和捻轉法。公畜的刮挫法和捻轉法這2種摘除睪丸的去勢方法,是在元代由蒙古族人傳入中原。刮挫法主要運用右手拇指指甲和食指配合完成,主要適用于幼齡和中成年家畜及伴侶動物。捻轉法是在刮挫法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在公畜去勢過程中止血效果較好。捻轉法在后期的發展中又演變出徒手捻轉法和器械捻轉法2種,在去勢過程中均表現出較好的止血效果。隨后的發展中,以水騸法為基礎的結扎法、夾板藥騸法等有血去勢法誕生。之后又誕生了錘騸法、夾騸法、勒騸法、器械無血去勢法等無血去勢法。錘騸法是最早發明的無血去勢術,包括錘斷精索和砸碎睪丸2種,具有減少破傷風等繼發癥的優點,適用于幼畜。夾騸法是在夾板藥騸法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曾廣泛流傳于我國河南、山西、山東等地。勒騸法是夾騸法的進一步發展和提高,主要適用于幼齡公畜。無血器械去勢在20世紀50—70年代期間曾盛行一時,70年代之后便很少見了[10]。
3 現代家畜閹割術的發展
現代社會,隨著畜牧業生產的迅速發展,家畜養殖數量不斷增多,傳統家畜閹割術的缺點日益明顯,費力耗時,不便在規模化的養殖場大面積推廣,而且施術季節短,術后繼發癥較多,死亡率較高。因此,研究新的家畜閹割術勢在必行。
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蘇聯獸醫工作者曾對動物的化學去勢術進行研究,把藥液注射到公畜的睪丸或精索內,使睪丸逐漸萎縮壞死,無法生成精子和雄性激素,性欲喪失,從而達到去勢之目的。盡管最終未能獲得成功,但畢竟做了有益的嘗試,也積累了一些經驗。至70年代末,美國獸醫科研工作者終于成功研制出了一種小公牛的化學去勢液,其主要化學成分為88%的ɑ-羥基丙酸,經獸醫數千例驗證,認為對70 kg以下的小公牛去勢成功率近乎100%[11]。20世紀70年代開始,我國獸醫工作者也曾對牛的化學去勢進行研究,獲得了一定的成功,總結了不少的經驗。但化學去勢也會導致藥物在動物體內的殘留,最終危害其身體健康。
20世紀80年代以后,在化學去勢的基礎上,國內外獸醫科研工作者進一步提出了家畜的生物學去勢與免疫去勢。生物學去勢是給家畜注射或投服某種生物制劑,使其性機能障礙,以達到去勢之目的。免疫去勢是給家畜體內注射某種激素,通過調節內分泌系統,改變下丘腦—垂體—睪丸軸系,以減少精子的生成、成熟,降低雄性激素的分泌,使其完全喪失性機能,達到去勢之效[11]。免疫去勢術具有傳統閹割術無法比擬的優點,創口小,無二次感染,動物應激小,同時對動物生長以及提高動物肉品品質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12]。
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獸醫工作者對公畜藥物去勢展開研究,并獲得一定的成果。北京農學院的科研人員在1991年研制出一種新型的家畜藥物去勢藥品,并在北京、河北、內蒙古等地推廣應用,共去勢大小家畜10 482頭,其成功率達99%以上。該藥品于1992年2月獲得藥政部門頒發的“新獸藥”證書[10]。
目前,家畜去勢的常見方式以手術為主,是在水騸法和火騸法的基礎上衍變而來,所用器械的質量要求、手術環境及衛生要求更高,手術程序也更加規范化。這從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動物去勢術的成功率,同時也大大降低了手術過程中外源污染物對動物機體的侵害。
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國獸醫科研工作者也在積極地探尋新的能適應時代要求的家畜去勢方法。液態氮冷凍去勢法是近些年來出現的一種比較新的家畜去勢方法。該法是將液態氮涂在雄性動物的睪丸上,充分利用液氮的超低溫冷凍作用使睪丸變性壞死。但是考慮到部分動物陰囊皮膚的耐受力較強,有時機體僅是凍傷,一段時間后便會自行恢復,同時此法也受到材料及包裝容器的限制,所以并未推廣開來。此外,近年來又有使用干冰進行超低溫冷凍去勢,目前尚處于試驗階段。
回顧我國家畜閹割術產生與發展的歷史,探討不同時期的家畜去勢法,不僅使人們對我國畜牧業發展的歷史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時對當代閹割技術的改進和提高也具有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謝成俠.中國養牛羊史[M].北京:農業出版社,1985.
[2] 喻仁編,喻杰集,于船,郭光紀,鄭動才,等校注:元亨療馬集校注:明代丁賓序本[M].北京:北京農業大學出版社,1990.
[3] 邱仁華,李俊宜.淺談閹割術的發明和獸醫的起源[J].畜禽業,2016(8):61-62.
[4] 魏仁華,陳長山. 南陽漢畫象石中的閹牛圖[J].河南農林科技,1981(9):34-35.
[5] 魏仁華、劉玉生.河南方城東關漢畫像石墓[J].文物,1980(3):69-72.
[6] 高桂云.河南方城縣城關鎮漢畫像石墓[J].文物,1984(3):38-46.
[7] 王銘農.魏晉以前的動物閹割術[J].中國農史,1993(4):65-70.
[8] 艾延丁.關于我國古代家畜的去勢術:從漢畫像石中的“犍牛圖”談起[J].農業考古,1989(2):360-362.
[9] 王銘農.明清時期動物閹割術的發展和影響[J].中國農史,1996(4):74-78.
[10] 史亞軍,于同泉,張云卿,等.現代家畜去勢術[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3.
[11] 魏鎖成.我國畜禽閹割術的歷史及其沿革[J].農業考古,1989(2):363-364,403.
[12] 黃印堯,李明星,尤根勇,等.動物免疫去勢術[J].福建畜牧獸醫,2012(3):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