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峰,潘美紅,惠林沖,繆美華,陳微,薛萍,陳振泰
摘要 “連蔥16號”是以“不育9701”為母本、“永光超級早生”為父本,雜交后代經6代系統選育而成的早熟黃皮洋蔥新品種。該品種假莖倒伏期比早熟主栽品種“陽春黃”早2~3 d,球形指數0.85,鱗莖圓球形,單球質量335 g,產量78 137 kg/hm2,適宜江蘇及周邊區域露地栽培。
關鍵詞 早熟;洋蔥;連蔥16號;選育
中圖分類號 S63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8)06-0049-03
Breeding of a New Yellow Onion Cultivar ‘Liancong 16 with Early Maturity,High Yield and Good Quality
YANG Haifeng,PAN Meihong,HUI Linchong et al (Lianyung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Lianyungang,Jiangsu 222000)
Abstract A new early maturity and yellow onion cultivar ‘Liancong 16 was bred by 6generations system selection from crossing ‘sterile 9701 as the female parent with the ‘Yongguangchaojizaosheng as the male paren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auloid lodging period of this cultivar was 2-3 d earlier than the main cultivar of early maturity ‘Yangchunhuang.Its bulb was round and spherical index was 0.85 with the weight of single bulb being 335 g.The total yield was 78 137 kg/hm2.It was suitable to cultivate in the open field of Jiangsu Province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
Key words Early maturity; Onion; Liancong 16; Selective breeding
洋蔥(Allium cepa L.)是蔥科(Alliaceae)蔥屬(Allium)中以肉質鱗片和鱗芽構成產品器官的二年生草本植物,目前中國的洋蔥種植面積與總產量居世界第1位[1]。在蘇、魯、豫、皖等地區,早熟黃皮洋蔥因效益穩定,種植面積不斷擴大[2-4]。以江蘇省洋蔥主產區豐縣為例,2016年早熟黃皮洋蔥種植面積達3 400 hm2,占該縣洋蔥種植總面積的34%。2017年中晚熟洋蔥嚴重滯銷,而該縣5月上旬上市的早熟黃皮洋蔥收購價仍維持在2015、2016年的1.2~1.3元/kg的價位。因此,應培育適宜江蘇及周邊區域栽培的高產、經濟性狀好、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早熟洋蔥新品種,從而解決現有品種早熟性退化、產量不高、品質優劣不齊等問題,進而滿足國內外市場的需求,提高農民的收入[5-6]。鑒于此,筆者以不育材料與早熟父本單株雜交,后代連續6代自交,系統選育,歷經13年,選育出5月上旬采收、產量突破75 000 kg/hm2的優質早熟黃皮洋蔥新品種“連蔥16號”。
1 材料與方法
1.1 親本材料 母本“不育9701”為連云港市農業科學院自主選育的不育系材料,黃皮,中早熟,生育期248 d;父本“永光超級早生”為日本引進品種,黃皮,早熟,生育期242 d,平均單球質量235 g,平均產量65 250 kg/hm2。
1.2 選育方法 1999年5月中、下旬進行單株雜交,經1999年秋播,2000年5月從其雜交后代中選擇早熟、球形指數≥0.82、橫徑≥8 cm的鱗莖,經過6代系統選育,于2012年獲得性狀表現一致、穩定的新品系“970102”。2013—2014年進行品種比較試驗,2014年定名為“連蔥16號”, 2014—2015年參加江蘇省洋蔥區域試驗,2015—2016年參加江蘇省洋蔥生產試驗,同時進行多點生產示范(圖1)。
1.3 試驗設計 品種比較試驗于2013年9月—2014年5月在連云港市農業科學院玉帶河試驗基地進行,以早熟洋蔥主栽品種“陽春黃”為對照。2013年9月6日播種育苗,11月5日露地地膜覆蓋定植,株行距15 cm×18 cm,小區面積12 m2,3次重復,隨機排列,四周設保護行,保護行均采用小區同品種延伸種植,記錄植物學特征及物候期。
江蘇省洋蔥區域試驗于2014年9月—2015年5月在連云港市農業科學院玉帶河試驗基地(連云港)、徐州市農業科學院試驗基地(徐州)、淮安市農業科學院試驗基地(淮安)、蘇州市農業科學院試驗基地(蘇州)、南京農業大學江浦實驗農場(南京)進行,以“陽春黃”為對照。9月播種,11月露地地膜覆蓋定植,株行距15 cm×18 cm,小區面積12 m2,3次重復,隨機排列,四周設保護行,記錄植物學特征及物候期,測定紫斑病、霜霉病的病株率,鱗莖商品性狀及產量。
江蘇省洋蔥生產試驗于2015年9月—2016年5月進行。試驗點、播種和定植日期、定植模式、株行距同區域試驗,小區面積333 m2,2次重復。測定鱗莖商品性狀及產量。
病株率=(發病株數/調查總株數)×100%;
抽薹率=(抽薹株數/調查總株數)×100%;
分球率=(分球鱗莖數/調查總株數)×100%;
球形指數=鱗莖縱徑/鱗莖橫徑;
商品率=(橫徑≥7 cm且球形指數≥0.8鱗莖數/調查總個數)×100%。
1.4 數據處理 采用Excel 2010進行試驗數據處理。
2 結果與分析
2.1 產量表現 測產日期設定為50%假莖倒伏后第10天。2014—2015年參加江蘇省洋蔥區域試驗,5個試驗點“連蔥16號”平均產量77 337 kg/hm2,比對照“陽春黃”增產11.8%;2015—2016年參加江蘇省洋蔥生產試驗,5個試驗點“連蔥16號”平均產量78 936 kg/hm2,比對照“陽春黃”增產11.7%。區域試驗與生產試驗“連蔥16號”平均產量78 137 kg/hm2,比對照“陽春黃”增產11.7%(表1)。
2.2 物候期調查 鱗莖膨大的株數達到總株數的50%時調查鱗莖膨大期,倒伏的株數達到總株數的50%時調查假莖倒伏期。在2013—2014年洋蔥品比試驗中,“連蔥16號”鱗莖膨大期為3月24日,比對照“陽春黃”早2~3 d;假莖倒伏期為4月25日,比對照“陽春黃”早3 d。在2014—2015年區域試驗中相同試點“連蔥16號”比對照“陽春黃”鱗莖膨大期早1~3 d,假莖倒伏期早2~3 d(表2)。2014—2015年區域試驗中連云港試點于9月6日播種,次年假莖倒伏后10 d(5月6日)采收,“連蔥16號”生育期241 d。
2.3 植物學性狀表現 植物學性狀調查于地上部生長達到頂峰,始現倒伏時進行,每品種調查20株,每小區各取1次,取平均值,抽薹率調查總株數為小區實有株數。2013—2014年洋蔥品比試驗及2014—2015年區域試驗結果表明,“連蔥16號”株高67.4 cm,比對照“陽春黃”高4.0 cm;葉片數6.8片,比對照多0.6片;假莖直徑1.45 cm,比對照粗0.12 cm;抽薹率1.6%,低于對照;葉色、植株、株形與對照相同,表現為葉綠色、植株直立、株形整齊(表3)。
2.4 鱗莖性狀測定 2014—2015年區域試驗及2015—2016年生產試驗中,采收時取小區內中間2行生長正常、無缺株的連續12株為樣本,每小區各取1次,去除最大值及最小值,取平均值,測定鱗莖性狀,商品率、分球率調查總株數為連續100株。“連蔥16號”鱗莖縱徑7.68 cm、橫徑9.00 cm、單球質量335 g,均優于對照“陽春黃”;“連蔥16號”與對照均表現為黃皮,球形指數均達到0.85,商品率均大于80%,分球率均小于0.5%,為圓球形黃皮洋蔥(表4)。
2.5 抗病性 2015年4月在區域試驗中經連云港市農業科學院田間抗病性鑒定,“連蔥16號”紫斑病病株率為3.6%,霜霉病病株率2.4%;對照“陽春黃”紫斑病病株率為5.4%,霜霉病病株率為2.8%, “連蔥16號”對紫斑病的田間抗性優于對照“陽春黃”。
2.6 特征特性 早熟品種,生育期241 d,植株直立,株形整齊,株高65~70 cm。6~7片管狀葉,綠色。假莖較細,直徑1.4~1.5 cm,耐抽薹,抽薹率1.3%~1.9%。抗紫斑病發病率3.6%,抗霜霉病發病率2.4%。鱗莖外皮金黃色,有光澤,內部鱗片白色,縱徑7~8 cm,橫徑8~9 cm,球形指數0.85,圓球形,單球質量335 g,球形整齊,商品性好,產量78 000 kg/hm2。
3 結論與討論
3.1 “連蔥16號” 在試驗中表現早熟、高產,5月上旬采收,產量突破75 000 kg/hm2,早熟性、產量均優于早熟洋蔥主栽品種“陽春黃”;耐抽薹,鱗莖分球率低,球形整齊,商品性好,為優良的早熟黃皮洋蔥新品種。2015—2017年已在江蘇、山東、河南、安徽等地區累計推廣種植1 300 hm2。
3.2 “連蔥16號”栽培要點 播種期蘇北地區9月5—10日,蘇南地區9月20—25日,播種早因先期抽薹導致商品率降低、播種晚因營養生長不足影響鱗莖膨大導致產量降低[7]。露地地膜覆蓋定植,適栽密度345 000株/hm2。基肥為主,生育前中期N、P2O5、K2O 用量分別為225.0、262.5、375.0 kg/hm2,生育后期N、P2O5、K2O用量分別為150.0、187.5、300.0 kg/hm2[8]。假莖倒伏后不澆水,10 d左右采收。
參考文獻
[1] 梁毅,王永勤,于春霞.中國洋蔥產業的回顧與展望[J].中國農學通報,2009,25(24):308-312.
[2] 呂宏偉,呂靜,樊哲,等.豫西南地區日本黃皮洋蔥覆膜栽培新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0(10):125,129.
[3] 楊建新.豐縣黃皮洋蔥無公害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2(2):104-105.
[4] 崔志峰,楊秀華.出口黃皮洋蔥高產栽培技術[J].山東蔬菜,2000(3):25-26.
[5] 楊海峰,陳振泰,潘美紅,等.洋蔥、青刀豆良繁與產業化的幾點措施[J].長江蔬菜,2017(11):43-45.
[6] 陳沁濱.洋蔥雄性不育系的選育與分子標記篩選及鱗莖休眠的生理機制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6.
[7] 胡巍,侯喜林,王建軍,等.播期和越冬定植對洋蔥生長發育及產量的影響[J].上海農業學報,2003,19(4):57-60.
[8] 撒金東,楊彩玲,買自珍.氮磷鉀肥用量對洋蔥生育、產量及經濟效益的影響[J].江蘇農業科學,2017,45(10):1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