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芹,閆弘文,潘鳳玉



摘要 以山東省為例,運用四分位法、目標值法、極值法、平均值法、發展趨勢法等方法分別測算了區域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13個單項指標的理想值,并運用箱形圖剔除離群值的方法確定較優的理想值確定方法。結果表明:采用四分位法確定理想值為基礎,并結合區域實際和發展趨勢對其適當調整的方法較為合理;該方法避免了完全依賴專家打分法的主觀性,為進行區域土地管理決策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 理想值;區域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山東省
中圖分類號 F301.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8)06-0216-03
Discussion on the Method of Determining the Ideal Value of Economical and Intensive Use Assessment of Regional Construction Land—A Case of Shandong Province
ZHANG Yaqin1,YAN Hongwen1,PAN Fengyu2 (1.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Jinan,Shandong 250014;2.Shandong Luli Real Estate Evaluation and Registration Research Center,Jinan,Shandong 250014)
Abstract Taking Shando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this study used the methods of quadrant,target value,extremum,average value and development trend to calculate the ideal value of 13 individual indexes for evaluating the economical 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construction land,and the box diagram was used to eliminate the outliers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method of determining the ideal valu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t is more reasonable to use the method of quadrant to determine the ideal value and to adjust it appropriately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region.This method avoids the subjectivity of completely depending on the expert scoring and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ecisionmaking of regional land management.
Key words Ideal value;Regional construction land;Economical and intensive use;Shandong Province
土地資源是發展之本,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是可持續發展之基,中共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節約集約用地工作,明確提出了要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走出一條集約高效、內涵挖潛的發展道路。山東省正處在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時期,大力推進節約集約用地,對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有效緩解土地供需矛盾,促進經濟和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以城市、開發區和農村居民點為研究對象,以區域建設用地為研究對象的研究相對較少。盡管2008年11月國家出臺了《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規程》,但區域建設用地節約集約評價工作主要集中在理論層面,尚未得到充分的重視,研究層面主要局限在對于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1]、評價方法等方面。
在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中,理想值的確定是評價工作的重中之重,其確定值與最終的評價結果密切相關,不同的理想值將導致不同的評價結果。確定理想值的方法較多,如何選取合理的理想值是一大難點。確定理想值的方法主要有目標值法[2-4,14-20]、理想值修正模型[8-11]、理論最優值法[11]、數據包絡分析方法[12]、實際值與目標值比較法[13]、發展趨勢估計法[14-20]、先進經驗法[2,4,15,17]、專家咨詢法[14-15,17-19]、平均值法[15,20]、極值法[20-21]、區間估計法[22]、文獻資料法等;在理想值應用方面,大都采用理想值比例推算法[2-7]對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
1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1 研究區概況 山東地處華東沿海、黃河下游、京杭大運河中北段,地理坐標為114°47.5′~122°42.3′E、34°22.9′~38°24.01′N,總面積15.79萬km2,約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1.64%。境內中部山地突起,西南、西北低洼平坦,東部緩丘起伏,形成以山地丘陵為骨架、平原盆地交錯環列其間的地形大勢。山東省屬溫帶季風性氣候,境內水系比較發達,湖泊集中分布在魯中南山丘區與魯西南平原之間的魯西湖帶。
山東省包括濟南、青島2個副省級城市,還包括淄博、棗莊、東營、煙臺、濰坊、濟寧、泰安、威海、日照、濱州、德州、聊城、臨沂、菏澤和萊蕪 15 個地級市。山東省是全國經濟大省,經濟發展迅速,截至2016年底,全省實現生產總值(GDP)67 008.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 929.1億元,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30 410.0億元,增長6.5%;第三產業增加值31 669.0億元,增長9.3%。三次產業結構為7.3∶45.4∶47.3。人均生產總值67 706元。
1.2 數據來源 研究數據主要來源于《山東統計年鑒》《山東省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年報》《山東省國土資源年鑒》以及其他調查數據。
研究資料主要來源于《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規程》(以下簡稱《規程》)、《城市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操作手冊》(以下簡稱《操作手冊》)及相關文獻。
1.3 理想值確定方法 理想值的確定方法有很多,該研究主要針對比較常用的定量方法進行分析研究,選用的方法主要有四分位法、極值法、發展趨勢法、平均值法和目標值法。
(1)四分位法是指在一般情況下,對于正向相關指標,其理想值原則上越大越好,當采用下轄各行政單元相關指標現狀值作為依據時,允許在不小于1/4分位數(評價單元指標現狀值由大到小排列)中選擇;反向相關指標則反之。
(2)極值法是指在該指標的評價數據中選取評價對象指標值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作為該評價指標的理想值。
(3)發展趨勢法是指依據以往數據確定評價指標未來幾年的發展趨勢值,參照該趨勢值確定該指標的理想值。
(4)平均值法是指該指標的評價數據中選取評價指標的現狀均值作為該指標的理想值。
(5)目標值法是指根據國家和地方制定的相關標準、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目標和城市總體規劃目標確定其評價指標的理想值。
2 結果與分析
2.1 評價指標的選取 依據《規程》和《操作手冊》,借鑒其他省份區域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體系及相關文獻資料,在綜合考慮山東省實際情況的基礎上,以綜合性、主導型、差異性、可操作性為原則,最終確定了包含利用強度指數、增長耗地指數、用地彈性指數、管理績效指數4個層次指標,13個單項指標在內的評價指標體系(表1)。
2.2 評價指標類型及特征
2.2.1 利用強度指數。反映了土地承載人口總量的能力、土地投入狀況、土地產出效益狀況和土地承載經濟總量的能力。包含人口密度指數、經濟強度指數2個層次,城鄉建設用地人口密度、建設用地地均固定資產投資、建設用地地均地區生產總值3個單項指標。這3個指標都屬于平均指標,其中城鄉建設用地人口密度屬于人口指標,建設用地地均固定資產投資和建設用地地均地區生產總值屬于經濟指標。
2.2.2 增長耗地指數。反映了人口增長消耗的新增城鄉建設用地狀況,經濟增長、財政收入增長耗地下降的速率,經濟增長消耗的新增建設用地狀況和單位投資消耗的新增建設用地狀況。包含人口增長耗地指數、經濟增長耗地指數2個層次,5個單項指標。其中單位人口增長消耗新增城鄉建設用地量屬于人口指標、平均指標;單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單位固定資產投資消耗新增建設用地量都屬于經濟指標、平均指標。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耗地下降率和單位財政收入耗地下降率都屬于經濟指標、相對指標。
2.2.3 用地彈性指數。反映了建設用地消耗與自身社會發展、經濟發展的協調程度。包含人口用地彈性指數、經濟用地彈性指數2個層次,人口與城鄉建設用地增長彈性系數、地區生產總值與建設用地增長彈性系數2個單項指標。其中,人口與城鄉建設用地增長彈性系數屬于人口指標、相對指標;地區生產總值與建設用地增長彈性系數屬于經濟指標、相對指標。
2.2.4 管理績效指數。反映了土地供應的市場化程度,新增用地供應管理促進節約集約用地的效果,閑置空閑土地的管理效果和存量用地盤活促進節約集約用地的管理效果。包含城市用地管理績效指數1個層次,城市土地供應市場化比率,城市閑置空閑土地與供應量比率、城市存量土地供應比率3個單項指標,這3個指標均屬于相對指標。
2.3 評價指標理想值計算 該研究分別采用極值法、四分位法、發展趨勢法、平均值法、目標值法測算山東省區域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指標的理想值,并計算出各指標變異系數(表2)。
2.4 評價指標理想值的確定 利用SPSS軟件,運用箱性圖對不同方法測算的各指標理想值進行離散程度分析,并篩選離群值,從而確定各指標較優的理想值確定方法。
以描述性統計學為基礎,觀察比較分析不同方法得到各指標理想值箱形圖可以得出:對于正向指標,四分之一分位(數據由大到小排序)處的理想值更為合理,因此對于正向指標應以四分位法計算的理想值為基礎綜合確定各指標理想值;同樣,對于負向指標,四分之一分位(數據由小到大排序)處的理想值更為合理,因此,對于負向指標的理想值計算方法也應以四分位法為基礎。綜上所述,采用四分位法確定理想值較合適,但具體理想值的確定應根據指標的特點和區域發展現狀及趨勢進行具體分析,以四分位法計算的理想值為基礎上下波動,確定一套科學合理、可行的理想值。
根據以上結果,分析各指標變異系數及山東省實際情況和發展趨勢綜合確定各指標理想值(表3)。對于城鄉建設用地人口密度、建設用地地均固定資產投資和建設用地地均生產總值3個指標,均為正向指標,因此,依據四分位法確定理想值的依據,分別采用四分位理想值5 000人/km2、17 000萬元/km2和32 000萬元/km2;對于單位人口增值消耗新增建設用地量、單位地區生產總值消耗新增建設用地量和單位固定資產投資消耗新增建設用地量3個指標均屬于負向指標,由于山東省17個地市這3個指標區域差異性較大,為了兼顧各區域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的可行性和積極性,因此取四分位法和均值法的平均值作為理想值,分別為358.50 m2/人、5.29 m2/萬元和0.65 m2/萬元;同樣,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耗地下降率和單位財政收入消耗建設用地下降率均為正向指標,取四分位法和均值法的平均值作為理想值;對于人口與城鄉建設用地增長彈性系數、地區生產總值與建設用地增長彈性系數、城市土地供應市場化比率、城市批次土地供應比率和城市閑置空閑土地與供應量比率均取四分位法確定理想值。
3 結論與討論
(1)該研究通過多種方法綜合測算,并應用描述性統計學中箱形圖剔除離群值的方法,得到了理想值確定的方法基礎是四分位法,并結合山東省實際情況對山東省區域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的13個指標提出了較為客觀、科學的建議理想值。從理想值確定的結果來看,符合山東省發展趨勢。
(2)區域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是一項及其復雜的工作,評價涉及的領域廣,時間跨度長,需要綜合分析的問題多,同時還要考慮到評價區域土地利用的現狀及其未來幾年的發展趨勢,區域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狀況的評價標準具有一定的區域性和時效性。在理想值確定實踐中,各地應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和發展趨勢科學確定。
參考文獻
[1] 林堅,張沛,劉詩毅.論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的技術體系與思路[J].中國土地科學,2009,23(4):4-10.
[2] 呂立剛,石培基,潘竟虎,等.基于AHP和特爾斐方法的工業園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以甘肅西峰工業園區為例[J].資源與產業,2010,12(1):64-69.
[3] 杜偉紅,鞠媛媛,楊鳳海.黑龍江綏化經濟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11):6777-6778,6781.
[4] 廖平凡,楊小雄,徐小任.基于理想值法的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30):14820-14822,14828.
[5] 王佼佼,胡業翠,鄭新奇.建設用地有效需求評價探究[J].廣東土地科學,2013,12(3):21-24.
[6] 王毅,劉淑英.土地整理效益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2(4):114-118.
[7] 鄒琳.陽春市合水鎮土地利用現狀與潛力分析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4,42(13):4083-4086.
[8] 鄭新奇,王筱明,王愛萍,等.城市宗地集約利用潛力評價方法研究:以濟南市城區為例[J].資源科學,2005,27(6):71-75.
[9] 鄧婧,鄭新奇.城鎮建設用地集約利用潛力釋放技術研究:以蘭州市為例[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2,31(4):128-133.
[10] 潘潤秋,夏商周,陳晨.基于聚類分析的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指標理想值確定研究:以湖北省開發區為例[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5,31(4):55-59.
[11] 李翔,靳相木.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中的指標理想值[J].社會科學研究,2009(5):27-33.
[12] 何芳,張磊.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指標理想值的確定:以上海市19個開發區為例[J].城市問題,2013(4):16-21.
[13] 馬珂.城鄉統籌發展評價體系的構建及應用[J].城市問題,2011(8):10-17.
[14] 鐘你 毛妹,馬智宇,馬才學,等.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理想值改進研究[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11,28(4):121-125.
[15] 阮履云,張勇.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理想值確定的研究[J].綠色科技,2010(8):170-173.
[16] 廖平凡,楊小雄.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研究:以廣西北海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為例[J].許昌學院學報,2010,29(2):127-130.
[17] 施飛鴻,倪貴平.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指標理想值確定的探討:以福清市江陰開發區為例[J].臺灣農業探索,2010(3):40-45.
[18] 鐘遠軍,張俊平,王長委,等.省級經濟開發區土地利用集約度評價:以廣州市花都區為例[J].廣東農業科學,2010(8):336-338.
[19] 許振國,葛京鳳,梁彥慶,等.土地集約利用評價與潛力測算研究:以河北省石家莊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25):12119-12122.
[20] 周克昊,劉艷芳,譚榮輝,等.區域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理想值確定:以武漢市為例[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13,30(1):57-63.
[21] 徐瀟瑾,潘潤秋.基于熵值法和統一理想值的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11,28(3):52-56.
[22] 陳昱,陳銀蓉,馬文博.基于Bayes判別的工業用地集約利用評價與潛力挖掘分析:以湖北省典型企業為例[J].資源科學,2012,34(3):433-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