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強
[摘 要]文學作品與電影文學作品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無論是在表現形式還是在劇情、結尾等方面,這些差別都是明顯的。但是,兩者也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一方面,一部文學作品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關系著電影口碑的好壞,文學作品是電影文學作品的創作源泉;另一方面,一部電影的成功也會推動對應文學作品的發展,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關 鍵 詞]文學作品;電影文學作品;比較分析
[中圖分類號]I06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5-8854(2018)01-0030-01
自從電影發展開始,文學作品與電影文學作品就相互聯系、相互促進了,它們之間雖然具有相似的地方,但還是有所區別的。正是由于文學作品與電影文學作品的相互結合,才會使電影事業不斷發展,給觀眾帶來更好的電影作品,也為日后電影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
文學作品是指散文、詩歌、小說、戲劇等形式的作品,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對一定社會生活的反映,以其優美的表達形式給讀者帶來情感上的共鳴,將這種文學力量延伸到讀者的內心世界當中。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是給人精神上的鼓勵,給人帶來一種啟示或者思考,讀者在進行文學作品的閱讀時,能夠感受到其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喚起人的美感,給人以藝術上的享受。
電影文學作品是一種新的文學形式,它是與詩歌、小說、戲劇等文學相互區別的,主要是指電影劇本。它是經過劇作家的直接創作或者是根據其他作品改編的藝術形式,在思想內容、人物形象和藝術形式上,都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電影文學作品作為一種文學作品,應當以生活中的矛盾作為題材的內容,以其獨特的改編方式,主要側重于分析人物的行為動作與臺詞,給觀眾帶來不一樣的視覺體驗。
一、文學作品是電影文學作品的創作源泉
現如今,人民群眾對于電影的期望越來越高,電影事業日益迅速發展。在今天,許多影視公司特別喜歡將文學作品進行改編,把文學作品作為電影文學作品的基礎,并將這些文學作品通過電影的形式展現給大眾,以獲得一大批文學愛好者與影迷的強烈支持。文學作品中的故事情節與人物形象,通過電影的形式更加生動直接地呈現給觀眾,觀眾通過視覺、聽覺的體驗,更能感受到文學作品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彌補了文學作品只能靠讀者想象的不足。
電影文學作品是編劇根據生活的體驗、對文學作品的理解與感悟,依靠其創造力和靈感對文學作品進行解讀、加工、提煉,構思出新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用創造性的思維設計出一種新的藝術形式。
中國首部由文學作品改編出來的電影是1905年的《定軍山》,此電影是在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的文學基礎上進行的加工和構思。而到了19世紀30年代,電影《春蠶》的出現表現出電影創作風格發展到新的高度。從新中國成立后一直到“文革”時期,有許多的文學作品都經過改編而創造出來,比如《青春之歌》《龍須溝》《祝福》《李雙雙》等。1990年以后,張藝謀導演相繼拍出《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分別改編自劉恒的《伏羲伏羲》和蘇童的《妻妾成群》。2007年李安拍攝的《色戒》一時間引起了電影界的轟動和關注,其改編自張愛玲的同名小說《色·戒》;2008年馮小剛導演把《赤壁》《畫皮》都拍攝成了電影,帶給觀眾不同的視覺感受,受到了一致好評。
現如今,文學作品被改編為電影文學作品的例子數不勝數,這充分說明文學作品是電影文學作品的創作源泉,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正是通過這種改編,才會帶給觀眾不一樣的視覺體驗,帶給我們全新的藝術感受。
二、電影文學作品與文學作品故事敘述觀點不同
電影文學作品與文學作品的故事敘述觀點不同,帶給了觀眾不一樣的視覺體驗。電影通過鏡頭來回切換的手法改變了文學作品來回翻頁的形式,使觀眾對于文學作品有了新的認知。美國導演理·布魯克斯認為,文學作品和電影文學故事敘述觀點是不同的,即使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也需要編劇進行后來的加工、創作,直到創作成符合電影需求的作品來。
比如威廉·斯特朗的《蘇菲的抉擇》,這本小說主要是通過敘述者的描述來展開故事情節的,但是這個敘述者并不是主要人物,他只是起到一個傳遞信息的作用,所以在電影拍攝的時候,敘述者不能作為主要人物出現,不能搶了主角的光環。
三、電影文學作品可以適當增加故事情節
電影文學作品發揮性比較強,可以在借鑒文學作品的同時,利用創造性思維,適當地增加故事情節,創造出文學作品中沒有的內容。這些增加的故事情節,可以是編劇對原文學作品的解讀,體現其發散性思維,也可以是編劇對社會生活的體驗和感悟,這些增加的故事情節都會豐富文學作品的故事內容,更能突出主題。
比如在電影《赤壁》當中,編劇是對原著《三國演義》進行的改編,但是導演并沒有全部按照文學作品來拍攝。他是在原有故事情節的基礎之上,對原著進行重新編排、加工、增減,可以增加電影的藝術效果,更有利于表現主題思想、表現故事情節。
總之,文學作品與電影文學作品是相互聯系的,二者雖然有不同之處,但是在一定形式上是可以相互轉化、相互促進的。編劇在進行電影文學作品創作時,可以學習借鑒文學作品的優秀之處,努力創作出更好的電影作品,以其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帶給觀眾視覺上的享受。
參考文獻:
[1]李少白.中國電影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張兵.論中國電影對文學作品的改編[D].濟南:山東大學,2007.
[3]蘇勝.談電影文學與結構主義[J].電影文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