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霞 袁樂輝
摘 要 “材美工巧”不僅作為中國造物設計的重要審美準則,也藴含了設計美學的哲理。同樣,景德鎮陶瓷包裝設計的審美變遷與表現形式也深受其影響。結合當今景德鎮陶瓷包裝的風格樣式,來探析其包裝材料工藝的適宜、致用、美觀之審美趨向與“材美工巧”兩者的依附關系,梳理其設計原點與美學向度。
關鍵詞 材美工巧;景德鎮;陶瓷包裝設計
0 引 言
《考工記》曰:“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則不時,不得地氣也。”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古代中國造物設計的四要素:天時、地利、材美與工巧,并特別指出“材美工巧”的重要因素。事實上,自古以來“材美工巧”的造物原則不僅一直貫穿于中國造物設計活動中,也是中國造物設計永恒的原則。從狹義上理解,“材美工巧”即材料要美觀,工藝要巧妙,說明材料美與工藝巧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故材料是工藝的物質基礎,而工藝是材料的美感保障。但從廣義上來說,“材美工巧”不僅是指材料美與工藝巧的相互憑借關系,更是蘊含了一種造物“中和為美”的思想哲理,即重“適宜、適度、適和”之原則,講“真、善、美”之統一,并形成了中國傳統“天人之和”的“適應自然,物盡其用”之設計美學。正如李漁在《閑情偶寄·居室·窗欄》中所日“天巧人工,俱有所用之矣。”相應地,“材美工巧”的造物原則也隨時代的文明推進,科學技術與人造材料的不斷創新發展,自然而然地拓展了它的美學范式與造物準則;但它所藴含的中國造物哲理與美學思想永遠具有生命力。而包裝設計須涉及材料工藝學,需要權衡“材”與“工”之間的“度”,表現“巧奪天工”才達到“用”與“美”之間的“和”,體現“美在中和”。
景德鎮是手工制瓷的重鎮,也是手工藝文化之都。其實,景德鎮陶瓷包裝設計歷來雖是在“材美工巧”的造物原則下因地制宜,承載著易碎瓷器的固定包裝與方便運輸的功能,并傳播著景德鎮千年瓷都的工藝文化和造物美學的風格;但設計的審美意識并未體悟“材美工巧”之內涵,與時俱進,也致使其包裝的設計風格仍在延續方便、粗糙、簡陋、陳舊的審美觀念。可近十幾年來,景德鎮陶瓷包裝樣式已隨時代的審美而變遷,其改觀變化之大,無論在材料工藝、設計美學方面還是在包裝功用方面,都呈現出致用、美觀之意,蘊含了“材美工巧”之造物思想。故本文試圖從“材美工巧”的視野來探析它對現代景德鎮陶瓷包裝的審美影響與設計方式,與此同時,來拓展當下景德鎮陶瓷包裝設計再思考“材美工巧”之“古法今意”認知和“材美工巧”之“古為今用”方式。
1 “材美工巧”對景德鎮陶瓷包裝設計的影響
“材美工巧”不僅是中國古代先人們對材料屬性與工藝特性的科學認識,也是傳統工藝造物的重要原則,并成為權衡傳統工藝美之尺度,已深深地融入到中國造物設計的美學秩序與工藝法則內。恰如李立新先生在《中國設計藝術史論》所言:“中國傳統造物中的這種‘設計科學化傾向,雖不能說與現代設計中的系統規劃相同,但在相當程度上與現代設計精神相符。”顯然,從現代景德鎮陶瓷包裝的設計特點可知,它高度地發揮了材料的特性,精心地顯露出工藝的美學;因為“工藝源于大自然所給予的材料。沒有材美,就無工藝可言。”從某種層面上來看,其設計的審美風格深受“材美工巧”思想之影響。
1.1由“俗”至“雅”的內涵顯現
錦盒包裝是景德鎮陶瓷包裝極具特色的風格樣式,也是景德鎮陶瓷包裝的設計美學縮影。上世紀末至今,景德鎮陶瓷包裝仍延續這種傳統手工訂制設計的紅綢緞或者藍綢緞錦盒,基本上由個體作坊設計制作,加工簡陋、設備陳舊,特別是錦盒布面的圖案樣式及色彩格調依舊停留在雍容繁密、富麗堂皇之審美情趣中。它雖滿足了陶瓷包裝制作的方便、簡單,賦予了地域包裝文化的個性特色;但隨時代審美的變遷,這種滯后于現代包裝的設計美學計劃的設計風格會愈加顯陳舊化、粗俗化。其實,包裝設計之美最主要是體現材料樣式的適宜更新和工藝美學的審美意向,因地制宜、與時俱進才能賦予新意。現代包裝的潮流越來越重視材質本身的屬性,凸顯材質本身的表面紋理。顯然,現代景德鎮的陶瓷包裝設計美學,越來越致力于呈現自然純樸的美,不依賴于外加的圖案裝飾,而是講究材料本身的質地美、紋理美等,展現出現代包裝設計表現的“工藝與質材”巧合之形式美,也逐漸從“俗”至“雅”的內涵轉變,故當前盛行木制與麻布材料相結合的各種工藝包裝形式,呈現自然、素樸、精雅之美感。因此,這種風格的轉變源于“物質文化的變遷,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審美意識”,使其回歸于巧者造物的審美境界。事實上,其設計美學已深受中國設計傳統的工藝美學觀“材美工巧”之影響。
1.2由“粗”至“巧”的細節考究
材料自然的物質結構有它自身美的規律,經現代工藝技術的加工與設計后,會形成一種獨特的質材美,使其質與形、質與功能、觸覺與視覺達到和諧統一之美感。而陶瓷包裝材料的質地、觸覺、手感等情感因素,需在物質加工表現的形態、色彩的技巧中,在視覺和觸感中體現出美的韻味與情調,使其材料的表面處理、質覺美感具有情感,從而產生了“材美質妙”之美感。故這種材料屬性的質美,已構成陶瓷包裝設計的一個顯著特征。近些年景德鎮陶瓷包裝講究材料在工藝加工中有意識地運用這些自然紋理來進行其造型結構的裝飾布置,如木材表面拋光的木紋、布料織造的經緯紋路等,都構成其包裝設計的表現因素。這樣,其包裝設計的材料工藝美學越來越考究,從“粗糙”轉向“精巧”的細節體現。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不僅體現了“材美工巧”的設計智慧,并也深受其影響。顯然,現代景德鎮陶瓷包裝設計的審美變化,即“‘平淡是徇爛至極后的風格轉化,是一種內在修養的藝術顯現,不是隨意的、粗陋的、無技巧的一般表現,而是嚴謹的、典雅的一種境界”,是回歸于設計“致用利人”的“適用自然、物盡其用”之造物思想,也是體現“材美工巧”之設計準則。
1.3由“外”至“內”的美學體現
包裝總是要尋求一定的設計形式,要將用途、材料、工藝、形式及其構造的空間、合理、安全。故內外部造型結構的設計是包裝材料工藝的重要環節,它不僅要體現包裝的功能與美觀,還有反映出其設計表現的現代工藝與質材的美學內涵。如今景德鎮陶瓷包裝設計風格已趨向講究巧妙的造型構思和表現技巧,使其材料工藝升華至美感,從表至里的質覺美到由外至內的形式美,充分展現了“材美工巧”之設計美學。由此,景德鎮陶瓷包裝從傳統草包捆扎包裝、聚乙烯軟發泡錦盒的簡便、粗陋發展到現代木竹制盒、手提布包等包裝的輕薄、精雅,顯現了“適應自然,自然至美”之設計理念,逐漸走向了材料美學工藝的文化意趣與詩性生活。而正是這種包裝設計的審美變化,顯示出“天巧人工”之美,體現了由“外”至“內”的美學思想變遷,不僅要注重包裝設計的外在形式美,更加突出發揮“材中自有五音”的內在材質美,重視材質的真善美與含蓄美。正如日本民藝家柳宗悅先生所說:“時代不是一個模式,歷史的推移會賦予各個時代以種種特質。”實質上,中國傳統造物的“材美工巧”準則,它不僅是民族固有的、切實的發展基礎,也是影響了景德鎮陶瓷包裝設計由“外的花哨”向“內的善意”的材料工藝美學體現,并賦予了這個時代的自然、適宜、素雅、精巧、詩意之美。
2 “材美工巧”在景德鎮陶瓷包裝設計的顯現方式
“設計的實現,就是工藝學。”那么,陶瓷包裝設計須考慮“實用、經濟、美觀”之原則,還須考慮材料工藝技術的“因地制宜”地域特性;這樣,其設計才會體現合理性與人性化的功用美學,才能顯現“材美工巧”的和諧準則。而事實上,“材美工巧”的設計原則,它不僅是來權衡陶瓷包裝設計的 “美和用”與“材和宜”之尺度關系,還能折射其設計的材料工藝的健全美。顯然,景德鎮現代陶瓷包裝設計越來越講究造型結構、材料質地、制作工藝之美,必然促進其設計趨向發揮材質的美學特征和精神價值。但正因為這種傳統造物的“材美工巧”設計審美準則,高度概括了造物設計的“美的法則與尺度”,并成為現代設計美學的經典典范,就如馬克思所肯定的“在某種意義上對我們來說是不可超越的典范。”從而,景德鎮現代陶瓷包裝設計也始向善度材料,適宜工藝,自然至美,物盡其用,充分體現了其“材美工巧”之設計尺度與美學向度。
2.1講究“用與美”的致用節制
墨子提出的“有用則巧,無用則拙”則反映了中國傳統造物設計的“用”為美之道。而《說文》中的“規,有法度也;律,均布也”,則表明了其設計要在“規”與“律”中求得平衡之序。顯然,這些思想已指明了中國造物設計的準則與尺度,也蘊含包裝設計與“材美工巧”的內在關系及顯現方式,即“適應自然,物盡其用”。陶瓷包裝設計雖是在賦予瓷器包裝合理的固定、安全功能效用,也是在賦予其設計形式的內外造形美感,但則要通過其材料工藝的質色、肌理等特征來構造造型結構的視觸覺之美感。特別是現在景德鎮的陶瓷茶具包裝小盒樣式,其外形均選取輕薄、牢固的竹木方盒形,盒蓋采用凹槽卡口的推拿、封固,內形使用可松緊的內墊絲綿與柔軟的粗麻布料構成凹形,可隨意容納略大、略小的瓷杯或瓷壺等,并未固定死盛裝瓷器的形狀與大小,功能實用、美觀,設計方便、節制。顯然,其設計遵循了“材美工巧”的設計準則,注重材美之序,考究工巧之妙,表現出其包裝設計的“物用與美觀”之功用美。與此同時,這種設計“材美工巧”準則也致使陶瓷包裝設計趨向材料工藝自身的致用節制美學,致力于探索純樸、本真的形式美。事實上,當今景德鎮陶瓷包裝設計風格的美學向度轉變,看似深受時代審美文化的變遷影響,從某種層面上看,更是離不開包裝材料的更新與加工技術的改進等因素的影響,致使其設計從功能效用、工藝材料到造型形式都發揮了“材美工巧”之設計美。因此,現代景德鎮陶瓷包裝設計不僅是“造物作為人類生存能力的延續,從本質上說是人和工具的關系,是人類以技術在和自然的相處中如何把握自己的問題”,還是“實用性是以健全的材料為條件的,如果沒有適當的材料,就不能得到正確的實用工藝。材料對于工藝有很大的恩澤。”這樣,其包裝設計會逐漸返回到“器不雕為”的致用節制,反對“奇技雕琢”的奢侈浪費,回歸生活的“用與美”之平淡、素樸、高雅。
2.2崇尚“少即多”的飾簡重意
包裝設計的興起于西方現代主義設計,而“現代主義的功能主義一直反對裝飾為己任,從功能出發,拋棄繁瑣的裝飾,強調功能結構良好,追求形式簡約,采用新材料和新科技,”提出了“少即多”的裝飾設計觀念。事實上,東漢思想家王符于《潛夫論·務本》篇中,明確地提出“百工者,以致用為本,以巧飾為末”的觀點,表明出造物設計的致用與裝飾的巧妙關系。中國文化始終貫穿著儒家“文質彬彬”的崇尚簡約思想,也強調“美善結合”的內容與形式、功能與裝飾的統一,形成中國造物設計的“節制與實在的美學品格”。但無論如何,裝飾是中國造物設計的典型樣式,在現代設計生活中扮演重要的“實用、美飾”作用,也是景德鎮陶瓷包裝設計的重要表現形式。我們從現代景德鎮的陶瓷包裝特點可看出,從傳統布料印花的圖案紋樣裝飾轉向講究材料質地紋理的自然樣式裝飾,越來越注重木質表面的自然紋理與布料編織的經緯紋線的對比裝飾,自然木色與布紋灰色的素雅裝飾,裝飾簡意、大方高雅,也是“現代材料工藝的發展為產品設計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不論天然材料還是人工材料,都有它材料自身的優勢效益,要善于利用和發揮材料自身的色彩、質感和紋理的裝飾作用。”顯然,這種“飾簡重意”的包裝設計觀念,實現了包裝造型結構的內外造形所傳達出視觸覺的材料質地美感與裝飾形式美感,體現了“材美工巧”之美飾法則。同時,它還反映了中華民族審美理想的崇尚簡約、恬淡,并體現了“人類在謀求溫飽之外的一種詩性的追求”。
2.3提倡“材與質”的適宜巧妙
盡管任何材料都有它自身美的規律,但還需“善度材、習材性、巧造材”,才能獲得材料的優良工藝改造或者藝術加工,方可獲得其“材美質巧”之美感特性。同樣,景德鎮陶瓷包裝設計須遵從“材與質”的適宜巧妙,因地制宜,善材節制,才能賦予其“材之美”與“質之妙”的形式美感。因材料自身屬性在現代工藝設計的藝術處理下,其美的形與美的質會給人一種視觸覺美感;體現出材料的本質和物表的紋理之美。因此,景德鎮陶瓷包裝的設計美,不僅要表明造物設計對材料美的科學認知與工藝美的技藝表現,還要體現“材美工巧”的適應自然、善意致用。故在材料選取方面,結合地域環境便易生長的梧桐樹、松樹、竹子等,因地制宜來用材、利材;還在材料加工方面,尋求“材與質”的適宜巧妙,弱化材料工藝“奇技淫巧”的“雕揉造作”,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木材的質地紋理美、色彩美,顯露出這種材質的純樸、素雅美。從某種角度來說,任何包裝設計是一門材料學設計,因“材料是天籟,其中凝縮了許多人工智慧難以預料的神秘因素,要是能得到適當的材料,便接受了自然的恩澤”,材料自身美的屬性才會體現美化生活的審美價值,致用利人,自然至美。
3 結 語
《考工記》中的“材美工巧”造物準則,凝聚了中國古人造物設計的智慧與經驗,已成為設計美學的經典思想;實際上,它藴含了中國傳統設計講“適宜和諧”之造物法則,重材料工藝的“實用、美觀”之功用美學,并深深地影響了中國現代設計。而陶瓷包裝設計,不僅要解決盛裝瓷器實用功能的方便、安全、牢固問題,還要展現包裝材料形式美觀的適宜、舒適、愉悅;故這種“材美工巧”的準則,也已影響了景德鎮陶瓷包裝設計的審美變遷與表現方式,從繁復、華麗趨向簡約、恬淡的審美雅趣,從粗陋、庸俗轉向精巧、高雅的材美質巧,重適應自然、善意利材,求致用利人,自然至美,已構成了現代包裝設計美的一個顯著的特征。從某種意義上講,“材美工巧”中蘊含了造物準則與設計倫理,恰如儒家所認為:“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引導著中國設計的昨天、今天、未來。
參 考 文 獻
[1]李立新.中國設計藝術史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柳宗悅,徐譯乙,譯.工藝之道[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杭間.手藝的思想[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7.
[4]李立新.中國設計藝術史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5]柳宗悅,徐譯乙,譯.工藝文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6]姜今,姜慧慧.設計藝術[M].湖南美術出版社.1993.
[7]杭間.手藝的思想[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7.
[8]潘天波.現代漆藝美學[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9]杭間.手藝的思想[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1.
[10]徐恒醇.設計美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11]李硯祖.“材美工巧”:《周禮·冬官·考工記》的設計思想[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 2010(05).
[12]胡飛.“天時地氣材美工巧”的再思考[J].包裝工程.2007(05):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