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愛萍 董爾鵬
【摘要】中國鋼琴音樂經歷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與變化,時至今日,一直還在被探索與創新中。我們學習鋼琴,就要對它每個不同時期的歷史、背景與文化有所了解,才能夠更好地演繹作品。中國鋼琴作品種類繁多,要想了解中國鋼琴音樂的發展,可以通過不同的手法來將其歸納、分類。
【關鍵詞】中國鋼琴作品;民族特點;百年經典
【中圖分類號】J624 【文獻標識碼】A
一、集經典于一身的中國鋼琴作品曲集《百年經典》
在中國的音樂歷史長河中,鋼琴的創作發展迅速,僅僅百年,創作出了大量的、經典的優秀鋼琴作品。各個出版社也曾出版過不同版本的中國鋼琴作品曲集。《百年經典》這本中國鋼琴作品集,跨越了一百年的歷史,從1913年我國的第一首鋼琴作品出現一直到2013年,收集了47位作曲家的共104首鋼琴獨奏作品,較為全面的收納了中國的鋼琴獨奏作品。以時間作為分割點,按年代的先后劃分,將各個歷史時期中比較有當時時代特點、受眾率較大的一些作品分類歸納。在《百年經典》這本鋼琴作品集里,不僅全面地收納了百余首中國鋼琴獨奏作品,還整理59位近現代著名鋼琴演奏家錄音的版本。這些音響中,還有很多老一輩演奏家寶貴的歷史資料以及作曲家本人的演奏示范,或者經過作曲家指導的新錄音以及作曲家指定的演奏版本。盡可能符合作曲家的創作意圖,具有一定的權威性。每一卷的結尾還附有本卷所有的作品的創作背景以及作者簡介,讓學習者更全面地了解作品與演奏。
中國的鋼琴發展是迅速的,中國的琴童數量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的,中國鋼琴教育的發展也是在不斷前行與創新,在這樣的一個發展狀態下,《百年經典》用編年史的方式,記錄了中國鋼琴作品從零開始走到今天,對期間的每一個階段的進步與變化,都做了較為全面細致的歸納,給人以歷史的縱深感。
一、從《百年經典》中看中國鋼琴作品發展的四個時期
《百年經典》系列中國鋼琴作品曲集,共有七卷,可大致分為四個時期。
(一)民國時期,第一卷,1913-1948年
這是中國鋼琴剛剛起步的階段,大部分人了解到的最早的鋼琴作品是賀綠汀的《牧童短笛》,但是其實最早的中國鋼琴創作作品,應該是趙元任的《花八板與湘江浪》。那個時期,很多作曲家在海外留學,學習西方的作曲技巧,又將這種作曲技巧與中國的民族特色相結合,創作出了一些我們中國自己的鋼琴作品,不再是一味地演奏西方的鋼琴作品。當時的一些海外學者趙元任、蕭友梅、黃自等作曲家,將中國的音樂曲調與西方的功能和聲織體相結合,創作出一部分鋼琴作品,例如趙元任1913年最先創作的作品《花八板與湘江浪》、1915年的《和平進行曲》、1917年的《偶成》,蕭友梅1923年創作的《新霓裳羽衣舞 作品第三十九號》,黃自1928年創作的《二部創意曲二首》等等,直到1934年,俄國音樂家齊爾品(Alexander Tcherepnin,1899-1977)在上海首次設立作曲比賽,征求中國風味的鋼琴作品,由此明確提出了“中國風味”的問題,產生了江定仙的《搖籃曲》、賀綠汀的《牧童短笛》等經典作品,這些作品確立了中國鋼琴作品的發展道路,尤其是《牧童短笛》,成功地將中國旋律與西方的復調音樂技法巧妙結合在一起,非常富有東方色彩的對位化和聲創造了中國這種特有的清新優美的田園風格。這一卷中還收錄了瞿維1946年創作的《花鼓》,這是一首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曲調流暢,第一主題是安徽民歌《鳳陽花鼓》,情緒歡快、活潑,之后的第二主題為江南民間小調《茉莉花》的音調變化發展,鑼鼓的節奏貫穿全曲,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氣息,中國民族音樂特色明顯,是中國鋼琴作品創作的一首成功之作。
(二)解放初期,第二~三卷,1949-1965年
這個時期是中國鋼琴作品創作的繁盛時期,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第二卷1949-1957年),這個時期,作曲家們在創作手法上依然有對民歌、民間音調的改編,但是卻在之前的基礎上延續并發展,織體與和聲更加豐滿,并且在題材和風格上創作較自由。這個時期的典型作品例如:丁善德1950年創作的《第一新疆舞曲》,是根據新疆民歌《馬車夫之歌》改編創作而成。以獨特的調式色彩,巧妙的變化音,帶有濃郁新疆風味的音響為人們描繪出了一副新疆人民美好的生活畫面。還有陳培勛1952年創作的廣東小調《賣雜貨》、1953年創作的粵曲《雙飛蝴蝶》主題變奏曲、丁善德1953年創作的作品《兒童組曲——快樂的節日》第九號,朱踐耳1955年創作的序曲二號《流水》,劉莊1956年創作的《變奏曲》,汪立三1957年創作的《小奏鳴曲》等等。
第二階段(第三卷1958-1965年),這個時期鋼琴創作的題材較為廣泛,內容偏群眾化但又豐富飽滿,這個時期大部分作品都是民間曲調,配上不同的織體、不同的和聲、不同的變奏手法而成,滿足當時中國人民廣大聽眾的審美需求。例如:黃虎威1958年創作的反映風俗民情的作品《巴蜀之畫》、王建中1958年創作的《云南民歌》,儲望華1963年創作的反映解放區新風貌的《解放區的天》,孫以強1962年創作的反映知識分子下鄉參加農村勞動的《谷粒飛舞》,儲望華1964年創作的《翻身的日子》,以及林爾耀1964年創作的作品《向陽花》,這個時期大力提倡鋼琴演奏者們自主業余創作,涌現出一大批格調清新,形式、體裁多樣的鋼琴作品。
(三)第四卷,1966-1976年
這個時期是中國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由于歷史的原因,這段時期我國的鋼琴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很多音樂文化被限制和約束著,故呈現出的鋼琴作品也相對較少,但還是有一些經典的作品脫穎而出,例如:杜鳴心在1975年根據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所做的改編曲,崔世光在1967年創作的《松花江上》,王建中在1972年根據民歌改編的作品《瀏陽河》,1973年根據古琴曲改編的《梅花三弄》,同年根據嗩吶作品改編的《百鳥朝鳳》,黎英海1975年創作的《夕陽簫鼓》,陳培勛1975年創作的《平湖秋月》等等,充分體現了那個時期的音樂發展。“文革”后期,已經有不少作曲家,打破了過去局限于原民歌的地方民族色彩,開始自己創作新的鋼琴音樂主題,藝術的形式呈現出多樣化發展趨勢,為中國鋼琴作品的發展又開創了新的道路。
(四)改革開放時期,第五~七卷,1977-2013年
這個時期,音樂界又重新恢復了活躍的爭鳴氣氛,中國在改革開放政策下,人民的積極性得到調動,加強了與世界各國的文化、經濟交流,所以也賦予了音樂創作以新的活力。許多世界上著名的、優秀的鋼琴家都到中國進行學術交流,中國的音樂文化得到重視與發展,音樂文化空前活躍起來。作曲家們也拜托了過去的創作手法,大膽創新,嘗試運用各種現代創作技法與中國風格相結合,形成了一種百花齊放的新局面,是中國鋼琴創作的第二個里程碑。這時期創作特征不再局限于過去的“共性寫作方法”,而是力求融入廣博的中華民族文化與思想在作品中,作品各具特色,有依然追求民族神韻的,例如:陳怡1984年創作的《多耶》,黎英海1978年創作的《陽關三疊》,周龍1982年創作的《五魁》等,有追求獨創作曲技法的,例如:趙曉生1987年創作的《太極》等等,還有追求調式音階與無調性因素相結合的,例如:老一輩鋼琴家、作曲家丁善德先生在1988年創作的《小序曲與賦格四首 作品第二十九號》,這部作品既保持了一定的傳統,又加入新音響組織與色彩變化的獨創性鋼琴曲。還有2000年儲望華創作的《即興曲》,高平2000年創作的《舞狂——向阿斯特爾·皮亞佐拉致敬》,儲望華2002年創作的《滿江紅——前奏曲(為左手而寫)》,以及2014年張朝創作的《中國之夢》等等。
三、中國鋼琴作品的未來發展及重要意義
中國鋼琴作品經過了這百年的發展走到今天,已經越來越受到國際音樂人士的重視,中國的鋼琴作品百花齊放,不斷有新的、不同風格的作品出現。在各個國際、國內的鋼琴重大賽事中,已經將中國鋼琴作品作為必彈曲目或者重要組別。如第一屆北京肖邦國際青少年鋼琴比賽,把作曲家葉小鋼的《納木錯》和汪立三的《民間玩具》兩首作品作為指定演奏曲目,讓我國優秀的具有當代“中國風格”的音樂作品納入國際音樂舞臺,可見其重視程度。而且,中國有幾千年來的文化底蘊,又有自己的音樂文化與風格,現如今,中國鋼琴音樂的創作意識理念與過去相比,也出現了根本性的變化,中國的新一代鋼琴音樂家也在不斷地構建和再創造音樂文化價值觀,探索鋼琴音樂創作實踐的新形勢和新內容,中國鋼琴作品的發展將會越來越寬廣,不斷創新、探索,會讓中國鋼琴將來慢慢發展為獨立的一種流派,不斷豐富,使得國際上有越來越多的人來演奏和聆聽中國鋼琴作品,感受他的美與韻,體會其中滲透的中華文化。反之,我們通過“樂器之王”鋼琴的媒介傳播,讓更多的人感受中國古典文化內涵,傳播中華民族精神,將中國的民族文化推向全世界,讓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他不僅自身是一種音樂文化,同時,還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播者,所以,中國鋼琴作品未來發展的意義又顯得尤為重要。故而我們在平時的鋼琴教育中,也要不斷加入中國鋼琴作品的學習,通過讓學生學習中國鋼琴作品,更加深刻地體會中國文化內涵,提高整體文化意識,讓一代一代的學生不斷將中國鋼琴作品發揚光大。
四、結語
回顧中國鋼琴音樂作品發展的歷程,由最初的將西洋寫作手法與中國旋律相結合,嘗試一些“作品中國化”的實踐,再到對作品的“民族化”與“大眾化”的美學要求,接著又呈現出“百花齊放”欣欣向榮的創作繁榮時期,經歷了“文革”的萬馬齊喑,最后到新時期的各種大膽創新寫作,將中國鋼琴作品一步一步推向了國際舞臺,這期間不斷融合每一位鋼琴家的創作精華與靈感,會一直推動中國鋼琴音樂作品發揚光大,使中國鋼琴音樂屹立在世界舞臺之巔。
參考文獻
[1]李明強,楊韻琳.中國鋼琴獨奏作品——百年經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5.
[2]代百生.中國鋼琴音樂研究[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