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時間圖式是指用于指導創作頭腦中所固有的一種認知框架或思維模式,而將其投射到具體的音樂作品中,一則反映其內在的精神、思想與觀念,一則反映音樂表層形式。具體來說,從內在思想觀念中反映出受某一時代某一時期文化政治等的影響,使得音樂流露出強烈的個人情感、審美意識、主觀思想、人生感悟等;而從表層形式看則包括旋律、節奏、和聲、曲式結構等基本元素以及創作中所使用的工具、材料等,二者反映到音樂時間圖式中具有典型性和穩定性的特征。
【關鍵詞】音樂時間圖式;典型性;穩定性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一、典型性
音樂自起源起至今,一直生生不息地縈繞在人們身邊,音樂時間圖式已經形成了一整套“程式化”模式,來反映音樂家群體的認知結構,而這一整套認知體系可以反映一個社會形態及時代精神,甚至成為一個時代藝術風格、流派劃分界定的重要標志,因此具有典型性的特征。
音樂時間圖式的典型性特征是漫長的歷史和人民選擇的結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主體的音樂觀念,而這種音樂觀念的背后是對某種文化的理解、認識、詮釋和積淀,并在不同的時代中賦予其特殊的地位,可以說典型性的背后是它們經過文化或多樣文化時留下的足跡。音樂時間圖式的典型性特征在一定的文化歷史背景之下,其本身蘊含著某種精神力量,同時又具有多樣的闡釋空間,以便人們去解讀或想象等,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音樂始終處在不斷的流變,人們的觀念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對于音樂的理解也必然處在變化之中,因此,典型性的存在必然受到人這一主體的影響。無論是音樂時間圖式中的表層形式還是內在機制,都通過人的認識、發現和推廣,每個人所處的環境不同,其所接受的人生觀、價值觀都影響著自身的行為,這必然會滲透到對音樂的理解與接受中,一種“期待視野”指引著人們去領悟和把握音樂的規律和特點,展現與其自身相符的能力,因此,正因不同的人的生理、心理、閱歷等不同,在具體的音樂接受過程中,不同的“期待視野”會選取風格迥異的音樂,其產生的審美反映和評價也會千差萬別。然而,音樂存在的“意義空白”和“不確定性”,這能激發接受者進行創造性的想象,調動和發揮其理解音樂的積極性,因此音樂時間圖式的典型性特征必然符合接受者的“期待視野”,同時,鋪上適當的“意義空白”和“不確定性”,其意義才真正生成。在同一文化背景中,由于個體的差異,特別是生活閱歷、知識修養、個性氣質以及藝術經歷等方面的差異,導致對于音樂認知經驗的不同,理解也就不同,而音樂具有“轉瞬即逝”的特點,因此人們需要通過記憶、感知、想象等來構建整體的音樂印象,從而詮釋音樂時間圖式,盡管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標準,但終歸在某處找到一致的認同點,才得以使其被保留下來。
以曲式結構為例,西方音樂的曲式結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科學發展的影響,注重邏輯思維、矛盾沖突,有著嚴密的結構設計和邏輯推理方式,因此西方音樂更注重搭建一個嚴格的整體布局,并從中通過各種方式來強調樂段之間矛盾的對抗性。例如奏鳴曲式,“奏鳴曲式它本身的結構原則就是對立統一。奏鳴曲式是建立在矛盾的提出、矛盾的激化和矛盾的解決這樣一個變化過程當中,所以這樣一種結構就比較容易體現一種戲劇性,或者是某種哲理的一種含義。”西方音樂的這種力求展開樂曲的矛盾實則是為了音樂作品的“統一”性,奏鳴曲式的最后再現部就是將主部和副部的調性得到了統一。顯然,西方音樂具有邏輯性和嚴密性的特征,將古典哲學和數學的思維充分展現在音樂的創作中,曲式的產生,在很大程度上與事物的交替變化和對比相適應,因此更顯得“理智”。奏鳴曲式自17世紀末、18世紀初形成依賴,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并產生了一系列的類型或變體,如“古奏鳴曲式”“古典奏鳴曲式”“近現代奏鳴曲式”“無展開部奏鳴曲式”“回旋奏鳴曲式”等,其中以維也納古典樂派作曲家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的創作中所確立的“古典奏鳴曲式”最為典型,通過“呈示部”“展開部”和“再現部”構成了一個前后銜接的整體結構。由于音樂具有著非語義性的特征,只能是模糊、含蓄的“非語義”化的表達,人們通過聽覺的感受,并建立在人們已有的認知經驗的基礎上,給予對音樂的理解,也使得對音樂的想象具有無限的空間,也因音樂只具有時間這一維度,而不具有更能“具象”表達的其他藝術那般,使得人們通過對音樂的表達具有著無限的可能性,因此如何展現音樂的魅力來表達內容,這就成了一大難題,而奏鳴曲式的出現卻極大的彌補了這一點,通過樂段、樂句之間的對比,并在不斷的對比中尋求統一,追求音樂戲劇性的沖突,以此來構成音樂發展的巨大動力,憑借音樂合乎邏輯的發展,采用純音樂的手段(不同音樂主題的對比、展開、再現,和聲、調性的變化發展,結構的開放與收攏……)是能夠充分顯示聲音藝術的表現力的。也正是因為奏鳴曲式有著極強的對立統一的原則性,充分展現音樂中矛盾的沖突與解決,因此流傳至今而為后來的作曲家使用,為了實施自己的創作意圖,并深深打上自身的創作特點烙印,奏鳴曲式顯然是一種不錯的選擇,通過一個音符接著一個音符的流動,將這一音樂時間圖式得以典型化。
二、穩定性
音樂時間圖式的典型性特征使得音樂傾向模式化,人們對于這些圖式產生了一種思維定式,無法輕易做出改變,從而形成了一種穩定性,而這種穩定是與長期的社會、政治等的發展從而促進人們思想、觀念的形成,以及與長期以來人們的聽覺習慣有著密切的聯系,而音樂時間圖式的這種穩定性,在音樂音響符號中體現得最為鮮明。門德爾松曾說過:“人們常常埋怨說,音樂太含糊,耳邊聽著音樂腦子里卻不清楚該想些什么;反之,語言是人人都能理解的,但對于我,情況卻恰恰相反,不僅近是就一段完整談話而言,即便是只言片語也是這樣。語言在我看來是含糊的、模糊的、容易誤解的,而真正的音樂卻能將千百種美好的事物灌注心田……”從這段話的前半句可以看出,對大眾來說,音樂并不能像語言一般能夠生動、形象地表達具體的事物,而“音樂作品中使用的各個單獨的音,除了代表它自身外,不是任何客體的標志?!币簿褪钦f,音樂材料是非語義性的,為了使音樂能夠如語言一般具有指示性質的約定性語義,來代表具體的概念,并使音樂材料以某種形式得以記錄,人們便創造出許多音響符號,“作曲家創作音樂時,必然要使音樂聲音符號化,用音樂符號來指稱某種意義;聽眾接受音樂信息時,必然要把音樂的聲音跡象歸因于某種意義,必然要去尋找隱藏在音樂符號后面的、作曲者賦予它的含義。”因此,人們習慣將音樂要素作為符號并指向其自身以外的事物來獲得意義,“一個音符或一系列音符……作為純粹的物質存在,它們是沒有意義的,只有當它們指向、表明或暗示某些自身以外的其他事物的時候,才具有意義?!睘榱耸挂魳纺軌虺休d某種意義,人們便將聽覺上的音響符號化,從而固定下來,這就使得音樂圖式具體化、概念化而得以穩定。
從記錄音樂各構成要素并成為音樂思維外衣的記譜法來看,記譜法的產生使人們擺脫了對音樂闡釋的不確定性(音樂并沒有一個固定的“物”在空間中占據使人們把握,因此人們對于它的詮釋因人而異),最大限度地擺脫了個人因素,使得音樂中的各個要素得以客觀地再現,而這些音樂要素作為符號記錄在樂譜中,使得瞬間產生、又轉瞬即逝的流動的音樂得以被保留和記錄下來,盡管長期以來,記譜法隨著音樂家的創新得到了諸多發展,但其一旦被固定地記錄在樂譜上,就成為了一個“約定俗成”的符號而被保留下來,以供后人們使用。從記譜法反映音樂思維的角度來看,盡管隨著時間的推移,為了表現、為了創新,人們充分地運用各種手段來表達所思所想,但卻仍然無法脫離一些“古老的法則”,例如人們的聽覺習慣是建立在七聲(或五聲)音階體系上;原始節拍的觀念源于二拍子、三拍子;小節線的存在等,盡管人們為了創新而對此有所舍棄,但這些都不妨礙它們穩固地存在人們心中并加以運用,可以說人類早就掌握了自然本質的最樸素、最基本的奧妙,其后的一切努力都像是一種細致化的加工過程,而這也正是在創新與傳統之間體現音樂的魅力,這個“古老的法則”與人們長期以來所面對的生活環境息息相關,例如五聲音階,盡管不同地區、不同國家所選擇的五個音級并非一致,但都不約而同地從一個八度中選擇五個音級,以構成一個完整的音階,“五聲音階是人們的一種文化選擇,而不代表音樂進化過程中的某一階段。”“五”作為古老的人們所崇拜的數字,被使用到音樂中,這使得人類的音樂文化產生了共性,盡管五聲音階的起源是多元的,但這并不妨礙它作為一種典型的音階體系得以穩定、保留下來并沿用至今。
由此可見,音樂時間圖式的穩定性特征成為了音樂得以延續的保證,人們通過不斷接觸聲音從而獲得對聲音的經驗認知,再逐步獲得對音樂要素、音響結構的經驗,并將其看作是審美對象亦獲得審美感知,主體意識為了更好地理解音樂,就必須通過最簡明的方式得以反饋,穩定的音樂時間圖式則成為了人們創造音樂、理解音樂并使音樂得以延續的有利保證。
參考文獻
[1]范曉峰.音樂理解現象研究[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1.
[2]于潤洋.現代西方音樂哲學導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2.
[3]高士杰.論音樂的特殊性,音樂美學問題討論集[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7.
作者簡介:錢玥旨,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院音樂學專業,音樂美學方向2014級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