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歌因地域文化的不同,呈現出的風格也有所差異。溧陽隸屬常州,溧陽民歌是江蘇民歌的一部分,江蘇民歌又是中國民歌的重要分支。本文通過對溧陽民歌的搜集和分析,從方言、襯詞、節奏、旋律發展手法等方面淺析溧陽民歌的音樂特征,為進一步學習與研究溧陽民歌提供參考。
【關鍵詞】民歌;溧陽;音樂特征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民歌,是對民間歌曲的簡稱,它是我國勞動人民在勞動和集體生活中創造出來的一種歌唱藝術,是一切音樂藝術的基礎。它的演唱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形式淳樸,表達了普通勞動人民的心聲,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溧陽溧陽于公元前221年建立縣制,有著悠久的人文歷史。它地處江蘇省南部,為蘇浙皖三省交界處,屬于吳越文化圈。語言上使用吳語,屬太湖片毗陵小片。溧陽民歌受到語言等方面的影響,具有地方特色;旋律節奏豐富多樣,表達各種不同的內容,彰顯出無限魅力。本文擬對溧陽民歌獨特的音樂特征加以探析。
一、溧陽民歌的分類
根據《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江蘇卷》所搜集的民歌,筆者在整理溧陽民歌時發現,溧陽民歌涉及了江蘇民歌所有的體裁,其中號子(3首)、山歌(10首)、小調(1首)、風俗歌(3首)、兒歌(3首),并附有生活音調(2首)。
(一)號子
號子,也稱為勞動號子,是勞動者在長期勞動過程中集體傳唱的一種與勞動過程聯系十分緊密的歌曲形式,反映了勞動者的生活與思想。江蘇除了節奏性較強的號子外,還有部分號子具有抒情性與歌唱性的特點。溧陽地區有趕牛號子,打夯號子和其他勞動號子。
趕牛號子有快慢兩種節奏。快的所唱較為熱烈,主要是在打場,耙田,趕車等場合所唱;慢的所唱較為深沉蒼涼,沒有過多的實詞,常用抒發感情的虛詞。
這是一首慢速的趕牛號子,在耕田時演唱,把耕牛當作最為親密的伙伴,用以消愁解悶。運用羽調式,旋律使用較多裝飾音,全曲歌詞只有一個用來抒發感情的“嗨”字。
例2是一首打夯號子。打夯號子是在修筑水利工程以及建筑工地上打地基所唱的號子。這首號子中速稍慢,由于打夯的勞動節奏,前兩小節的強拍領唱、弱拍和聲的節奏組合;第三小節至最后由眾人合唱,兩小節完成一夯。歌曲運用了G宮調式。
(二)山歌
江蘇境內的山歌尤其是吳地的山歌有著悠久的歷史。江蘇的山歌分為三種類型,即小山歌、大山歌和長篇敘事山歌。溧陽山歌結構較短小,音區不高、旋律優美且起伏不大,音階以級進為主,跳進較少,屬于小山歌類型。
例3《礱盤頭上牡丹開》是一首牽礱山歌,D羽調式,在曲體上運用了蘇南民歌的各種變體,兩句頭的結構,尾部加進和唱。在句子的尾部或者中部采用“搭塊糕”的技巧擴充樂曲,創作手法具有多樣性,生動地刻畫了面貌和情緒的多樣。
(三)小調
小調有“小曲”“俗曲”等不同的名稱,江蘇的小調可分為一般小調與歌舞小調兩類。溧陽的小調只有歌舞小調一種類型。歌舞小調是節日的歌舞曲,古代也稱“社火”,是一種節日期間民間集體歌曲活動,主要在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以及迎神賽會時演唱。演唱形式有獨唱、對唱、齊唱、領唱加合唱等,且與舞蹈相結合。
《小小八仙坐云臺》(譜例見《集成》第1246首),唱春時所唱。全曲有四段,從D徵轉向E商調式。樂曲的第一段,共有四個樂句,分別落在了商、徵、羽、徵音上。
(四)風俗歌
風俗歌是當地社會生活的產物,在各種民俗活動中演唱,是一種社會行為的反映,表現了人民的生活以及風土人情,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婚嫁禮儀歌》和《祭祀禮儀歌》是溧陽地區較為普遍的風俗歌;祭祀歌主要是散鮮花。
1.婚嫁禮儀歌
婚嫁禮儀歌主要有哭嫁與送房。哭嫁歌是上古時期“搶劫婚”的遺俗,在我國流傳甚廣。舊時江蘇一帶盛行用哭唱送姑娘出嫁的風俗,邀請女友或者老太演唱“哭嫁歌”,演唱內容主要是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情和對兄弟姐妹的依戀之情等。唱腔主要采用當地流行的民歌小調,充滿生活氣息。送房是新婚之夜,賀喜的朋友們在酒足飯飽之后歡送新人入洞房的婚儀活動,一路高唱《送房歌》將新人引入洞房,隨之進行熱烈的“鬧房”活動。送房歌同樣也是采用當地小調由司禮者演唱,有獨唱、領唱與眾人合唱等多種形式,旋律性強,情緒熱烈。
《照得新郎進新房》是一首E角調式的送房歌,是在新婚之夜,歡送新人入洞房的一種婚禮儀式活動。采用當地的小調由司儀演唱,旋律熱烈奔放,唱詞具有情趣盎然的特點。2/4拍與3/4拍交替用,采用領唱與和唱的形式。
2.祭祀禮儀歌
溧陽的祭祀禮儀歌主要是散鮮花,又稱為散花調。是和尚或道士做道場時唱的一種調子。取天女散花神仙布施恩澤于眾生之意。演唱形式主要有獨唱等,伴奏樂器主要有磬、碰鈴、木魚、鐃鈸、笛子、二胡琵琶等,氣氛熱烈,節奏較為明快。
《正月梅花雪里開》是一首祭神時唱的民歌,也稱為散鮮花。這首民歌有10段歌詞,曲調流暢,節奏明快,運用了E商調式。
(五)兒歌
溧陽的兒歌主要有少兒歌與搖兒歌兩種。少兒歌是少年兒童所唱的歌曲,主要表現生產與生活以及兒童互相嬉戲玩鬧的游戲歌。內容結合了少年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富于童趣,形象生動鮮明。唱腔主要是當地流行的民歌小調,曲調較為簡單,易于傳唱。如《采菱調》(譜例見《集成》第1299首),歌曲速度稍快,運用G宮調式,表現出兒童采菱時歡快的情景。
搖兒歌主要是哄孩子睡覺時唱的催眠曲和搖籃曲等。內容簡單,曲調親切、意境溫馨而寧靜,主要是輕聲哼唱。
《搖搖寶寶要睡覺》,運用B羽調式;
《搖搖搖》(譜例見《集成》1329首),運用E宮調式。
(六)生活音調
生活音調是各行各業的叫賣音調、吟詩調等。溧陽的生活音調主要是叫賣調,是街上小商販叫賣貨物時唱的調子。
《菜館會帳》運用了D徵調式,使用3/4、/2/4拍,旋律上加入滑音。
《貨郎擔子調》運用了A宮調式,旋律上既有滑音的顫音。生活音調中的裝飾音、滑音與顫音在演唱時能更加體現出叫賣音調的特點。
二、溧陽民歌的音樂特點
方言、襯詞、節奏、旋律發展手法都是影響音樂風格特點的重要因素。民歌的流傳方式主要是口傳心授,溧陽民歌也同樣如此。旋律與音調是區分不同地方民歌的基本要素,而當地的方言對民歌的形成以及音樂風格的形成有著密切的關系。
(一)本土方言音樂化
溧陽方言屬于吳語區,具有吳方言的一般規律,同時它也具有其自身的特點。溧陽方言向常州方言靠攏,但又遵循溧陽方言自身的語音變化規律。在溧陽方言中,不區分n與l,h讀為v。因此方言對溧陽民歌的音調走向以及唱腔等有重要的影響。
(二)襯詞旋律化
襯詞在民歌中一般沒有具體的含義,但它在民歌中起到協調音節的作用,加強了語言表達效果,使得民歌更為生動且富于地域特點。溧陽民歌最大的特色就是襯詞的使用,它與歌曲的風格緊密聯系。溧陽民歌常用“唷”“嗨”“呀”“來”“么”“啊”“哩”“噢” “哎”等稱詞,濃郁的地方風情從大量的襯詞中表現出來。不同體裁所用的襯詞也有所變化,但都起到了加深音樂形象,豐富民歌藝術性的重要作用。
(三)節奏變化的特殊性
溧陽民歌在行腔的過程中改變節奏,使得歌曲產生與眾不同的流動美。溧陽民歌經常出現改變節奏型的手法,但它并不影響音樂的流暢性,反而使音樂更加張弛有度,層次分明,深化了歌曲主題。
(四)旋律發展手法豐富
溧陽民歌以五聲音階進行方式為主要特色;在調性上徵調式運用較為頻繁,在轉調上從主調轉向其他調性;旋律上曲折婉轉,性格溫婉清麗,較少采用變化的半音與連續的大跳,主要是小跳上下進行。雖然在樂句中較少采用大跳,但是在樂句與樂句的銜接之處會使用五度或五度以上的跳進。裝飾音運用頻繁,在旋律上多采用裝飾音潤飾,如單倚音、雙倚音,上滑音與下滑音等,使得旋律更有韻味,也凸顯出了溧陽方言的特色。
三、結語
溧陽民歌是江蘇民歌的一部分,音樂素材根植于民間,呈現出來的音樂特色既有江蘇民歌的共性,又體現了溧陽本土化的欣賞習慣和審美意識,其獨特的音樂特征值得我們音樂工作者進一步探索和挖掘。
參考文獻
[1]劉躍華.淺析江蘇民歌的藝術特征[J].中國音樂, 2005(03).
[2]蘇青.江蘇民歌的探討與研究[J].音樂探索(四川音樂學院學報),2006(04).
[3]楊麗莉.蘇南民歌與蘇北民歌的區域性差異[J].歌海,2015(02).
[4]楊麗莉.蘇南民歌的調發展研究[J].音樂創作,2014(12).
[5]丁艷.江蘇民歌曲調邏輯因素探究[D].江蘇:南京師范大學,2005.
[6]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江蘇卷.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江蘇卷 [M].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社,1998.
[7]周耘.中國傳統民歌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作者簡介:繆佳辛(1993—),江蘇溧陽人,中國音樂學院2016級聲歌系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