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歷史的角度來說,南昌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秦漢時期諸王就不遺余力地爭奪此地,近代“南昌起義”更讓它充滿了時代的烙印和痕跡;從地理位置來說,南昌又是一個縱貫東西南北的交界地,來自不同地區的人們在這里相聚,不同背景的文化在這里碰撞、交流,不一樣的火花在這里閃現,智慧的結晶也在此生成;南昌同時又是一個人杰地靈的地方,吸引了無數文人志士在這里流連,昔日《滕王閣序》的光彩依舊熠熠生輝。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賦予了南昌無與倫比的民俗文化,傳統民謠作為傳統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算是這里的一大特色之一。
【關鍵詞】南昌;傳統民謠;價值;特色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一、南昌的概況及南昌民謠的總體概述
(一)南昌的概況
從地理位置來說的話,南昌位于江西省的中北部,處于贛江下游,土壤肥沃,地形平坦,適合農作物的生長。同時,南昌還和撫州、宜春、上饒、九江等富饒之地接壤,水陸交通和陸路交通十分便利,而且港口眾多,山川秀美迷人。西山的梅嶺和桃花嶺美不勝收,更有“小廬山”之稱,城東和城南則是一望無垠的肥沃天地,農作物豐美,北邊的鄱陽湖散發著無與倫比的魅力。
作為亞熱帶地區,南昌的氣候條件更賦予了本地有一大得天獨厚的優勢,四季分明、氣候濕潤,造就了鄱陽湖畔遠近聞名的魚米之鄉。此外,西山的鶴齡茶美譽馳名已久,甚至被一度稱為“絕品”,引得詩人歐陽修留下“西山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鳳爪”的著名詩句。
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美不勝收的秀麗山川自然孕育出無數杰出的人才。東晉的許真君因為修建了水利工程、治理了水患、降伏了危害眾生的惡龍,得到了人們的敬重,被稱為南昌的“李冰”。他的神話至今人們依然能夠耳熟能詳、口口相傳。
(二)南昌傳統民謠的總體概述
南昌的傳統民謠史幾乎是與南昌的地區開創史相伴而生的,簡單來說,這里自從有人居住以來,就有了傳統民謠的痕跡。南昌的傳統民謠除了歷史悠久以外,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別具一格,豐富的內容和多樣的形式使得本地區的民謠文化獨具特色。根據南昌市民間文學繼承委員會的統計,保存下來的南昌傳統民謠高達五千多首,在全國都位于前列。南昌的傳統民謠內容涉及面廣泛,既包含了本地區的方言文化,同時也引進、吸收和改造了其他地區的方言文化,被當地人稱為南昌歷史的有聲讀物,通過對南昌民謠的研究和學習,能夠看到不同時代人們的生活面貌和精神境界。南昌的傳統民謠首先記載了本地區在不同歷史時期人們是如何生產勞作、如何生活,記載了不同歷史時期的民俗信仰和社會風貌,展現了各個歷史時期南昌人民的精神面貌。作為傳統文化的一個分支,傳統民謠也承載著太多厚重的歷史信息,向人們傳達著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并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審美情趣。既是研究歷史的重要文獻資料和佐證,也是人們研究民俗文學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來源。南昌傳統民謠傳達的精神面貌和人們在面對不同情況展現出來的氣節在當代依然有著鼓舞人心的時代意義。
二、南昌傳統民謠的構成部分及其特點
從哲學的角度來說,南昌的傳統民謠屬于社會意識,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應。簡而言之,通過一定的社會意識能夠看到一定的社會存在,南昌的傳統民謠源于人們日常的生產生活,社會生活給人們的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素材,后人也因此通過傳統民謠能夠看到當時人們的精神面貌。熱情聰穎的南昌人民不會拘泥于某一種或某幾種枯燥的形式來展現自己的生活,即便民謠,也有多種組成部分。
(一)山歌
山歌是傳統民謠最為普遍的形式,但凡有民謠的地方就一定會有山歌,因為山歌的形式簡單,沒有條條框框的限定和約束,人們可以以生產生活為基礎,隨意發揮,既可以一個人自哼自唱,也可以我唱你回,既抒發了自己內心的情懷,也使得無趣繁重的勞動生活充滿了趣味和滋味。傳統的南昌山歌有以下幾種主要的表現手法:第一,借情于景,比如經典的“打魚山歌”,表面上講小伙子打魚的故事,但主題確實表達對戀人的思戀。勞動人民雖然沒有過高的文化修養,甚至是社會的底層,但是他們的情感依然十分豐富,在簡陋的生活條件下仍然自得其樂,尋找到了生活的真諦,覓得短暫的快樂;第二,就是開門見山。唱歌人心里想著什么嘴里就會唱出來,毫不掩飾,表達了人們積極樂觀、直截了當的生活態度;第三,也是最為常見的互問互答。即一人提問,另一人回答,當然以唱山歌的形式進行,這種形式十分有趣,深受勞動人民的喜愛;南昌地區的傳統民謠還帶有濃濃的田園氣息,比如“插秧山歌”立刻將人的情緒和思懷帶到了無垠的田野中去,勾起人們對于鄉野生活的向往。
(二)風俗歌
古代的老百姓不像當代人有著法定假日和調假休假的福利,他們基本上就是一年忙到頭,只能在傳統的節日里“搶”到片刻的休閑,因此,這份恬靜就顯得尤為珍貴,為了好好享受這樣來之不易的節日,人們通過多種多樣的方式來慶賀,自然,傳統民謠也是其中之一。南昌的傳統民謠里有很多都是以社會風俗或者傳統節日為依托,在此基礎上創作出來的,比如本地區十分聞名的“哭嫁歌”,為了表達對于父母親人朋友的不舍和思念,女子在出嫁前一定要傷心痛哭,如果哭不出來則會被眾人視為不孝順、沒有良心等。為了不給家族丟臉,很多女子在出嫁前都開始學習“哭嫁歌”,一邊哭一邊將自己的情緒以歌唱的形式表現出來,逐漸竟然稱為一道風景、一種特色。此外,每當有老人祝壽,或者嬰兒誕生時,人們又會長期“天官賜福”歌,一方面表達對上天恩惠的感謝,一方面以歌曲的形式傳達自己濃濃的喜悅。當然,提到“哭嫁歌”就不得不提與之相對的“賀郎歌”,親朋好友為了表達對新郎的祝福,同時為了表達新郎娶到媳婦兒的欣喜,在鬧洞房的時候集體唱著“賀郎歌”。
(三)勞動號子
古代的勞動人民生活條件落后,工作任務極其繁重,除了基本的農作物種植以外,還要參加一定的徭役,這份工作的辛苦程度就更高。積極向上的南昌勞動人民依然能夠在艱苦的條件里為自己找到些許娛樂,于是在繁重的勞作里通過勞動號子的形式來凝聚人心,同時也排遣心中的悶苦。南昌的勞動號子主要分為陸地勞動號子和水上勞動號子,之所以有這樣的分法,主要還是根據勞動種類來進行劃分的,在陸地上,工人的勞動主要是搬運和建筑,因此,陸地勞動號子也主要是“搬運號子”和“建筑號子”;水上的主要勞動是打魚,因此,水上的勞動號子也主要是“拖船號子”。號子的產生一方面當時是為了給無聊的生活帶來休閑和娛樂,讓無聊和煩悶去向九霄云外。另一更重要的方面,就是為了凝聚人心,將人們的力氣往一處使,最大效力地發揮出群眾的力量。
(四)小調
民間小調在南昌傳統民謠的比例很大,因為他和市井生活更加貼近,同時主題也十分廣泛,受眾群龐大。民間小調在內容上也分為四個主要層面:第一,反映舊社會勞動人民生活的悲苦;第二,反映舊社會婦女生活的凄涼;第三,展現男女的愛情生活;第四,呈現社會生活和人間百態。民間小調對于研究歷史和民俗文化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通過對歷史文獻的閱讀,對于一段歷史的了解往往是框架式的、抽象的、死板的,但是民間小調將一段歷史或者一種民俗以故事的形式傳唱出來,賦予了歷史和民俗以新的、具體的生命,對于了解這段歷史有一定的幫助作用。
三、南昌傳統民謠的價值分析。
傳統民謠無疑是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財富,當人類文明還處于混沌黑暗的狀態時,民謠就已經在老百姓中傳唱,鼓舞人心,讓人們在艱苦和不堪中尋找光明和希冀,無論是對當時的人們還是對于當代人都有著強大的振奮作用。傳統民謠從文化的角度來說,雖然是由底層人民創作出來的,但是充分展現了本民族、本地區人民的勞動狀態、精神面貌和社會文化,是當時人們傳達感情、交流情感的重要途徑,也是當代人不竭的文化源泉和精神財富。
(一)南昌傳統民謠是研究歷史和民俗文化的重要參考
南昌傳統民謠的內容豐富多樣,涵蓋了不同領域、不同方面,包括政治、經濟、社會現實、勞動狀況、愛情、親情、友情等等層面,同時根據主題的不同,可以將南昌的傳統民謠分為不同的門類,一個門類反應一定的社會生活和現實,勞動人民與生俱來的質樸比朝廷對于歷史的記載更具說服力和真實度,勞動人民口中的歷史更具有參考價值,因此,南昌的傳統民謠能夠幫助我們去更加真實地了解不同時期南昌地區的歷史和社會生活,對于相關歷史,民謠給我們證實的佐證或者檢驗的標準。除了對于歷史有更高程度的了解,我們通過傳統民謠能夠對于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風俗也有一定程度的涉獵,這種了解對與當地的社會生活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二)南昌的傳統民謠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
很多人以為傳統的民謠是底層人民的勞動智慧成果,已經過時,對于當代生活沒有現實價值,只能作為歷史材料,筆者對此不以為然。傳統的民謠用詞簡單,通俗易懂,而且曲調朗朗上口,又是對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寫照,當代人在閑暇時或者工作的時候依舊能哼幾句打發時光,獲得片刻的消遣和娛樂,豐富自己的業余生活。同時,傳統民謠多為方言組成,包含本地區方言的精華所在,尤其是一些諺語和俗語,話粗理不粗,極具南昌特色,如“等人就見久,嫌人就見丑”用粗淺的語言呈現出自己的意思,是本地區方言文化的精粹,能夠引發本地人民內心的共鳴,凝聚人心。
(三)南昌傳統民謠能夠提升人們的審美情趣
當代社會開放程度越來越高,人們對于不同事物的接受程度也在不斷提升,這種包容的環境也給魑魅魍魎提供了生存的空間,黃賭毒文化伺機滋長,消極的、惡趣味的文化泛濫,人們的審美情趣和精神境界也隨著社會文化的墮落而腐蝕。南昌的傳統民謠之所以能夠不被封存在歷史的遺跡里,在當代依然有著旺盛的生命力,主要是因為其內容的高級,從作詞、作曲、唱腔、舞蹈等多方面能夠流傳至今的傳統民謠都是精華,對于當代人審美情趣的提升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邵百鳴,葛力力.南昌傳統民謠的特色及文化價值[J].江西師范科技學院學報,2012(02).
[2]邵百鳴,葛力力.南昌傳統民謠源流考[J].江西師范科技學院學報,2011(12).
[3]何干平.南昌風土及其民歌的歷史淵源考辨[J].農業考古,2010(03).
作者簡介:熊焱(1984—),女,漢族,湖南桃江縣,碩士,現任江西科技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鋼琴。
本文課題來源:YG2016193音樂人類學維度下的“南昌民謠”音樂特征與文化屬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