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子旭
[摘 要]新課改的實施對初中音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初中音樂課堂教學方法得到創新,更加傾向培養學生持久的興趣,涵養美感和諧身心,形成基本音樂素養,努力追求終極目標。就如何完善課堂教學進行了有效策略研究,為完善自身課堂教學提供幫助。
[關 鍵 詞]新課改;初中;音樂教學;課堂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5-8854(2018)05-0059-01
一、初中音樂課堂的問題現狀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教育更加傾向于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音樂作為素質教育中的重要學科,其在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操、提高綜合素質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新教師教學經驗的局限性,在課堂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教學程式化、主導性,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導致學生的學習參與性低、積極性低、課堂效率低。為此,本文以引入民族音樂文化、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提升音樂課堂教學質量,完善師生關系,最終實現教學目標展開了思考。
二、初中音樂課堂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引入民族音樂文化
中國由56個民族組成,每個民族都有著自己的特色,也創造了屬于自己的音樂體系,綿延千年具有良好的優秀品質。民族音樂是祖祖輩輩、從古到今在歷史文化傳統上創造的具有民族特色,能體現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音樂,是我們的根。音樂教師可以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引入民族音樂文化,讓學生真正理解音樂的內涵。
1.賞析原生態民族音樂。教師在課堂上要引導學生對原生態音樂進行賞析,讓學生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形式的音樂,提高學生對音樂文化的理解程度,激發學生對音樂課程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授《山丹丹開花紅艷艷》一課時,我在課堂中播放石占明原生態演唱視頻以及陜北地方風土人情圖片、視頻,給學生從民族的、歷史的、地域的角度講述黃土高原的音樂故事。同學們聽得非常認真,可以從他們的眼神里看出,他們被這片土地上人們的淳樸性格以及陜北音樂的鄉土氣味和樸實風格深深感動。
2.演奏民族樂器。在上課前期,我對各個民族的樂器進行廣泛收集,并在課堂上為學生進行介紹,講解完畢后在課堂上進行表演,并指導學生演奏,讓他們在樂器演奏過程中感受到民族樂器的魅力。課間,許多學生會聚集在音樂教室里,彈奏著他們熟悉的歌曲,因此很多學生還加入了校園社團,個別學生走上了專業音樂的學習道路。
3.介紹民族音樂發展史。教師可以把教學內容和傳統音樂文化知識相結合,向學生介紹音樂發展史,并在音樂發展史講解過程中依托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讓學生直觀感受到民族音樂文化,感受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在教授《姹紫嫣紅》一課中,我給學生講解昆曲的興衰歷史、名角及他們的代表作,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學生更容易理解作品,唱起來也更加有模有樣。
(二)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學應更加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音樂教師需要合理選擇授課方式,在課堂上增加學生自由空間拓展環節,讓每一位學生在音樂課堂上都有自己的學習時間。
1.教師可以適當引導學生對音樂曲目進行改編,根據音樂曲調填寫歌詞,讓每一位學生參與其中,潛移默化中提高想象力和創造力,讓課堂學習氛圍始終處于一個活躍的狀態。
2.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以鼓勵性教育為主,鼓勵學生親去體驗、嘗試。根據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特點,對初中音樂知識適當拓展,在知識拓展的過程中結合學生愛蹦、愛跳、喜歡表演的特點,組織學生現場演唱,在演唱過程中感受音樂的魅力,提高自身創造力。
(三)完善師生關系
現階段,部分教師教學素養不高,在教學中存在偏見,降低學生對音樂課程的學習興趣,針對此種情況,初中音樂教師需要提高自身的教學素養。
1.關愛、尊重學生,需要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建設平等、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在音樂課堂上充分感受到快樂,消除自卑心理。
2.平等對待學困生,初中音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需要做到“一視同仁”,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學困生”身上,主動帶領這部分學生學習,善于發現“學困生”身上的閃光點,并深入挖掘,讓這部分學生轉變心態,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關注學生心理變化,初中音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掌握學生心理,根據學生不同階段的心理,針對性選擇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提高每一位學生的自信心,從而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提高音樂課堂教學質量。
總之,在教育全球一體化背景下,教育不僅體現在教書方面,更注重育人,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人文素養。針對此種情況,音樂教師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轉變教學理念,在音樂教學中注重特色、新穎課堂的建立,讓每一位學生都能融入音樂課堂中,在音樂課堂中健全人格,養成獨特魅力,從而保證初中音樂課堂教學質量,實現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陳學超.淺談初中音樂欣賞教學與學生音樂審美能力培養[J].新課程(中學),2015.
[2]葛笑波.素質教育背景下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的問題及對策[J].亞太教育,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