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家遠 丁方霞
[摘 要]素描訓練是學習繪畫、提高造型能力的必經階段,素描靜物畫法正規訓練又是學習素描造型技能的始點。素描是一切單色圖形表現的統稱,它可以使用鉛筆、碳畫筆、木炭筆、炭精棒、鋼筆、毛筆等各種單色澤的工具來畫。
[關 鍵 詞]素描;靜物練習;觀察;體會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5-8854(2018)05-0132-02
素描靜物畫法正規訓練,是以簡單單一物體開始的,遵循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的原則逐漸拓展訓練課題,在訓練的過程中必須掌握以下方面相關知識和技法:正確的觀察方法、整體作畫的程序、形體透視常識、形體的分解和組合、構圖知識、物體基本畫法、結構素描畫法、明暗素描畫法等。
正確的觀察方法是作畫的先導,要逐步養成整體觀察、分析、比較、表現對象的習慣。整體觀察必須仔細、全面,不能只停留在看看而已的表面過程中,要從物體的大小、高低、形體特征明暗深淺、空間前后、疏密變化等方面進行分析比較,在得到一個全面清晰的總體感覺后,應將這種感覺由直觀感受上升到理性分析。
這似乎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無非就是整體觀察、整體比較、理解結構之類的說法。不錯,素描練習的目的在于感知技能的培養。只有有了感知的正確,才會有表現的正確。然而什么才是正確的感知方法呢?用我們平常看東西的方法來做繪畫的觀察是不行的。因為平常看東西的狀態有很多的經驗成分。如果我們看兩個一近一遠的同樣大的物體,我們決不會認為遠的那個小而近處的大。這是我們根據經驗判斷出它們是一樣大的。而實際上,投射入我們視網膜的形象是近大而遠小的。我們判斷為一樣大是因為人們長期生活經驗造成的。它使我們對不同距離的物體有正確的符合邏輯的判斷。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叫做“大小恒定”。這種“恒定”使我們觀察中產生錯覺,得出錯誤的判斷。如前面觀察的兩個同樣大的物體,把遠的物體畫得過于大,把透視縮減的地方畫得不夠。這是因為我們的視覺信息被經驗修改了。
我們的觀念是如此干擾著我們的觀察,而我們卻又沒有意識到它的影響。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在畫素描時顯得那么困惑。因此我們如果要獲得我們在作畫時所需的“真正”的視覺信息,就必須克服“大小恒定”和“觀念恒定”對腦活動的影響,真正按照物體落在視網膜上的形象來表現物體的大小、形狀,真正意義上通過“眼睛”來畫畫。
如何樹立正確的觀察方法呢?
我們對客觀事物的形象的認識,是從觀察對象開始的。作為繪畫者,為了作畫而采取的觀察方法具有以下的特征:
第一,從整體上觀察。
從整體出發是繪畫的觀察方法的核心,任何客觀形體都是由各個局部有機地組成的一個整體。在素描中,要始終從整體出發觀察和刻畫形象,使局部服從整體,用整體統帥局部。例如,當我們面對由幾件物體組成的整組靜物時,外部往往是不同的,只有先看到這個輪廓的特征,才能確定多個物體在這組靜物中所占的位置。如果只盯住局部,死摳某些局部,而忽略了整體,結果往往連局部也失去了。當然,作畫只能一筆一筆地畫,或者說總是要從局部先下筆畫。但是,作為畫家,視野總是要放大到整體上去看,在整體關系的指導下去處理局部,才能正確認識局部特征的真正面目。在局部描繪的過程中,也要時刻用整體效果來衡量和校正局部。“整體—局部—更完整的整體”,這是素描過程中通常應當遵循的路線。
第二,比較起來觀察。
線條的曲直,色調的明暗,在繪畫上都是相對而言的。要確定輪廓線是否準確,只有通過與垂直線呈水平的比較,才能正確判斷它的角度。色調的明暗更是如此,一座石膏像在普通人看來全是白的,哪里來的黑色?但畫家的眼睛就要從他的受光面與背光面的比較,判斷它的黑白和若干濃淡層次。在形體把握中常見的比較方法有:高度與寬度的比較,局部與整體的比較,局部與局部的比較,方向的比較,長度的比較,弧度的比較等等。在明暗色調的把握中常見的比較方法有:物體與背景間的明度比較,明部與暗部間的比較,不同物體的明度與暗度間的比較,不同物體的暗部與暗部間的比較,同一物體暗部間不同層次的比較等等。只有通過這樣不斷的、經常的比較,才能夠正確把握對象的整體關系。
第三,聯系起來觀察。
在一個完整的形象中,各個局部之間總是相互依存,有其內在的聯系的。例如透視、空間、解剖、色調等方面的內在聯系,都是形成畫面總體關系的決定因素。因此,作畫過程中,除了整體地、比較地觀察對象外,還要從這些聯系關系上進行觀察,從而增強對物體的把握,更好地做到整體地和比較觀察物體,把握對象。因此,聯系地觀察往往是通向整體觀察的橋梁,要以這種眼、腦并舉的觀察方法,鍛煉和增強我們認識結構、把握整體、辯證地處理整體與局部關系的能力。
第四,從本質上觀察。
物體的外在形狀都是以其內在結構為依據的,現象是本質的反映,形體是結構的反映,不認識事物的本質,就不能正確理解現象,不認識事物的結構,也不可能正確理解它的形態、體積和空間關系、質感、量感。如果不從本質上把握對象的內在結構,而僅僅為表面現象和局部細節所迷惑,被現象牽著鼻子走,就會誤入歧途,最后失去把握形體的整體關系的一切可能,成為毫無道理的、支離破碎的局部現象的拼湊。
為了做到整體地、比較地、聯系地、本質地觀察,我們可以用瞇著眼睛看總體的辦法,閉起一只眼睛看局部的辦法,使眼光游移在不同局部之間的辦法,用畫紙的水平邊和垂直邊檢驗畫面上各種斜線的辦法等等。這些都是有效的輔助方法,而最根本的是要做到手和腦并用,加強理解,提高認識的自覺性,在觀察對象的同時使自己處于動腦筋的狀態才行。
素描繪畫技法是科學法則與藝術表現手段的結合,對于初學者來說,只有熟悉和掌握素描技法的科學法則才能為以后的藝術表現手段打下基礎。整體作畫方法是訓練中的首要原則,整體作畫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整體觀察的前提下全面鋪開地表現描繪物體,而不是看一處畫一處或長時間描繪局部,造成顧此失彼,影響畫面的整體性。整體作畫應該全面地畫,對比地畫,逐步深入,同步推進。特別要保持受光部分和背光部分的明暗差異,重點部分、結構轉折部位的刻畫要精細、生動,該虛則虛,該實則實,始終要堅持嚴謹而不死、豐富而不煩瑣的作畫方法。
素描正規訓練的開始階段,由于初學者對形體特征與空間狀態缺乏理解,很難畫準物體的形狀,這是常見的毛病。如果能夠在掌握形體透視變化規律的基礎上,從練習畫單個物體基本型開始,按照結構素描畫法進行訓練,則可以盡快提高對形體特征的理解與表現能力。結構素描畫法主要是集中研究形體與結構的組合狀態及形體之間的本質關系。作畫時以線條造型為主要手段,著重表現形體的本質特征與空間關系,也可以在暗部或明暗交界線位置稍加調子渲染。結構畫法要充分發揮線條的表現力與韻律感,線條應有輕重、寬窄、濃淡、剛柔、虛實的變化,刻畫要準確生動,形體的透視要畫準。
美術院校專業考試的根本目的是檢驗學生認識形、表現形的基本素質和能力。為幫助初學者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系統地進行素描靜物畫法訓練,將最基本的結構素描畫法淺談如下:
結構素描畫法是素描學習中初期練習的階段,結構素描訓練主要目的是訓練初學者對形體的認識方法、理解方法和表現方法,著重從物體形狀的結構關系來描繪對象,在結構素描過程中一般應由單個物體表現逐步進入靜物組合的表現,以下是結構素描作畫過程中要掌握的要點:
畫前準備:觀察、分析、比較、理解。
觀察要整體地觀察、比較地觀察、聯系地觀察、本質地觀察。分析形體的特征,形體榫接關系,形體分析的目的,是強化我們的形體意識,訓練概括形體的能力,以達到主動地塑造物體的目的。比較理解空間關系,通透地看物體,理解被遮擋的結構線及形狀。比較理解結構線的隱現,比較受光部位與背光部位的輪廓線,結構線的清晰程度。
作畫步驟:
1.構圖
用長線分割畫面空間,確定大體構圖,再進行定點切行,定出每一件物體的最高點、最低點,標出每件物體的中垂線,再標出各部位的寬度。
2.形體分析
根據形體特點、結構關系,運用線條造型手法,按結構部位前后、主次關系做到:(1)定點要準確、肯定;(2)線條要輕捷有力;(3)用線盡量少而長;(4)形體盡量方直有形,多用直線方形,這樣做能照顧到全局,舍棄局部,概括大形,突出重點。
3.基本明暗
這一步驟要根據光影的規律來塑造形體。應注意明確交界線系統,拉開受光和背光兩大區域。要特別注意暗部的反光和亮部的中間色調之間的區別,自始至終要立體地、整體地看待物體與畫面。
4.深入刻畫,統一調整,完成畫面
深入刻畫是素描表現過程中主要的階段,既要精心刻畫局部體面轉折關系、形體結構關系,又要不斷調整整體關系,要從抓形體的本質特征出發,正確表現調子深淺的比例與限度。要著力刻畫主體物和體面結構轉折的關鍵部位,做到嚴謹而不過分追求工整,刻畫精細又不死摳某一局部。要始終保持畫面的完整統一性,充分體現主次關系和空間前后的虛實關系,在畫面基本完成以后,要整體審視畫面,檢查畫面存在的問題,并進行整體調整,使畫面主次分明,虛實得當,使畫面整體關系更趨完整,更加完善。
最后,再簡單說一下:素描靜物還要解決好各種形體的質感。如陶罐的高光,反映的是光源的形狀,釉面的反射往往呈現出復雜的明暗色調;石膏立方體表面柔潤,又很平整,質地細膩,屬于吸光的物質,因此沒有復雜的反射和光亮。這些除了要注意觀察外,還要在實踐中摸索表現不同質感的辦法。
參考文獻:
[1]詹小燕. 淺談國外素描基礎教學研究現狀[J]. 美術界,2015(5):70.
[2]王鳴義. 設計與素描:設計素描教學淺談[J]. 中國美術教育,19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