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強
宜均本與紫砂壺齊名,但當代堆花藝術卻幾近式微,影響力早已經不能與紫砂壺同日而語。從業人數減少,人才凋零,能熟練掌握堆花技藝的藝人越來越少,與同時代紫砂行業的從業人數相比堪稱稀少,這些都是宜均走下坡路的原因。同紫砂壺一樣,均陶藝術的大發展始于明代,興盛于清朝,十七世紀初,均陶器進入皇宮成為御用器,及至清代中晚期走向成熟,但同紫砂壺于近現代的再次興盛不同,均陶堆花卻并沒能重現清代時的藝術輝煌,工藝雖有進步,但影響力卻日益萎縮。
要想探究一件事情的原因,首先就需要了解這件事物的本質,均陶堆花藝術歷史悠久,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相對于紫砂的造型藝術創作,均陶堆花藝術更近似于繪畫,不過是以人的手指作為畫筆,以不同泥料、釉色作為顏料所進行的一種綜合性的創作。均陶堆花的畫面取材十分廣泛,帶有非常濃厚的地域風情,民間傳統色彩強烈,早期的均陶堆花作品由于技法尚未完善,多以半堆塑狀的繩紋捏塑或者是淺浮雕狀的花草等為主,但到了后期,技藝成熟以后,取材范圍大大擴展,從普通的花鳥魚蟲、山水風景到龍鳳祥瑞,成為了融合當時時代政治、文化、人們生活等的綜合性藝術作品。如這件“龍騰千筒”(見圖1)便是這樣一件以傳統騰龍題材,采用拇指平貼法創作的均陶堆花作品。
均陶堆花作品多為缸、罐形態,這件千筒外形同樣如此,為簡單的圓柱體,數百年來主流的均陶堆花作品大多如此,與同時代的紫砂壺相比,造型普遍單一,在實際使用中,用途多為魚缸、盆景、花瓶等,從實用價值而言,并沒有獨特的不可替代性,相對于紫砂壺獨特的適茶特性,堆花作品在實用價值上減少了競爭力。同樣以這件“龍騰千筒”為例,作為擺設工藝品,相對于紫砂壺或是青瓷筆筒等,功能上并沒有任何獨到之處,這在市場選擇上就處于可有與可無之間,縮小了市場生存必備的土壤。傳統的均陶堆花作品功能單一,造型千篇一律,已然成為這一門傳統藝術最大的瓶頸和桎梏。
從事均陶堆花創作,雖然作品普遍造型簡單,但由于需要以拇指為筆,各種色泥、釉料為色彩,需要深入中國書法和繪畫的意趣和神韻,所以從業者不單需要有一定的書法繪畫功底,還需要在掌握拇指堆繪技巧的同時,了解各種泥料、釉料的特性,且每一個環節都缺一不可,這就為行業準入設置了較高的門檻。“騰龍”是中國傳統的吉祥圖案,將國畫中的騰龍圖案附著其上,可以采用浮雕堆貼和立體累貼的方法,再配合周圍的累累祥云,營造出升騰動態類似壁畫浮雕的圖樣效果,這就需要考慮到畫面的濃淡、深淺、遠近,使龍的圖案生動逼真、風趣巧拔,沉靜中寄寓靈氣,雄渾中透溢清新,達到形式與內容交融的效果。這樣的作品雖然色彩絢麗、精巧別致,但創作門檻較高,初學者多數作品制作粗陋,裝飾如涂鴉,需要進行系統的學習之后方能制作出成品,綜合性高,學藝周期長,市場見效緩慢,同紫砂壺行業只需兩三年的學習周期相比,學習均陶堆花的時效要漫長的多,這就使得均陶堆花的從藝人數始終無法增加,而從業人數少,創作出優秀作品的概率就相應降低,在市場上就表現為精品難覓,缺乏足夠的影響力,而沒有了影響力,就使得從業人數進一步降低,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均陶堆花藝術具有華麗的藝術風格,其營造出的美是一種豐滿充實的美,經典的作品恢宏博大,不單具有清晰的圖案紋樣和陰影濃淡的強烈暈化,還富有各種色調層次的變換,通過靈活的手指創造出種種動人的圖景,這在表現傳統藝術文化上有著相當明晰的獨特作用,然而傳統的藝術影響力在當下迅捷的資訊社會正不斷降低,均陶堆花藝術迫切地需要注入更加強烈的活力,以一種全新的思維、全新的架構來詮釋古典文化的魅力。正因為了解所以感悟,作為當代的從藝業者,不斷積累、不斷堅持,適應新的審美要求,創新發展表現手法,使人們在欣賞堆花作品時為之心動和愉悅,使現代均陶堆花傳承創新,再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