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玲
【摘要】本文從通感著手,重點論述在《歌曲寫作》教學中,如何通過多種手段分別刺激學生的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五種感官,從而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及寫作靈感。經測試發現,學生運用通感后寫作的旋律能更貼切地表現相應的主題意境和形象。
【關鍵詞】通感;旋律寫作;感官;刺激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何為通感?錢鐘書在《通感》一文中指出“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可以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限。”即感官之間的相互刺激反應是相通的,可由一種感覺產生另一種或多種感覺。生活與感覺息息相關,當人們產生某種感覺的同時會調動身體上的其他感官感受事物,從而產生通感。通感的運用范圍廣泛,在諸多課程教學里亦可運用。
筆者經過幾年教學經驗得出,認為在《歌曲寫作》課程中運用講授法、案例分析法、練習法等教學手段,學生基本能掌握音樂素材的發展手法,但按情緒要求或表現特定形象寫作旋律時,效果往往不盡人意。因此,為讓學生在掌握好音樂材料常見的發展手法基礎上,按要求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寫作合適的旋律,筆者在該課程教學中嘗試運用通感,分別通過五種感官刺激,根據學生自身知識、欣賞水平產生感官互通,將感覺世界中產生的主觀想像用旋律表現的盡量真實化。
本測試在課堂中進行,感官刺激的前提是學生已了解什么是通感,并已舉例說明怎么將想像中的畫面、聲音等盡可能用音樂表現出來。為避免感官刺激間相互產生干擾,每次課選用兩種不同的內容進行一種感官刺激,時間控制在一個小時以內。
一、視覺刺激
音樂中的感官聯系最多的莫過于視覺與聽覺之間的轉換。視覺作為一種高級審美感官,在音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審美能力較強的人,當感官受外界信息刺激時能產生特殊的聯想,將這種聯想與音樂創作相結合,在音樂歷史中留下眾多優秀的作品。
如穆索爾斯基的鋼琴組曲《圖畫展覽會》。這部組曲是穆索爾斯基從他亡友的紀念畫展上看到的十幅繪畫作品為素材而創作的。當時他看完畫展后寫信給朋友說到:“這些繪畫中的生動內涵,就像烤鴿子一樣鮮美,使我迫不及待地狼吞虎咽,想一下子嘗盡這些繪畫的美味。創作靈感的豐富,讓我幾乎來不及將它寫在五線譜上。”體現了穆索爾斯基將靜止的繪畫作品與各感官相通產生聯想帶來不斷涌現的靈感,用生動、形象、鮮明的音樂語言將繪畫中的內容視覺化,讓我們在聽覺里“看”到繪畫作品,在視覺里“聽”到音樂故事。
本次測試的視覺刺激中,筆者選擇圖片和文字。具體操作如下:
根據所給圖片和文字進行聯想,任何感官之間的聯通均可,并完成以下要求:
(一)寫下觀后的情緒感受,如咆哮、大氣磅礴、哀傷等,并用文字簡潔描述與感官相通產生的畫面、味道、聲音或其他的感覺等等。
(二)在產生的各種感覺中,用合適的速度、節奏、音高寫作不少于一個樂句的旋律主題。
(三)文字刺激中,如將文字作為歌詞,寫作旋律將歌詞加進去。如不作為歌詞,寫作旋律即可。
圖片刺激:一張黃河奔騰的圖片。
文字刺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二、聽覺刺激
音樂屬于一種聽覺藝術,根據欣賞者對音樂理解程度的高低,有些人只聽到音高本身,有些人聽到音樂的內在,感受音樂帶來的各種感覺,產生諸如像吃了蜜、能看見不同的顏色、感到悲傷等等與其他感官互為聯通的特殊想象力。
孔子在音樂上具有較高造詣。《論語·述而》中記載孔子聽完《韶》樂后“三月不知肉味”,并在《八佾》中評價“《韶》盡美矣,又盡善也”。孔子不僅會欣賞音樂,而且將欣賞音樂上升至價值觀,借聽音樂“展現他的音樂精神和政治理想。”因此,音樂創作不僅是情感的抒發,更應該與精神層面相聯系,創作出更多與聽眾產生共鳴的好音樂。這需要我們日積月累的寫作經驗,用聽覺去感受生活、感受自然,將內心聽覺與創作相結合,用音樂表現喜怒哀樂與大自然的聲音。
本次測試中聽覺刺激選用兩段與自然界有關的聲音,寫作要求與
視覺刺激前兩點一致。
第一段聲音:瓢潑大雨后屋檐上滴落的雨滴聲。
第二段聲音:風吹樹葉形成的颯颯聲。
三、味覺刺激
音樂不僅僅用于視覺、聽覺感受,音樂與味覺的關系也不容忽視。將味覺參與到音樂表演和創作中來,表現音樂的色彩都會變得更豐富、細膩些。我國著名的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就認為味覺對音樂表演非常重要,他說過:“味覺、嗅覺時常會促進視覺和聽覺。”因此,他經常帶學生去品嘗不同風味的美食,引導學生感受不同美食間味道的差異性,用味覺豐富音色的想象力以用于相應的音樂表演中。
作曲家辛滬光熱愛蒙古音樂,長期體驗蒙古人的生活而創作了交響樂《嘎達梅林》。后來其子三寶重新創作同名樂曲時,辛滬光就強調馬頭琴潤色部分一定要加點奶豆腐的味道,認為這樣才能體現抒情悠遠、美中帶著蒼涼的草原味道。徐沛東創作的《辣妹子》,簡潔的歌詞與民族特色的旋律相結合,讓聽眾深深感受到了火辣辣的辣椒味等眾多作品的創作都有味覺感知的參與。
本課程將味覺與旋律寫作相聯系,努力嘗試讓學生通過味覺帶來其他的感官刺激或是刺激其他感官產生味覺的聯通。課堂中筆者準備不同味道的食物,讓學生真切地感受酸、甜、苦、辣、咸帶來的味覺刺激。本次測試中選用酸味和甜味刺激味覺,寫作要求與聽覺刺激一致。
第一次品嘗:帶甜味的水果糖(多種水果味道)。
第二次品嘗:帶酸味的新鮮檸檬片。
四、嗅覺刺激
嗅覺與音樂的關系不如視覺、聽覺直接。《聊齋志異》中講到一個盲人通過聞燒書后的灰的味道來判斷文章的好與壞,這在現實中幾乎不可能。當然,音樂的好與不好也不能通過嗅樂譜來判斷。筆者認為音樂中的嗅覺可通過兩種表現出來,一種是其它感官產生嗅覺,即通過欣賞者對音樂感知的敏銳性而產生的。如德彪西的鋼琴前奏曲中的第四首《飄蕩在晚風中的聲音與香味》,朦朧的音樂色彩讓欣賞者有種置身花海聞到了花香的感覺,形成聽覺到視覺、嗅覺的聯通。一種是“聞”音樂,即實實在在的聞東西,通過聞不同味道的東西產生不同的情景畫面,運用內心聽覺感知其中的情緒、節奏、音高等。
本次刺激中選擇常見的兩樣東西進行嗅覺體驗。每次東西發放之前要求學生閉眼,既避免視覺干擾又能全身心的感受“聞香識音樂”。寫作要求與其他刺激一致。
第一次:聞花,隨機給每位學生一枝花,包括玫瑰、百合、桂花、梔子花。
第二次:聞樹,隨機給每位學生一樣與樹有關的物品,包括書、紙、鉛筆、木頭、檀香。
五、觸覺刺激
欣賞或表演音樂的前提必須是通過觸摸樂器來完成,即吹、拉、唱、敲、彈奏樂器獲得不同的音樂類型。因此,認為音樂與觸覺的聯系無處不在是不無道理的。有些人通過演奏優美的音樂獲得情感和身心享受。有些人則打破常規,追求不一樣的音樂表現方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先鋒派作曲家約翰·凱奇創作的無聲音樂《433》,整首作品除了開關琴蓋聲,并未產生其他聲音。這首作品與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老子提出的“大音希聲”不謀而合,體現“此處無聲勝有聲”的高深境界。這需要欣賞者具有一定審美、欣賞水平,運用豐富的情感、對人生的感悟,靜靜地用自身的內心聽覺感受無聲音樂中的有聲。這也說明需要某種情感刺激觸覺從而形成一系列感官反應,產生觸覺到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等感覺的相互連通。
為讓學生感受無聲中的有聲,筆者嘗試通過以下兩種方式:通過讓學生實體觸摸不同質地的東西,如軟的、硬的、濕的、冰的、熱的等引起觸覺感知,進而產生一系列的感官反應;讓學生嘗試通過觸摸東西產生聲音,如攪動水聲、敲木棍聲等結合聽覺聯通其他感官,用旋律表現通過觸覺感知產生的畫面、聲音。
本次測試分兩次觸摸不同質地的物品,每次隨機給學生發放一份,告知學生可隨意觸碰物品。寫作要求與其他感官刺激一致。
第一次觸摸:水,包括冷水、溫水、冰水、五十度左右的熱水,盛水容器有陶瓷和塑料的碗、杯子、瓶子。
第二次觸摸:固體物品,包括一把沙子、一把小鵝卵石、一把木屑、一把小鐵塊、一串鑰匙。
六、小結
以上嘗試用不同實物刺激學生的五種感官與音樂寫作相結合,讓音樂寫作與自然、生活更貼近,力求讓學生寫作的旋律能更貼切地描述通感中表達的情緒、聲音、情景畫面等,增強學生對音樂寫作的敏銳性。同時,學生根據不同實物刺激聯想而寫出的旋律片段表現的情緒也更飽滿、更符合情境。
參考文獻
[1]錢鐘書.七綴集[M].北京:三聯書店,2004.
[2]崔光宇.名曲的誕生[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8.
[3]屈行甫.論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審美本質[J].人民音樂,2016.
[4]施詠.音樂中的“味道”[J].中國音樂教育,2010.
[5]一鳴.辛滬光與《嘎達梅林》的一生情緣[N].音樂生活報,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