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高校音樂類非遺教學實踐是目前非遺保護傳承工程與高校教學的一次新的融合。從目前非遺發(fā)展現狀來看,將民間非遺原固有的教學傳承方式與高校教學方式理念融合,既推動了非遺保護傳承工程的發(fā)展,又促進了高校教學水平的提高,雙贏局面的形成極大促進了雙方發(fā)展。但目前各高校對音樂類非遺教學的內容、方式、教學大綱等并沒有明確的規(guī)范,不能與現代非遺市場需求接軌,這顯然極大影響了高校音樂類非遺教學的發(fā)展進程。
【關鍵詞】非遺;音樂遺產保護與傳承;高校音樂
【中圖分類號】JG64 【文獻標識碼】A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史留給我們最寶貴的財富。近年來,人們在享受經濟水平高速發(fā)展的同時,已逐漸意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事業(yè)迫在眉睫,但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事業(yè)是一項浩大的工程,遠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這需要大量的實踐研究來推動非遺事業(yè)的發(fā)展。
一、非遺現狀及問題
我國是世界文明古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5000年的歷史文化中,祖先給我們留下許多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故我國也是世界上非遺最多的國家,截止至2017年,我國共有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0項,急需保護的世界級非遺7項,以及最佳實踐項目1項,截止至2015年,各省市申報的國家級非遺共有1000多項,其中音樂類非遺就占有450多項。但我國非遺遠不止1000多項,在漫漫歷史長河中,許多優(yōu)秀的非遺因為沒有得到保護而消亡,更有許多優(yōu)秀的非遺甚至都沒有記載,在惋惜的同時,我們更應該加大非遺保護傳承力度,減緩非遺消亡速度。近幾年,隨著非遺保護傳承事業(yè)逐漸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非遺進高校”這一概念也被廣泛實施。早在2011年,原國家主席胡錦濤就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時提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必須大力推進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的建議。高校作為推動傳統文化發(fā)展的動力,一直承擔著重要的責任,“非遺進高校”的提出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產物,非遺保護傳承事業(yè)與高校的結合也必然推動文化傳承事業(yè)的發(fā)展,但就目前非遺傳承現狀及高校非遺教學實踐來看,還需要在不斷的探索研究下才能使兩者共同發(fā)展,共同提升。以南京地方說唱藝術——國家級非遺——南京白局為例,傳承難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傳承人才嚴重不足
音樂類非遺是民間藝術,是活態(tài)傳承,扎根于民間生活,其語言多用地方方言,所以音樂類非遺的保護傳承自然也離不開本土文化,但這也限定了非遺傳承人的選擇一般僅限于本土。而在音樂類非遺傳承中,口傳心授的方式意味著其傳承過程中還帶有明顯的家族和個人因素,傳承人才的選擇往往還取決于與推薦人或傳承人的關系。隨著現代社會的發(fā)展,非遺事業(yè)傳承人才嚴重不足,出現了青黃不接的現象,具體呈現為傳承人普遍老齡化,年輕傳承人越來越少。據南京白局省級傳承人徐春華老師講述:“非遺事業(yè)現在青黃不接,傳承人才嚴重不足,藝術是美的,藝術離不開美,這就更需要年輕人來展現,老一輩的藝術家已經唱不動了,隊伍老齡化,市場打不開。”由此可見,當前非遺事業(yè)急需注入新鮮的血液,才能更好地傳承下去。而高校所具備的大學生群體,具有時代創(chuàng)新精神,在高校平臺中能集思廣益,能對音樂類非遺的發(fā)展起關鍵性作用,但在當前經濟社會高速發(fā)展的背景下,年輕人若從事非遺事業(yè),首先是薪資很難滿足當下物質生活水平,音樂類非遺是“口頭文化”,并不能與其他手工藝類非遺一樣能直接生產商品轉化為經濟報酬;再者是音樂類非遺學習需要時間成本和耐心,往往需要投入很長時間和精力才有回報;還有就是音樂類非遺因為市場需求小,演出的時間與地點具有不確定性,時間周期較長,且往往都是公益演出,上述原因導致許多年輕人對非遺事業(yè)望而卻步,或即使因為熱愛音樂類非遺而投身于音樂類非遺事業(yè)中,也不能做到全身心的投入,只能在工作閑暇之余進行學習、表演,而音樂類非遺需要大量的時間打磨、學習、積累、實踐,如不能精益求精,就搞不好音樂類非遺。
(二)傳承缺乏創(chuàng)新
南京白局盛行于清乾、嘉年間,所唱曲調大多是當時流行于民間的俗曲,所唱內容以當時社會故事為腳本,明清時期白局盛級一時,秦淮河一帶,街頭巷尾均能聽到白局之聲,后封建皇族被推翻,軍閥割據時期中國連年戰(zhàn)亂,白局面臨失傳局面,直到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后,白局才逐漸得到復興。現白局共有53個曲牌,但因傳承斷層,導致現在白局所用曲牌多為傳統曲牌,即所用曲調為傳統曲調,所唱故事腳本也多與舊社會有關。缺乏創(chuàng)新的白局在流行音樂、商業(yè)音樂盛行的今天市場被擠壓嚴重,得不到發(fā)展。而僅僅是通過改詞或以當前社會故事為素材等也僅僅是“換湯不換藥”,曲牌、演出方式等得不到創(chuàng)新仍然難以解決白局發(fā)展之窘境。以南京白局的視角來看,大多數音樂類非遺存在于民間演奏場所形式多為“書場”“茶樓”等,其演出形式顯然不適合現代大型晚會、正規(guī)的音樂會、劇場等舞臺,白局缺乏模式的創(chuàng)新,缺乏在舞臺舞美、演出形式上的突破。
由此看來,音樂類非遺在內容與形式上的發(fā)展過程存在斷層,若要真正復蘇,還需要大量的創(chuàng)新,尤其是曲牌、演出方式的創(chuàng)新,要融合現代文化元素,順應時代發(fā)展,取長補短,使本土文化、非遺文化與當代審美一步步結合,才能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速度,不被時代淘汰。而非遺創(chuàng)新的重任顯然就落在高校大學生、職業(yè)音樂人身上。所以在非遺傳承人群的選擇中,應將視線鎖定在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適應現代文化審美的年輕人尤其是大學生這一群體,也就是高校學生應成為當前非遺工程中的主要參與者。
(三)政府支持及市場欠缺
在非遺保護與傳承工程中,政府起主導性作用。通過近幾年對非遺的觀察可以看出在政府的重視下,非遺發(fā)展情勢一年比一年好,新的法規(guī)既保障了非遺傳承的可行性,也保障了非遺傳承人的權益,隨著政府不斷的通過媒體宣傳,非遺事業(yè)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這擴大了非遺的知名度,發(fā)展了非遺市場。但就目前非遺整體市場來看,政府對非遺事業(yè)的保護力度還有待加強,目前非遺與市場接觸較少,缺少平臺,缺少宣傳力度,政府不應重申報輕保護,重開發(fā)輕傳承,在保護傳承非遺中,政府應重保護重傳承,提高媒體宣傳力度,加大對非遺事業(yè)的投入,擴大非遺的知名度,多提供平臺,讓非遺多出現在大眾的視野,舉辦大型文化活動,提倡高質量的展演,并同時增大媒體宣傳力度,讓非遺被廣大群眾所了解所認可,讓非遺再次扎根于本土。政府還應加強與各地區(qū)、海外的交流,不僅要擴大非遺影響力,還要使非遺走出去,觀察吸取其他非遺的發(fā)展方式、先進觀念。在涉及非遺版權,聲譽等問題上,應有明文規(guī)定,注重保護措施。
二、音樂類非遺高校教學
據南京白局省級傳承人徐春華先生回憶,南京白局最早進入校園是在2006年。在過去的十一年教學中,許多小學、中學、大學甚至還有盲校都開展過與白局的合作,將白局引入校園,讓校園成為白局傳承的主要陣地,這對于白局的發(fā)展尤其是對傳承人和市場的培養(yǎng)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將音樂類非遺引入校園不僅能提高校園文化水平,幫助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文化價值觀,擴展學生知識面,還可以擴大非遺的社會影響力,完善促進非遺保護與傳承事業(yè),一舉多得。就現在國內各高校開展的“非遺進高校”來看,高校非遺教學設置還有待細化,教學內容方法還有待完善。
(一)師資配置及教學方式方法
音樂類非遺高校教學應遵循“傳承人+高校教師”的培養(yǎng)方式,針對非遺市場的需求制定培養(yǎng)計劃。首先,在以往的教學方式中,將高校教師作為高校非遺教學的主要傳授者是不對的,且臨時讓未接觸過非遺的高校教師擔任主要教學任務也必然會讓教學成果大打折扣,高校非遺教學也必然得不到發(fā)展,所以在教學方式上,應通過引進民間非遺傳承人進高校教學,民族音樂學類老師輔助教學,采取高校教學與民間傳統教學相結合方式。在高校教師的選任上,還應遵循“本地教師優(yōu)先”“民族音樂類教師優(yōu)先”“了解掌握本土方言教師優(yōu)先”的原則。民間非遺傳承人與高校教師合作教學,既補充了民間非遺傳承人高校教學經驗與現代化教學方式、經驗的不足,又補充了高校教師非遺專業(yè)上的欠缺,一舉兩得。其次,非遺教材的欠缺一直是影響非遺教學的核心問題,目前各高校并沒有具體的非遺教學教材以供教學使用,在以往的民間非遺教學中,口傳心授教學法顯然已不適應現代教學方式。由是,高校更應該自己著手編寫適合教學的教材,例如南京白局高校教學的教材應收錄白局發(fā)展起源、歷史文獻材料、歷代名家、具體實物照片、曲譜、教學教法、綜合理論、南京地方方言等多種材料,并同時收錄南京地區(qū)其它與南京白局相關聯的非遺基本材料以充實本教材。最后,教學方式應結合現代教學教法,采用“視頻+音頻+ppt+實物”方式輔助教學,并開展如民間實地考察、 舞臺實踐等豐富多樣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興趣與實踐能力。舞臺實踐是高校音樂類非遺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音樂類非遺是表演藝術、舞臺藝術,學生表演水平只能在舞臺實踐中才能不斷得到成長,要想提高學生舞臺實踐水平,就應多參加、多舉辦學校內或校外大型文藝活動、展演、文化節(jié)等,慢慢積累舞臺實踐經驗,應對未來市場需求。
(二)課程設置及創(chuàng)新精神培養(yǎng)
目前國內各高校對于音樂類非遺教學的內容和課程大綱的設置上還沒有明確統一,課程設置是高校教學的重中之重,課程大綱的設置最終影響著高校培養(yǎng)人才的方向和水平。目前高校音樂類非遺教學應以培養(yǎng)非遺傳承人與市場為主,除了對大學生開展音樂類非遺專業(yè)技能課之外,還應有系統的高校專業(yè)基礎理論課輔助非遺教學,以完善民間非遺教學中理論知識的不足,提高非遺傳承人整體音樂素養(yǎng),如:每周除進行音樂非遺教學外,還應開設音樂基礎理論、基本樂科、傳統曲藝伴奏樂器選修、中國音樂史、民族音樂學等有利于音樂類非遺學習的課程。為使非遺文化能盡快融入校園生活,除了在校開展公選課與講座等公眾教學形式外,還應采取“穿插教學”的方式,即在其他專業(yè)科目日常教學中多穿插非遺知識點,課后布置有關非遺課后作業(yè),組織同學們多搜集非遺相關資料,增強學生對非遺的興趣,擴大非遺高校影響力,這些方式有利于緩解非遺傳承人不足、非遺知名度較小等問題。高校大學生大都來自不同的地區(qū)和民族,隨著畢業(yè)就業(yè)的分散能將大學學到的音樂類非遺即本土非遺帶出去,有利于擴大非遺知名度,即擴大非遺市場。其次,還應加強同學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集思廣益,多嘗試多融合,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尤其是音樂系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較強,喜歡嘗試新鮮事物,接受新音樂理論知識較快,對于傳統音樂往往有新的想法,對于當前社會主流文化的變化方向有著敏銳的洞察力,這正是音樂類非遺創(chuàng)新過程中所必須的,如徐春華先生的學生曾將現代RAP與白局說唱藝術中的“說”結合,在探究白局發(fā)展和演出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極大促進了白局的發(fā)展。最后,在教學理念上要明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培養(yǎng)中國非遺人,還是培養(yǎng)西洋作曲家?高校在教學內容以及課程設置上不能主賓倒置,不能只重視西方音樂文化的輸送而輕視中國本土音樂文化的培養(yǎng),尤其是在音樂類非遺教學中應避免出現“重西輕中”這一教育現狀,那樣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不是中國非遺傳承人,而是“非遺改革作曲家”。另一方面是非遺產生于人民群眾生活,服務實踐于人民群眾,保護傳承于高校校園。在開展高校教學實踐活動中,不能脫離生活脫離實際,脫離人民群眾這一創(chuàng)作源頭,更不能主動將自己視為“高雅藝術”自視甚高,脫離廣大人民群眾生活,音樂類非遺生命力源于廣大人民群眾,脫離了社會生活的音樂類非遺也將失去傳承的可能行。
(三)組織采風,與校內外活動結合
要想非遺在高校中傳承不衰,校園文化與非遺文化的結合必不可少,校園文化是學校全體師生在長期辦學過程中培養(yǎng)形成的核心價值取向和精神信仰,校園文化是全校辦學理念和精神價值追求的總和,當前,非遺在高校傳播最普及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文化的交融,文化的自覺認同。非遺在校園文化中的展現,從學生發(fā)展角度來說可以豐富校園生活,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文化價值觀,提升同學們整體文化素質,有利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從學校發(fā)展角度來說則可以使學校校園文化得到發(fā)展提升,使學校成為文化傳承復興的重地,對于推進學校課程改革起啟發(fā)性作用,有利于學校長期發(fā)展。以南京白局進入大學校園為例,可以通過在高校內成立南京白局非遺社團,將白局愛好者或者南京方言愛好者等聚集起來,壯大非遺組織;可以在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即國家法定“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舉辦校園非遺展演,校園非遺日等活動,以加快非遺文化與校園文化的融合;還可以在學校日常舉辦的活動中引入非遺元素、非遺節(jié)目。總而言之,要想使非遺文化與校園文化相結合,就要在日常活動中不斷的將二者結合,讓非遺不斷出現在高校日常生活中。非遺源于民間,在高校傳承中還應多注意與民間文化多接觸,應從人民群眾生活中汲取民風民情,以音樂創(chuàng)作于人,服務于人為宗旨,即在校園文化與非遺文化融合之外,還應加強非遺社會影響力,如與南京白局社團,南京市政府或其他民間社團聯系,多參演社會公益節(jié)目,大型匯報演出,非遺文化節(jié)等活動,只有在不斷實踐中,非遺才能進一步得到創(chuàng)新,得到發(fā)展傳承。
三、結語
高校音樂類非遺教學實踐已成為當前高校教學研究的大趨勢,國內眾多高校已陸續(xù)開展了相關研究,可以暢想,未來在眾多高校的研究下高校音樂類非遺教學實踐必然能進入高速發(fā)展的階段,這對于非遺與高校的好處是巨大的。非遺將傳承陣地設置在高校,既可以使其得到有效保存,進行活態(tài)傳承,避免逐步消亡的命運,又可以通過與時代接軌,逐步創(chuàng)新形成適應當代社會審美的“新非遺文化”;而高校在對非遺課程進行研究實踐后,既可以改變原固有的教學模式,開發(fā)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又可以發(fā)展校園文化,提高大學生綜合文化水平。高校與非遺的結合,不僅是新的發(fā)展,也是新的挑戰(zhàn),“未來高校專業(yè)非遺傳承人發(fā)展方向”“高校培養(yǎng)的非遺傳承人對非遺事業(yè)的影響”“高校+非遺模式是否還有其他可能性”等問題都還有待研究,但高校音樂類非遺教學實踐必然推動雙方發(fā)展,形成良好的局面。
參考文獻
[1]陳連錦.“非遺”教育與高職特色校園文化活動[J].清遠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3(01):94-99.
[2]齊磊.“非遺”語境下的浙江藝術高校中國民間音樂課程的教學內容改革-以嘉善田歌為例[J].大眾文藝, 2013(19):225-226.
[3]劉媛之.南京民俗(非遺)博物館對非遺的保護與傳承[J].宏觀經濟管理,2017[S1]:64-65.
[4]陳竟.談談非遺教育中的有關問題-對高校非遺人群培訓研習班的探討[J].文化遺產,2016(05):12-15.
[5]周吉.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之我見[J].中國音樂學,2008(03):5-7.
[6]史貝.關于高校非遺(音樂類)人才培養(yǎng)的若干思考[J].黃河之聲,2013(17):111.
作者簡介:徐晨宇(1996—),男,江蘇徐州人,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研究方向:音樂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
項目名稱:“融合教育”背景下高校殘疾人音樂類“非遺”教學與實踐探究(項目編號為:201712048015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