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是全球著名的音樂教育體系,自傳入中國以來,眾多國外學者至我國進行交流教學。安德莉亞·弗睿德侯芬教授主講的這次培訓,以實用性為主,運用大量課例,幫助參訓人員梳理教學設計脈絡,提升教學水平。
【關鍵詞】奧爾夫;師資培訓;安德莉亞·弗睿德侯芬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2017年10月11日至15日,德國奧爾夫協會聯合北京全球愛樂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共同在北京舉辦了“2017德國奧爾夫協會師資培訓”,并在奧爾夫教學法的基礎上加入音樂治療方向的應用。來自北京、浙江、江蘇、河北等多地共40余位音樂教育從業者及學生、音樂治療從業者及學生與音樂愛好者參加培訓。
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是20世紀流傳廣泛、對世界范圍內音樂教育產生重大影響的體系,其“原本性”教育理念使其能夠隨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而不斷更新。我國音樂教育工作者真正開始接觸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始于上世紀80年代,時至今日,我國音樂教育工作者已逐漸將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嘗試應用于音樂教育的各個方面,包括學前教育、特殊教育、音樂治療、中小學音樂課堂等等。可以說,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實際運用的階段,應用范圍不再局限于普通學校音樂教育,而是向各個方向拓展。
安德莉亞教授此次到訪中國,交流重點不在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的理論,而是以實踐引導參訓人員開拓思維,學會把握原理自主設計教學,并挖掘奧爾夫音樂教育活動的其他方面應用。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從本土語言入手,結合身體律動與聲勢開發,采用獨特的奧爾夫樂器進行教學,注重聽力的訓練,達成節奏、歌唱等一系列音樂上的教育。此次培訓涵蓋以上各個方面,安德莉亞教授對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的靈活運用,給予實踐瓶頸中的參訓人員以新的靈感。
一、課堂教學重點遷移
上世紀我國的中小學音樂教育重視知識點的掌握,且教學方法較為生硬,這一情況在部分地區仍有體現。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就因其教學方法的趣味性,吸引到眾多音樂教育工作者。教師接觸該體系后,由于經驗的缺乏容易導致過于注重形式,弱化了教學目標的要求。安德莉亞教授通過實踐和講解,加強了“緊扣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多樣”的意識。如“手掌街道”游戲,學生兩兩一組形成里圈與外圈,教師設計拍手動作,學生依次通過圈內,直至全部學生回到起點。該活動旨在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與對節奏的把握,教學環節無冗余設計,緊扣教學目標,學生活動張弛有度。
二、教學過程的優化
在教學活動中,尤其是學齡前兒童與我國大部分非音樂專業的群體,學習具體歌曲或知識點時,由樂譜切入不容易達到預期效果,反而可能降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面對這一類群體,預設場景與模仿教師行為可作為開展教學的導入,學生掌握后再將體驗與樂譜、符號結合。例如歌曲《Johaudu》,安德莉亞教授首先營造出一家三口的場景,描述一家三口不同的行為特點,依次進行歌唱與聲勢教學,學生接受后分為三組,由教師指揮進行不同組合,如純聲勢、純歌唱、聲部組合、強弱變化、速度變化等。該教學活動作為多聲部合唱教學,加入聲勢輔助,訓練了學生的合唱能力并更易于被學生接受。
三、充分挖掘教學素材 結合多種教學方式
在教學活動中,同一教學素材或許可以實現多個教學目標,教師需充分研究教材,盡量在課堂中加入更多的訓練。奧爾夫音樂教學體系中常用的教學形式有語言朗誦、身體律動、器樂教學、聽力訓練、歌唱教學、音樂戲劇教學等,通過不同形式讓學生提高音樂素養。例如非洲歌曲《Sali Bonani》,參訓人員模仿安德莉亞教授學會歌唱后,進行多聲部的合唱,再加入打擊樂器的即興伴奏。同一歌曲既可進行多聲部合唱教學,也可鍛煉學生即興編創能力。
四、把握奧爾夫的教育理念
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在形式上是音樂與語言、詩歌、音樂、律動、表演等的結合,將音樂回歸到原本的綜合狀態,奧爾夫音樂課堂最終呈現的教學成果也應當是包含多種元素。在課例“幻燈片秀”中,教師將學生分組,每組學生商定一個表演主題,通過動作營造五個不同的靜態“圖畫”,并自主編配伴奏,編創完成后分組展示并解說故事。該活動中,音樂不再是單獨欣賞的藝術,而與戲劇等其他藝術形式相結合。在該活動中,學生鍛煉了合作能力與即興編創能力,在整體藝術的條件下也能更好地運用音樂。
五、結合教學對象實際
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的應用范圍較為廣泛,除學前教育、義務教育以外,老年活動、都市減壓、社會性心理障礙輔導、特殊兒童教育等也可應用。不同群體包含不同特征和需求,在教學過程當中應充分考慮。例如活動“探索樂器”,正常人可從顏色、形狀、音色等方面熟悉樂器,而特殊(殘障)人群可能無法了解某一方面的樂器特征,這時則需要教師進行相應調整,運用其他方法使學生熟悉不同的樂器。
奧爾夫音樂教學體系在我國經過幾十年的積累,將其中國化的研究已有相當的理論和實踐基礎,但就國內仍有地區接受程度不高。經過這次學習,加深了對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的理解,今后將進一步把優秀的體系與實際相結合,完善個人教學。
作者簡介:汪紫怡,浙江音樂學院2016級音樂教育專業研究生。
指導教師:樂敏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7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自媒體視域下的音樂編創實踐與推廣——以人音版初高中教材為例”(18486)和2017年浙江省文化創新團隊“音樂教育研究與實踐創新團隊”的結題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