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的民族音樂教育存在著重技輕道的不良傾向,如果不加以扭轉,音樂教育必將異化為追逐某種功利的工具,從而喪失其應有的育人功能。民族音樂教學中充滿著培育人文精神的契機,錯失這些契機,會使民族音樂教育空心化,既不利于民族音樂的發展,也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塑造,既阻礙了人文思辨能力的發展,也影響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形成。
【關鍵詞】民族音樂,教學,人文精神,培育方法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音樂作為一種極為普遍的藝術形式,在中國已有幾千多年的歷史。傳統音樂作為中國音樂事業的開端和發展,對于中國音樂文化大的影響是極為重大。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各個領域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音樂的發展和傳承也隨之得到了更為有效的助力。
一、民族音樂教學中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性
人文精神的傳授對于任何一項教育活動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民族音樂的教學活動亦是如此。思辨能力作為人文精神里一個極為重要的部分,它所指代的其實就是每個人在實際生活中所自有的獨立思考、判斷真假、辨別是非的基礎能力。與此同時,思辨精神在人類社會生活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在民族總數高達五十六個的中國大家庭中,各民族之間存在著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雖然文化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差異,但是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應當得到足夠的尊重,都應當將其視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中國作為世界上國土面積排名前三的國家,擁有極為遼闊的疆土,這就使得各民族之間由于地理位置、氣候、人文等因素,在民族習俗、文化、語言等各方面都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差異,民族音樂教學的過程是培育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徑,這對于教師領會民族音樂文化底蘊有著極高的要求,可以讓學生從豐富的民族音樂活動中了解民族音樂文化內涵與人文精神。但有許多音樂教師并沒有意識到教育活動對于培養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導致學生的人文精神有所缺失。
二、民族音樂教學中人文精神培育的方法和對策
(一)凸顯情感的功能與作用
從民族音樂自身的發展來看,作為一種極為重要的藝術形式,對各個民族的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是一種能夠真正深入到人類內心的藝術形態。在音樂發展道路中,任何一個階段都離不開與人類內心的溝通與交流。如果音樂的發展逐漸遠離人類的內心世界,則很難融入到人類生活中去,久而久之就會與人類漸行漸遠,被世人所拋棄或遺忘。比如某教師在進行民族器樂的教授工作時,他一定會著重強調對情感的投入程度,因為在演奏過程中,演奏者如果沒有在演奏過程中投入足夠的情感,則很難將傾聽者帶入到音樂所要表達的情境之中。如此一來,就會使觀眾產生反感情緒,導致演奏失敗。在整個教授過程中,除了要注意到學生的情感投入問題以外,還應當盡可能地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如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能夠維持足夠的學習熱情,就很難真正地將自身融入到學習過程當中去,對學生的學習是極為不利的。
樂器演奏過程中,演奏者除了需要具備過硬的演奏技巧和專業知識以外,還應當具有豐富的情感。由此可見,情感表達其實是整個演奏活動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雖然說演奏技術對于演奏活動來說也有著重要影響,但是如果在演奏過程中缺乏足夠的情感,則很難將其稱之為一次成功的演奏。所以說,教師在開展有關的教學活動時,應當盡可能地幫助學生對所學樂器建立更加有效地認知,讓他們重視起演奏過程中的情感投入。
(二)塑造人文思辨能力
民族音樂和民族文化兩者是不可分割的,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對這一問題引起足夠的重視。另外在課堂中還應當注重師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通過這樣的方式來不斷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從而營造出更加和諧的學習氛圍。學生在學《春江花月夜》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當盡可能地避免對學生進行灌輸式教育,因為這種方式不但效率低下,而且還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所以應當從問題的開端去著手,幫助學生建立形象生動地情境,促進他們對于音樂的理解。通過對學生進行上述問題的調查不難看出,獨立思考以及自主學習能力對于任何一位學生來講,都是極為重要的。只有真正脫離灌輸式教育,才能夠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真正體會到中國民族音樂的魅力所在,有效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師教學以及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加大教師人文精神的培養力度,提高教師的文化闡釋水平
從多年來的發展情況來看,現階段的音樂教學活動中依舊是過于重視對學生專業技能的教育,容易忽略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高等專科學校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應當對民族音樂教師進行一次充分的培訓工作,竭盡全力培養出具備足夠人文精神的教師隊伍,通過這樣的方式,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要根據實際需求對課程設置方式進行一定程度上的改進,例如在民族音樂教學中可適時地滲透若干人文課程,如哲學、文學、美學和音樂人類學等,不斷地豐富教師課堂傳授內容,推動人文精神的培養。
近些年來,我國在音樂教學問題上并沒投入更多的精力,該領域的教學體系并沒有做出更加科學有效地調整。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很難保障每位教師都具備足夠的人文素養。所以說,在未來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里,應當不斷加強對教師人文素養的培訓工作,盡可能提升教師的人文素養。
綜上所述,在民族音樂教學活動中,應當對學生人文精神教育引起足夠的重視。人文精神的教育工作不僅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對民族音樂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民族音樂作為當今中國文化發展過程中最為重要的藝術形式之一,應當從根本上體會其精神內涵,充分了解我國的民族音樂。
(四)堅持技能培養和人文精神塑造并重的原則
根據相關統計結果顯示,現階段我國在音樂教育領域中,沒有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引起足夠的重視,一味地向學生傳達專業技能的重要性。在以后的教學活動中,應當認識到之前教學工作的片面性,著重加強對學生人文思辨能力的培養,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加科學權威地對我國的民族文化領域中的音樂風格以及其中所包含的藝術價值進行深入理解,不斷提升學生對于民族音樂的學習興趣,從根本上提高民族音樂課堂教學所蘊含的人文價值。
(五)在廣闊的文化背景中重新審視民族音樂的本質
民族音樂能夠在中國經歷長達三千多年的發展,最為主要的因素就是人們對于夠深入人心的藝術形式的熱愛。所以說,民族音樂教學工作的首要任務就是加深學生對于民族音樂內涵的理解,通過不斷地交流達到提升學生人文思辨能力的目的。音樂在多年來的發展過程中已經逐漸成為了一種文化載體,音樂和文化之間的聯系也隨之不斷增強,最后到達了不可分割的程度。
三、結語
民族音樂的教學活動在越來越多的學習者身上得到了更為充分地改善。但是在當前的民族音樂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最突出的就是重技術輕人文的傾向。這種傾向在民族樂器的教學和民族音樂的欣賞教學中都普遍存在。民族音樂是傳統文化的一種,如果忽視人文精神的培育,只注重技巧和知識的傳授實為舍本逐末之舉。
參考文獻
[1]李偉.論民族音樂教學中的人文精神培育[J].音樂探索,2015(05).
[2]李桂娟.論民族音樂教學中的人文精神培育[J].中國科技投資,2016(09).
作者簡介:楊麗霞(1973—),女,白族,云南大理人,碩士,云南藝術學院文華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少數民族藝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