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吉星
【摘要】從音樂審美意義上說,我們這里所說的音樂審美心理時間的客觀性不是站在“主客二分”的思維層面上去“認識”音樂中的時間現象“是什么”,而是將音樂中的時間現象看成音樂審美活動中音樂審美者對時間現象的“體驗”。這種體驗并不是要把握外物的本質和規律,并不是要求得邏輯的真審美活動是要通過體驗來把握“生活世界”的活生生的整體,這個生活世界的整體,最根本的是人與世界的交融。
【關鍵詞】音樂;心理時間;客觀性;描述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一、基本組織形式中的時間客觀性
音樂是由其基本組織形式構成的,其中主要的組織形式是旋律和節奏。節奏具有時間屬性的客觀現象,但與旋律相關的組織形式(音階、調式等)具有時間屬性,特別是具有審美的客觀性在音樂界較少引人關注。不管音階如何變化,音樂審美者對音階中音程的時間順序關系的認知這種客觀性永遠不會改變。即人們對音階的審美認,知始終與音程時間關系的認知聯系在一起的。雖然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形成了調式的豐富多樣性,但人們對調式的審美也始終存在于主音在音樂中呈現時間與調式中其他各音在音樂進行中出現的先后時間順序的認知中,以及這些音與主音相比(骨干音與其他音)在音樂中持續的時間長短關系的認知上。
二、曲式中的時間客觀性
如果說音樂的基本組織形式是在微觀層面體現音樂時間屬性的審美客觀性,那么音樂的曲式結構則主要在宏觀的意義上彰顯了音樂時間屬性的對比與運動關系。
體現一部曲式時間屬性的現象主要有“問與答”、“呼與應”“應與和”等音樂形式。這是因為客觀自然界處處充滿事物之間的“平衡”與“對稱”,人們的日常生活也常常會有“單一情緒”的流露。這些現象很自然地以“問答”“應和”的方式呈現。“一呼一應”的音樂呈現方式不僅在音樂時間持續的長短和速度方面比較一致,但“問”與“答”之間有時也可以有一定的時間間隔,以顯示“問”與“答”之間思索或選擇的過程。因此民歌常常選擇一部曲式來體現其時間意義的審美效果。
二部曲式的形成正是音樂對于對比性事物的一種音樂的邏輯概括。從事物的客觀屬性上看,與“靜”“暗”“沉思”“悲哀”等現象相關的事物總是與“慢”的時間范疇相對應,而與“動”“明”“歡樂”“喜悅”等現象相關的事物總是與“快”的時間范疇具有密切聯系,這似乎已經成為了人們“內隱的”“自然而然”的心理認知特性。
三部曲式,可以認為是對客觀現象和事物的交替性與重復性原則的具體體現。無論是對比,還是反復,都是既可以在與真實的現象的直接聯系中,也可以離開真實的現象抽象體現出來。但任何一種抽象都不消滅聯系,而只是使這種聯系變成隱蔽、遙遠、紛雜、朦朧的等等。從音樂時間意義上看,事物總是發展變化的,時間的逝去將一去不復返,因而三部曲式中的再現段絕不能在物理時間的意義上使呈現方式完全一樣。
三、體裁中的時間客觀性
音樂的體裁在時間的呈現方式和狀態上具有的客觀性緣于它對客觀現實生活的集中反映。這種反映不是人們生活中某種偶發事件的反映,而是對人們生活中某種生活規律和典型文化特質的反映。比如搖籃曲、小夜曲、進行曲及各種形式的舞曲(小步舞曲、圓舞曲)等,從音樂的時間意義上看,搖籃曲和小夜曲不可能是一種在速度上過于加快、在節奏上過于對比的音樂呈現方式;相反進行曲也不可能在速度上過于放慢、在節奏上過于變化頻繁、在節拍上過多地采用奇數性的律動感節拍,至于各形式舞曲的時間呈現方式則必須與形成這種舞曲的內在文化傳統和生活本身相適應。可見這些來自現實生活的內容一旦作為一種音樂體裁沉淀下來,將對音樂的時間呈現方式具有明顯的制約性和規定性,即特定體裁的音樂時間呈現形態不能超越出這些體裁本身所限定的內容和風格的規范。可見音樂體裁所內含的心理時間具有的審美客觀性更顯示出其內隱特性。
四、音樂變革中的時間客觀性
音樂的音階、旋律、調式、曲式、體裁等所具有的音樂心理時間客觀性產生的根源是現實生活,但它們絕不是對現實生活的簡單地移植和模仿。音樂作為一門時間的藝術,其時間呈現方式和形態是對現實原型的藝術概括和審美提煉,是在自身的規律性和人類審美心理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音樂文化傳統,這種文化傳統一旦形成固定的規范反過來會影響和制約著人們的音樂時間思維。音樂家不可能像文學家或畫家那樣,可以得心應手地將客觀實現的變革現象形象化地表現出來,他只能寄希望于形式的變化,通過形式上的傳統超越來體現現實的變革精神。所以,音樂的形式從表現意義上來看,也具有相對的獨立性。這種獨立性實質上就是音樂審美心理時間“客觀性”的一種表現,因為它一方面深深扎根于音樂的文化傳統,其音樂時間呈現形態的傳統繼承性沒有改變;另一方面,不管這種“獨立性”如何變革,它始終圍繞音樂的時間屬性的兩個要素在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