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欽
【摘要】核心素養是課程發展的DNA,音樂核心素養在音樂課程發展中也起到了一定的引領作用。我國目前的中學的音樂教育正處于一個“被邊緣化”的狀態,而核心素養這一觀點的提出為此時音樂教育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抓住了核心。本文從三個方面來論述音樂核心素養,分別介紹了音樂核心素養的概念和內涵,并敘述了如何去培養和發展音樂核心素養。
【關鍵詞】音樂 ;核心素養 ;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A
一、核心素養與音樂核心素養
本世紀初,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養”結構模型。近年來,在我國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素養這個概念。正在進行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修訂,也將核心素養作為重要的育人目標。
在核心素養這一概念提出后,各個學科便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本學科核心素養。在中學教育中,作為已經被邊緣化的音樂學科,提出本學科的核心素養就顯得尤為重要。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國家督學張緒培的一段話耐人尋味:“有人說,什么是核心素養?當你把學校的知識都遺忘掉的時候,剩下的就是核心素養”。我們把這段話放到音樂這門學科里講,就是畢業之后,作為一個公民,是否接受過音樂訓練的差異項在哪?音樂能留給他終身受用的東西是什么?這就是核心素養。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是學校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一門必修課,與義務教育階段音樂課程的人文性、審美性和實踐性一脈相承,突出了高中課程的時代性、基礎性、選擇性和關聯性,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展學生應具備的音樂核心素養,為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服務。
二、音樂核心素養的內涵
核心素養與音樂核心素養并不是簡單的一對一的關系,音樂核心素養有著本學科鮮明的特色和獨特的育人價值。音樂核心素養的內涵包括三個方面。
審美感知作為音樂核心素養的內涵之一,無疑在音樂核心素養中有著很重要的地位。也是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那么在進行審美的過程中要將音樂放置于其特有的文化屬性中去理解、去感受其不同的人文內涵,而不僅僅只是用聽覺來進行審美。不同文化的相遇與不同音樂的相遇促進了多元音樂文化的形成。多元文化下的審美音樂教育是指教會學生在多種音樂文化社會中學會理解、尊重不同的音樂,用當地人的審美內涵去關注音響背后的東西,這才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感知的重要意義。
所有的音樂都具有一定的藝術表現力,藝術表現是指人的內在精神上的藝術氣質和外在形體動作上的協調統一,是通過人的面部情緒情感以及人的形體動作語言表現出來的一種實踐能力。如果表演者不能準確地把握作曲家的創作理念、創作背景以及作品的內涵,那么他所表現出來的作品就不具備音樂藝術涵養,那么也無法具備一定的藝術表現力。
文化理解是音樂核心素養內涵中最重要的一點,也是我們音樂學習者目前最需要去理解和欠缺的一點。音樂藝術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由于時代、民族以及地域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音樂風格。在后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下,音樂人類學對音樂文化的理解有了新的啟迪,音樂人類學注重的是多元音樂文化的發展,它強調各民族之間的音樂都是平等的,我們需要去互相理解和互相尊重。
三、音樂核心素養的培養與發展
樹立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的前提條件就是音樂教師應具備成熟的核心素養觀。音樂教師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應體現“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要”這一要求的基本素養和能力。那么在音樂教師的教學過程中,應當在之前所具備的教學技能“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基礎之上,去接受新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因為個體的核心素養只有在廣泛的文化影響與熏陶下才能得到發展。正如建構主義所認為的理解世界的過程常常是在社會文化互動中完成的。那么我們在學習音樂知識之時,不僅僅只關注我們音樂本學科的文化,還包括其他學科的文化,在突出音樂特點的同時也要注重學科之間的綜合。
核心素養的提出對于改變中國音樂教育的現狀將會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課程內容上提供了重要的依據,使我們的音樂課程變得更為合理,使學生可以介紹到更為多元的音樂文化。并且引導了教師的課堂教學,音樂教師在其教學過程中,在音樂核心素養的大風向標的帶領下,讓學生做到文化理解意義上的音樂學習,這是需要我們一起來完成的目標,在接受核心素養觀念后,將其真真正正地融入到我們的教學當中,讓它成為教學中的“習慣”,成為不會“降溫”的熱點!
參考文獻
[1]柳夕浪.從“素質”到“核心素養”——關于“培養什么樣的人”的進一步追問[J].理論研究,2014(03):5-11.
[2]馮巍巍.新課標視域下音樂課程實踐性的思考[J].課 程·教材·教法,2014(07):94.
[3]張華.論核心素養的內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 (04):10-23.
[4]鐘啟泉.問題學習:新世紀的學習方式[J].中國教育學刊,2016(09):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