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廣超
【摘要】一個民族的存在與發展離不開文化的滋養,正是源于文化的博大精深,一個民族才能擁有強大的生命力和穩固的精神支柱,因此,做好文化的研究和保護是我們這一代人義不容辭的重要責任。本文對當代社會發展中民歌的文化特征進行了解析,文章從闡述民歌的概念入手,進一步分析了中國民歌發展概況,最后探討了民歌的具體文化特征。
【關鍵詞】民歌;當代文化特征;概念;發展概況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民歌,是大眾化的來自民間群眾的歌曲。中國的民歌尤為豐富,比如號子、山歌、小調、長歌等。時代不斷進步,民歌不斷得到進步與完善,并且化身成了群眾思想情感的大熔爐。基于此,也可以看出民歌就是直接呈現社會生活的鏡像,它是一個時代下經濟、政治、文化的記錄和縮影,民歌的語言往往通俗易懂、生動形象,短小的篇幅里往往蘊含著最真摯、豐富的情感和內涵。
一、中國民歌發展概況
進入近代社會,當我國還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我國的民歌發展受到了一定的壓迫,但依然頑強地存在著。當時的許多進步人士甚至還對民歌進行了創造性發展,他們傳播新思想、創建新式學堂,宣揚愛國主義精神,其中的愛國音樂人士有沈心工、蕭友梅等。及至新中國成立以后,國家對民族音樂的發展越加關注,政府組織專人整理國內各個地區不同傳統民歌的獨特唱法,在其基礎上對部分民歌小調進行了改編創作,《白毛女》就是一個典型案例,它融合了中國傳統民歌和西方歌劇二者的優點。20世紀90年代,改革開放帶動了國內經濟、政治的騰飛與進步,城市化削弱了民歌發展的活力,西方文化帶來的沖擊,使得民歌的唱法發生變化,民歌的傳授不再是口傳心授,而是借助五線譜,傳統民歌的韻味也因此淡了很多。信息社會到來,給民歌文化插上了快速傳播與發展的翅膀,但同時也使其受到了多種文化元素的沖擊,民歌如何在社會中保持獨立優勢并發揚光大,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二、民歌在當代社會發展中的文化特征
(一)民歌文化的民族性
在民族成員里,每個個體具有相似的情感、信仰和語言,群體的共同成長構成了民族的發展。民歌作為民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元素,和其他藝術形式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更多的是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民歌文化一直都是民族發展中未曾中斷的文化作品,它作為社會形態和情感內涵的縮影而存在著。古代的人們往往用民歌來傾訴愛情、謳歌自然和祭祀祖先等,其中大多充滿著對美好的向往和對社會民族進步的自豪。盡管時代變遷,但民歌一直保持著中華民族精神內核的特色,并根據時代不同奏響不同的主旋律。在抗戰時期,民族音樂的主題就是團結,用民歌來凝聚民心。比如,聶耳的《義勇軍進行曲》,其最大的價值在于喚起了整個民族的覺醒。在抗戰期間,為了鼓舞民族走過艱辛歲月,民歌音樂家深入生活底層,去感受群眾的真實生活,去體會他們的喜怒哀樂,從而創作出貼合百姓心理狀態和生活特征的偉大作品。
(二)民歌文化的傳承性
民歌文化千百年來未曾衰微,是因為其頑強的生命力和強大的傳承性,民歌文化的發展是一個持續地總結不足、發現精華、有批判有繼承的過程。因為傳承,讓民歌在不同的時代中隨著社會發展做出恰當的轉變,扎根于古老的民歌的土壤,加入與時俱進的新元素。因為民歌大多是勞動者即興創作而成的,加之其傳播依靠口口相傳,所以,其創作、傳唱、加工的每一步都可能融入更多人的主觀思想。所以,民歌文化的傳承會因為不同人的價值觀、不同地區的地域特點、人文特征的差異而表現出不同。比如,陜北民歌“信天游”、青海的“花兒”,流傳甚廣,民歌因此存在一定的變化,但是其藝術表現方式和蘊含的情感沒有改變。
(三)民歌文化的教育性
民歌文化的教育性是在音樂文化的基礎上進行的,自古音樂文化就有一定的教育功能,我們在學習儒家文化的同時便已了解到孔子對于音樂教育是多么重視,孔子認為“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中,音樂排名第二,這無疑體現音樂在教育事業中的價值。音樂的教育也是一個傳授與接受的過程,關于音樂的教育分為兩種:第一,音樂的教育行為是一種潛移默化的行為,音樂在人們生產和勞動中均有涉及,這種教育行為較為特殊。第二,有目的、有組織的音樂教育,其主要是指學校的音樂教育,當然也包括一些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學校的音樂教育有較強的目的性,因此,家庭和社會的音樂教育較為重要。
三、結語
綜上所述,加強對當代社會發展中民歌的文化特征的解析,對于保護傳統民歌文化意義十分重大。在當前時代發展背景之下,我們需要明確民歌的概念和中國民歌發展概況,在此基礎上分析民歌在當代社會發展中的文化特征,包括民歌文化的民族性、民歌文化的傳承性、民歌文化的教育性,并通過不斷的發展與傳承,使民歌文化更加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呂蔓萍.民歌在當代社會發展中的文化特征[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