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晨煜
紫砂壺藝繁榮至今,深受大眾的喜愛。它除了作為實用茗具之外,更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這也使紫砂壺最終脫胎器皿范疇而上升為藝術品行列的重要原因所在。對于紫砂壺的創(chuàng)作而言,“文化”一直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元素,也是區(qū)分其為“器”或“藝術品”的重要因素。
竹子,自古以來就深受文人墨客的偏愛,也因此成為各類藝術形式的常見題材。紫砂壺中以“竹子”為題材的作品更是不勝枚舉。究其原因,在于“竹子”身上所攜帶的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基因,古人稱松、竹、梅為“歲寒三友”,又稱梅、蘭、竹、菊為“四君子”,竹子象征了中國文人對氣節(jié)、忠貞的追求,鄭板橋有詩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因此,將“竹子”引入壺中,無疑將升華整把壺的文化氣場,實現(xiàn)人與壺的共鳴效果。設計制作的“竹報春壺”(見圖1)就是一件關于“竹子”的作品,現(xiàn)以此為例,探討其藝術風格,以期共勉。
紫砂器的造型主要分為幾何形體、自然形體、筋紋形體三大類,其中,自然形體紫砂壺又稱為“花貨”,它以自然界中的動植物為壺藝造型題材,再以工藝手法表現(xiàn)或抽象、或寫實的神態(tài)。因此,花貨最能夠直觀而生動地表現(xiàn)自然特征。“竹報春壺”的整體造型取花貨精髓,模擬自然界竹子的基本形態(tài),在壺體恰當部位予以細節(jié)詮釋,不僅形象生動、風格瀟灑,更講究“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境界,使每一處關于“竹子”元素的細節(jié)構造,都能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
具體而言,此壺以“竹子”為題材,在作品中突出其自然形象,并使之成為其造型架構的藝術風格。該壺從傳統(tǒng)“報春壺”中汲取靈感,但在細節(jié)上有所突破,造型結構簡約,形制遵循傳統(tǒng),整體散發(fā)著清新典雅的氣息。壺身圓渾飽滿,流暢的線條從壺頸部蔓延伸展至壺底,肩寬底窄,壺蓋高鼓,底部為圈足,整體猶如一位優(yōu)雅的女子,骨肉亭勻、比例協(xié)調。與此同時,壺嘴、壺把及壺鈕均設計成竹節(jié)形態(tài),竹節(jié)線清晰連貫、動靜皆宜、彎折自然,三者連接于“三點一線”,布局清晰,設計考究。壺口一圈裝飾竹節(jié)線,生動細膩,與整體風格呼應。整把壺的點睛之筆在于從壺嘴處攀伸出來的一簇竹葉裝飾,它們立體貼于壺身,栩栩如生,具有一種淺浮雕的藝術效果,三片竹葉不多不少,彼此交錯,仿佛正迎風擺動,具有了動態(tài),從而增添了整把壺的生命活力。
紫砂壺的造型設計極為豐富,風格特色各具不同,或華麗雍容,或簡潔明快,或氣勢磅礴,或優(yōu)雅端莊,故而紫砂壺是一種極具魅力的藝術形式。“壺藝泰斗”顧景舟在《簡談紫砂陶藝鑒賞》一文中說“抽象地講紫砂陶藝的審美,可以總結為形、神、氣、態(tài)四個要素”,形指壺的具象輪廓,神即壺的精神審美,氣即壺型所呈現(xiàn)的氣質,態(tài)則是作品高低肥瘦、剛柔方圓等各種姿態(tài)。
設計紫砂壺應考慮整體格局,通過現(xiàn)象達到本質,能夠觀其形、視其態(tài),在經(jīng)由點、線、面、體而統(tǒng)觀其整體。“竹報春壺”的造型設計凸顯著簡潔明快的風格,自然氣息濃郁,悠悠竹韻散發(fā)出來,帶給人豐富的情感遐思。它既遵循傳統(tǒng)花貨的規(guī)則又獨具個性,對竹文化的詮釋獨具匠心,并通過造型上的用心設計和制作,豐富了壺的藝術空間,提升了作品的人文價值。
“竹報春壺”在對竹文化進行藝術解析的過程中,也表達了“報春”的寓意。報春,即報告春天到了。所謂“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天是希望的象征,此壺將“報春”的概念通過不畏嚴寒的“竹子”來予以呈現(xiàn),巧妙將自然與藝術結合,并帶給人美好的情懷,包含著對吉祥的訴求,進而更好地拉近壺與人的距離。
紫砂壺藝是一門精深的藝術,其外在造型和內在人文元素供同行架構起作品的風格特征,折射出無限魅力。花貨造型往往更具發(fā)揮的空間,因而制壺藝人在創(chuàng)作花貨時,要善于挖掘其屬性,同時融入自然環(huán)境中的諸多共生元素,使之具備藝術和文化共生的特性,最終能夠使人從一件有形的作品中,獲取無形的情感共鳴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