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雪琴
摘 要 紫砂壺產于宜興,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手工藝品,它是宜興雅致生活的代表,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載體。本文通過作品“陶都印象”淺談紫砂壺的設計風格和文化價值,并追根溯源,探尋宜興的地域文化。
關鍵詞 陶都印象;竹的海洋;地域文化
紫砂壺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手工藝品,這不僅由于紫砂壺的原料產于宜興,還與宜興的人文環境密不可分。宜興山清水秀,天然溫潤的地理環境、自給自足的農耕經濟造就了此處樸實而雅致的生活。自古以來,宜興人才輩出,深厚的人文環境又給紫砂壺提供了文化精神的滋養。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紫砂壺在無數文人雅士的參與設計和推廣下,從傳統實用器變為實用觀賞價值兼備的藝術品,成為宜興雅致生活的代表,承載著宜興獨特的地域文化。
1 地域文化
此壺名為“陶都印象”(見圖1),顧名思義是以陶都宜興為創作主體。宜興自古有“竹的海洋”、“陶的古都”、“洞的世界”、“茶的綠洲”之稱,風景秀美、婉約溫雅、柔韌嫵媚,任何美好的詞都不足以形容它。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經濟水平和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宜興在順應時代發展的同時始終保持著自己的特色,在喧鬧浮躁的世態中仍留有自己的一方安隅之所,成為全國公認的“宜居城市”。遍地書香,既耕且讀。自古以來,耕讀傳家的氣脈滋潤著這里的每一寸土地。純樸而高雅,用來形容既耕且讀的宜興人再合適不過。紫砂縱然是天賜的財富,但若沒有無與倫比的智慧和修身養性的情懷,紫砂又如何能成為紫砂壺,又如何能被稱為“藝術品”?
紫砂壺“陶都印象”,融入竹子、太湖石等具有文化象征意義的元素,使作品與紫砂壺的發源地宜興聯系起來,并由此呈現出宜興獨特的地理文化。竹作為“花中四君子”之一,自古以來便有堅貞不屈、虛心謙遜、奮發向上等品格,是文人雅士熱衷的藝術題材。竹文化不單是宜興的地域文化,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竹入壺,既賦予了作品渾然天成的自然之美,又托物寄情,表達了制壺藝人對家鄉陶都的熱愛,對竹子高風亮節品格的追求。宜興地處太湖流域,太湖石即盛產于太湖,被稱為“四大玩石”之一,具有極高的賞玩價值。太湖石可謂千姿百態、異彩紛呈,或造型新奇、或色澤艷麗、或紋理優美,令人賞心悅目、神思悠悠。太湖石多窟窿和褶皺紋理,是疊置假山、建造園林、美化生態、點綴環境的最佳選擇。近年來,賞石活動也成為一種文化。太湖石乃天地靈氣所鑄,它能陶冶性情,也能寄情抒情,讓觀者在賞玩時驚嘆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并聯想到豐富的意境。作品將“太湖石”的元素融于其中,既展示出宜興優越的自然地理環境,又將賞石文化融合于一體,豐富了作品的文化意境。
2 設計風格
縱觀整壺,充滿無限生機和自然妙趣,讓人身臨其境,感受到宜興的地域之美。此壺通過匠心獨運的設計、形象生動的造型,從不同層面彰顯出宜興的地理環境之美,也讓人感受到其中充沛溫潤的氣場。此壺以原礦紫泥制成,沉郁古拙的色澤渲染出安靜雅致的氛圍和古色古香的情調。身筒為飽滿的圓器,壺身略扁,重心下沉,顯出敦厚穩重之感,鼓腹圓潤,突出無限生機和張力;壺身兩側各有一條凸起的紋路,紋路與竹節提梁相連,仿若竹節生長而出,那紋路線條柔韌而有力,好似竹子交錯的根,又似破土而出時在地表留下的裂縫。從上而下俯視,那紋路又似水流,兩條紋路中間恍若一片平靜無波的水域,緩緩流淌,太湖石盛產其中,水域又滋養著地表上的竹林。平蓋微鼓,短頸,以太湖石為原型的壺鈕承托于整壺中央,壺鈕布滿窟窿和褶皺,造型奇巧,宛若渾然天成的假石,既方便捏拿,又增加了作品的意境美,為整器的點睛之筆,極具觀賞價值。壺流為短直流,出水順暢,宛若勁拔的竹節,竹節線清晰有力,表現出欣欣向榮的生機;提梁式壺把剛柔并濟、虛實結合,中和了壺身的飽滿,形成靈動優雅的虛空間;提梁兩側各有一條竹節線,相互對稱協調,結構精妙。欣賞此壺,仿若見到一片靈山秀水,濯清流以釣游鯉,坐茂林而觀佳夕,其中意境,讓人陶醉。
3 結 語
宜興的文化也是世界的文化,宜興的紫砂壺也是世界的紫砂壺,此壺表現出宜興背山靠水的優越地理位置,又將多種地域文化融合于一體,既表明了紫砂壺產于宜興、身為宜興人的驕傲之情和對家鄉的滿腔熱愛,也通過一把茗壺讓宜興的地域文化走向世界,在交流融合中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