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琵琶作為一件在我國流傳已久的民族樂器,在我國傳統音樂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本文介紹了琵琶演奏技法的傳承與創新,并且對兩者的進一步發展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琵琶;演奏技法;傳承;創新
【中圖分類號】J632.33 【文獻標識碼】A
琵琶是我國重要的民族樂器之一,深受群眾的喜愛。琵琶演奏技法分為左手技法和右手技法,如何熟練掌握演奏技法是完成琵琶演奏,表達思想感情的關鍵所在。在傳承傳統演奏技法的基礎上,融合不同元素進行創新,能夠獲得更好的藝術效果。
一、琵琶演奏技法的傳承
琵琶又被稱為“彈撥樂器之王”,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有據可靠的琵琶演奏技法最早可追溯到唐朝。我國古代典籍、詩詞歌賦中對琵琶演奏有豐富的記載,從宮廷樂隊到民間演奏,都存在琵琶的身影。唐朝是琵琶演奏技法發展的一個高峰,最膾炙人口,被大家所熟知的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其中對琵琶的演奏技法和音效有詳細生動的描述;諸多文人對琵琶演奏家曹保及其子曹才、其孫曹綱的高超技法作詩傳誦;宮廷樂師裴神符首創琵琶手指彈法。唐代之后琵琶演奏結構和技法上繼續發展,明清時期各種宮廷儀仗和婚喪民俗中,大量運用了琵琶演奏,創作出《十面埋伏》《陽春白雪》等優秀作品。清代以來,根據流傳的琵琶曲譜,分為無錫派、平湖派、浦東派、崇明派、和汪派,演奏技法各有特點。到了現代,西方音樂對我國民族傳統音樂造成了很大影響和沖擊,以劉天華和劉德海先生為代表的琵琶演奏與作曲家,在傳承傳統琵琶演奏技法的基礎上,吸收西方樂器的演奏技法和演奏形式,創新出大量讓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帶領琵琶演奏進一步發展。
二、琵琶演奏技法的創新
(一)琵琶材質和品相帶來的創新
上世紀我國仿照西方管弦樂隊體制成立了民族管弦樂隊,為適應樂隊音響和轉調的需要,對琵琶演奏進行了改革。首先,增加琵琶品相,將琵琶改為十二平均律樂器,改變了演奏技法,比如連續彈挑、長時值輪指、左手快速音階性按弦等,拓展了琵琶的音域;其次,琴弦材質由絲弦改為鋼弦和尼龍纏鋼絲弦,提高了琴弦強度,雖然增加了左手的推、拉、吟、揉等技法的難度,但增加了左手的快速移動技法;最后,右手使用假指甲(義指)撥弦,演奏者不用再蓄養指甲,能夠加強琵琶演奏的大力度技法,突出了基本的指甲音色。
(二)時代背景下音樂創作帶來的創新
1949年之后,創作了很多反映新生活、新氣象的琵琶曲作品,題材上更加貼近人民生活,比如葉緒然的《趕花會》、呂紹恩的《狼牙山五壯士》等,這些與傳統題材大相徑庭的作品,促使琵琶演奏技法的創新。首先,左手傳統演奏技法以推、拉、吟、揉等為主,新作品增加了很多以音節甚至琶音為主的左手技法,加強了左手的快速技法,并且出現很多模仿其他樂器的技法,比如在《春雨》中對吉他和弦按法等演奏技法成功進行了模仿,同時為豐富琵琶表現力,大膽嘗試更多左手技法,比如在《草原英雄小姐妹》中運用左手技法模仿暴風雪。其次,在右手演奏技法中,突出了快速技巧,更加強調左右手快速技法下的密切配合,并且發展了右手匯組技法,出現了很多新的組合,增強了節奏韻律感,同時,發揮了傳統演奏中少用的中指抹、搖指等技法,創新出“反正彈”等技法。
(三)科學化教育體系建立帶來的創新
五四運動以后,隨著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北京大學音樂研究會”等聘任王露、朱英等琵琶演奏大師擔任琵琶教學工作以來,到四、五十年代大量琵琶流派傳人到全國各地組建音樂表演團體和音樂院校,琵琶演奏傳承方式發生巨大改變,從師徒之間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進入到科學化教育體系時代。首先,采用了科學的技法訓練模式,改變了傳統琵琶傳承中不單獨訓練演奏技法的方式,將曲子拆解,從最基本技法開始練習,快速掌握演奏技法,逐步提高技法難度和進行技法組合,提高了學習效率,并且借鑒西方古典音樂教學方法,創作了大量琵琶演奏技法教材和練習曲,比如林石城編著了《琵琶十三課》,詳細介紹了琵琶演奏技法的基礎性練習方式;其次,建立了系統的教學體系,將傳統的琵琶演奏納入到專業音樂教育中,與傳統音樂概論、樂理、曲式等課程一起學習,拓展了琵琶演奏專業學生的視野,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為琵琶演奏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基礎。
(四)演奏家的個性見解帶來的創新
演奏家對琵琶演奏技法的理解和運用,直接影響了琵琶演奏的表達風格,給琵琶演奏技法帶來百花齊放的創新。在近現代琵琶演奏作曲家和藝術家中,劉天華先生和劉德海先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劉天華先生創作了《改進操》《虛籟》《歌舞引》等著名樂曲,以及15首琵琶練習曲,注重借鑒西方音樂、和傳統演奏技法來創新和改進國樂,比如注意左手打音等技法的運用,在《改進操》中,使用了西方雙弦復音,以及我國古琴的綽、注等演奏技法,還衍生出虛綽和虛注等技法。劉德海先生的琵琶曲創作創新來源于民間音樂、戲曲作品、外國小區和西方音樂,不拘一格的創作給我們留下大量的優秀作品,豐富了琵琶藝術風格。比如,在《人生篇》中,創造出了“反彈”技法,突出右手每個手指的功能,借鑒吉他演奏組合創造出“反正彈”技法;創造出“三指摭分”技法,傳統琵琶樂曲旋律大多在食指,襯音在大指,而在《人生篇》中摭分旋律多在四弦的大致彈奏的低音聲部,襯音多在一弦,在摭分節奏上采用了不規則節奏和重音;創造出“人工泛音”技法,突破了自然泛音音列的局限,實現了再任何實音的高八度音位都難得到泛音效果。
三、琵琶演奏技法傳承與創新的展望
在當今世界各地文化劇烈交流碰撞的時代,琵琶演奏技法與許多文化事項一樣,既獲得了創新和發展,又面臨著如何長久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挑戰。琵琶演奏技法教育體系的完善,東西方文化交流,給琵琶傳承發展帶來種種益處的同時,過度依賴也會造成對樂曲精神內涵理解能力的喪失,世界各地隨處可見相同或相似的生活方式、語言商品、娛樂節目,雖然方便了人們交流和生活,但也會導致各國各民族的個性喪失,也就是說,創新和傳承之間存在一定的辯證關系。不管琵琶演奏技法在今天有多少創新,大家公認的作品依然是《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仍是“大弦切切如私語”“大珠小珠落玉盤”,而不是現在的十六分音符練習曲,改編的樂曲可以豐富琵琶演奏的技法和音色,但過度追求技法形式上的創新,就忽略了音樂精神的本質。用中國傳統樂器演奏西方音樂,雖然能起到與外國人加強交流、增進感情的作用,但真正打動人心的仍是民族文化的藝術特質。因此,了解琵琶的文化歷史,掌握傳統琵琶演奏技法,解讀琵琶曲作品中蘊含的藝術精髓,是傳承和創新的基礎。琵琶這種樂器本身就是中原文化與西域文化交流融合的結果,不同文化、不同領域的相互借鑒是必不可少的,琵琶演奏技法的創新需要人們不斷融合新的理念和技法,緊握傳統寶貴的精神內涵,在優秀傳統的基礎上傳承和發揚。
四、結語
綜上所述,傳承和創新是文化發展中不變的主題,琵琶演奏技法的可持續發展是每一個音樂人的使命。傳統是相對凝固的,在不斷重鑄的過程中向前發展,琵琶演奏技法的傳承需要繼承傳統精華,但不能被傳統的框架束縛;要不斷創新,不能一味追求新的形式而本末倒置。在琵琶演奏技法的傳承發展中,需要用現代的審美理念取其精華,賦予其新的魅力,讓琵琶藝術展現蓬勃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卜卉.琵琶演奏技法的傳承與創新[J].大眾文藝,2010 (01):26-27.
[2]侯樂萌.琵琶演奏技法的傳承與創新研究[J].黃河之聲,2015(24):62-63.
[3]陳爽.傳統琵琶演奏技巧的文化內涵——論傳統琵琶演奏技巧(續二)[J].中國音樂(季刊),2012(02):38-43.
作者簡介:田雅婧(1991—),女,漢族,山西大同人,碩士研究生,助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