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畫,林寶川
[摘 要] 現代職教體系下的產教深度融合是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根本途徑,是既能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又能促進高等職業教育自身生存和發展的有效育人模式。在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的背景下,職業教育應認清自身發展的方向,理解產教深度融合的內涵和要求,構建符合經濟及產業發展要求的職業教育發展模式,使產教深度融合在培養適應時代發展的技能型人才的過程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關 鍵 詞] 產業轉型升級;職業教育;產教深度融合;發展模式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05-0012-03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中提出:“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的有機銜接,是當前推進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迫切要求。”目前,隨著人們需求結構的變化,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正在走過從農業經濟到工業經濟再到服務經濟的變遷路徑,呈現出第一產業比重下降,第二產業份額較大,第三產業不斷發展的演進趨勢[1],預示著勞動密集型產業必然向著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業的結構性轉變。產業結構的變化帶來了人才需求的變化,這對職業教育中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職業教育作為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者,應依據產業轉型升級背景下的市場需求來調整自己的人才培養戰略,以提供更多社會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在這之中,產教深度融合就是一種既能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又能促進高等職業教育自身生存和發展的人才教育模式。
一、產業轉型升級背景下職業教育發展的取向
經濟的持續增長是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但經濟增長的方式如何,又對產業結構的調整起到了激勵作用,同時導致人力資本結構也必須作出適應性調整。對可持續發展的健康經濟制度來說,不同的發展階段與增長方式對人力資本的需求也不同,并且主要體現在知識人力資本和技能人力資本的比例及具體內容上[2]。因此,在產業轉型升級的背景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取向必須符合這一經濟方式的轉變,以形成適應經濟及產業發展的職業模式。
(一)產業轉型升級的現狀與問題
目前,我國產業存在著結構不合理及區域發展不平衡等諸多方面的問題。產業結構不合理是指三大產業的比重比例和發達國家的標準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作為第一產業的農業經濟產值比重下降,發展較為緩慢,科技含量及科技水平依然較低;而第二產業仍是創造產值最高的產業,但以低端加工為主的制造業是一種勞動力密集型產業,不僅距離資本密集型和科技密集型產業尚有較大距離,而且還會造成較大的資源消耗及生態破壞;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盡管發展迅速,但在結構規模及產值比重上仍低于第二產業。而從區域性產業結構看,這種不平衡也非常突出,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遠高于其他地區,在轉型升級的速度上也走在了前沿,而且在第二產業發展過程中也更為重視企業的創新性、生態性及可持續性。尤其是第三產業,其產值份額已漸漸接近70%的發達目標,這的確是一種良好的勢頭。但整體結構的不合理與不平衡仍然十分突出,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任重而道遠,對高等職業教育的未來取向也將是一種決定性的影響。(1)目前我國的經濟發展基本還是以粗放型的經濟方式為主。粗放型經濟依靠的是國內廉價勞動力和過度的資源消耗,在引進投資之初雖然也引進了一定的技術,但對自主技術的創新與國內人才培養的作用仍有限制,導致研發、設計、創意、品牌等前端工作并不占優勢[2],從而抑制了我國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2)產業轉型升級的進展速度受到限制。技術創新不足是產業轉型升級進展緩慢的主要原因,由此導致產品大多仍處于全球產業鏈的低端,附加值并不高。
(二)產業轉型升級背景下職業教育發展的取向
社會發展離不開技術技能型人才在各行業所發揮的作用,高職院校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職責正是為社會各行業培養所需的高技能人才。但高職人才培養和社會經濟發展是一種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關系,高職院校所培養的高級專門技能人才能夠通過技術服務來促進區域經濟發展,而區域經濟的發展水平反過來也決定了高職教育的規模、結構、速度和質量。因此,職業教育未來的取向要視現有產業轉型升級的發展而動。首先,產業經濟的優化發展將需要更多的專業技能人才,高職教育也必須在發展的規模上滿足需求,適應變化。其次,產業發展中的結構性變化將對原有人才崗位造成沖擊,在淘汰低技能崗位的同時,必然增加高技能崗位數量,并且隨著產業技術升級的加快,技術崗位對人才需求的更迭也會更加頻繁,這就需要高職教育在人才培養的速度和結構上及時跟進,順應發展,再次,隨著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產業對人才素質的要求越來越趨于“綜合化”,崗位人才必須集知識、技能、創新于一身,成為復合化的高級專門化技能人才[3]。因此,在產業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高職教育一方面必須適應經濟方式轉變所帶來的挑戰,另一方面也要主動抓住機遇,力爭為地方經濟發展培養出數量更多、質量更高的高級專門技能型人才。這就需要高職教育在發展上認清形勢,把準方向,并順勢而為。
二、產業轉型升級背景下產教深度融合的內涵和要求
在產業轉型升級的背景下,高等職業教育必須與時俱進、跟進發展,培養出適應新型產業所需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在這里,“適應”與“技術技能”是兩個關鍵性要求,要使職業教育達到這一要求,產教深度融合便是唯一出路,是產業轉型升級背景下職業教育發展模式的必然選擇。
(一)產教深度融合的內涵
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的本質,和其他教育相比,也是它的特色與優勢,是在教育教學的基礎上,向生產勞動、技能訓練、科技創新、素質養成及服務經營教育的回歸。產教深度融合的基本內涵是將企業生產與職業教育融為一體,實現職業教育的教學過程與一定行業的企業生產過程的深層次對接。這和以往的校企合作有著程度上的不同,融合的深度就在于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融為一體,生產過程就是教學過程,教學過程也是生產過程,而不是理論學習與實習過程的分割,也不是淺層次的實習培訓或實踐鍛煉。產教深度融合必須具備這樣一些特征:(1)校企的互動性。校企互動是一種交互過程,也是一種聯動過程,校企互動缺失或不夠充分,都將導致學生實際技能的薄弱或對產業崗位的脫離。因此,校企之間無論是一種怎樣的契約關系,其生產與教學的過程都必須一致,每個環節都必須相扣,使理論知識與技術技能有機相融。(2)培養的綜合性。產教模式能夠融教學、生產勞動、素質陶冶、技能提升、科技創新、經營管理及社會服務于一體,使學生一走出校門就能順利進入崗位角色,而不必再經歷所謂的實習過程。(3)雙贏的融合性。產教融合是一種能夠雙贏的融合,能夠一并促進職業教育與企業的共同發展,達到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的“互惠互利”。(4)教育的時效性。產教融合具有即時性的效果,速度快,質量高,人才適應能力強,對人才培養、促進企業技術進步與產業優化、推動區域經濟及社會的發展都能夠產生較大的作用。
(二)產教深度融合的幾個層面
產教融合是高職教育的形式,也是高職教育的內容,怎樣融合是模式問題,融合什么就是內容問題。產教深度融合的內容應突出體現在五個層面:(1)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的融合。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必然導致某些重點技術或高新技術產業需求的增加,為該類行業創造出更多的就業崗位,高職教育的專業設置就是要圍繞區域產業發展所急需的技術技能人才而進行的。(2)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的融合。課程內容的開設應基于產業轉型升級所需要的崗位技術要求和職業資格標準,并以能夠促進產業技術的進步而調整、改革課程的結構與內容,使課程的內容、結構始終跟隨并融入產業技術的創新與進步之中。(3)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融合。產教深度融合的實施關鍵在于將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融為一體,打破原有課堂授課式的職業教育模式,運用完全不同的人才培養方法,以生產過程和生產技術為依據來設計編排課程序列內容,使專業學習、技能訓練及素質培養同步進行。(4)畢業證書與技術證書的融合。畢業證書或技術證書本身只是個象征,重要的是兩者的融合所推動的是職業人才與職業能力的相符。當然,技術證書對學生順利走上職業崗位也意義重大。(5)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的融合。產業轉型升級對一些職業技術的提升要求會越來越高,而對另一些職業崗位的淘汰也會越來越快,促使職業技能型人才必須通過不斷學習、終身學習來適應產業發展變化的要求。因此應增強職業教育的開放性與多樣性,使職業技能型人才能夠擁有更多靈活、多樣的學習與培訓機會,將職業教育與人的終身發展融為一體。
三、產業轉型升級背景下產教深度融合的職教模式構建
構建產業轉型升級背景下的產教深度融合教育模式,必須能夠增強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提高學生的技術操作能力,強化學生的職業綜合能力。為此,必須切實將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融為一體,通過各種融合路徑“將專業嵌入產業,以產業哺育專業”,并建立相應的融合機制以保障產教融合模式的運行,將產教融合引向深入。
(一)產教深度融合的創新途徑
產教融合不同于一般的產業合并,這就要求對產教融合的途徑、方法及機制必須有完全不同的認識。由于職業教育與產業之間的目標存在差異,產教融合本質上乃是職業教育與產業的相互滲透與相互促進,是一種程度較深的合作。因此,產教深度融合必須找到相關雙方利益點與契合點的關鍵要素作為切入方法,并形成較為完整的契約制度與運行機制,這是產教深度融合的基本途徑。一方面,要對相關要素進行建立與整合,以實現效率的最大化。產教深度融合對職業院校和產業部門來說,彼此都需要的共同要素包括資本(設備及運作資金)、土地(廠房空間)、勞動力(崗位技能人員)和企業家(企業法人、管理者)四個部分,職業院校和產業部門只有通過各種有效的組合在關鍵要素上達成運作與利益的和諧一致,才能產生更大的生產與教育效益,實現產與教的雙贏。當然,在能夠整合關鍵要素的情況下,產教融合的方式靈活而多樣,可以采取的路徑也比較寬泛:(1)采取企業與職業院校共投共建的方式,形成校企合作的產教融合。(2)職業院校自籌資金與土地,以學生作為崗位技能人員,形成校辦企業(應有獨立的法人以及運營管理權)形式的產教融合。(3)以企業投資為主,職業院校為企業提供技術及勞動技能人才,以廠中校形成產教融合的模式。但無論采取哪種方式,都必須保證產教深度融合的效率與效果。另一方面,為了保證產教深度融合的效率與效果,校企雙方必須通過有效契約形成穩固的戰略合作關系。職業教育是人力資源的供應者,相關產業則是人力資源的需求者[4],這種供需關系恰是產教雙方能夠實現雙贏的利益契合點,也是進行產教深度融合的基礎,有效的契約能夠大大促進雙方合作的廣度與深度,使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更具優勢和前景。
(二)產教深度融合的運行機制
職業院校與產業部門之間的合作契約只是彼此合作的基本制度約束,但在具體運作過程之中還需建立更為細化的機制與規程,以便于產教雙方在產教融合的日常工作中有所依據。(1)集團化辦學。要把職業院校和產業企業集團化,通過研究制定職教集團化的支持政策,組建多元主體化職教集團,以便于發揮職教集團在促進教育和產業深度融合中的重要作用。(2)建立溝通機制。產教雙方應建立穩定的溝通協調機制,以便于對產教融合過程中所存在的重大問題進行宏觀決策或通盤規劃;便于協調各成員之間的分工合作、專業建設、招生就業、監督評估等;便于解決產教日常工作中所出現的具體問題等。(3)建立工作機制。產教深度融合最終還必須落實在具體的實施過程及各種細節當中,還需制訂更為細化的工作制度作為產教活動的依據。如階段工作計劃、課程內容設置、產教人員師資配備、產教課時方案、學生學習管理、產教考核制度等,應是運行機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4)質量評價機制。針對產教深度融合的質量應建立評價考查機制,以對產教深度融合中的組織、領導、職責履行、人才培養方案、基地建設、畢業生社會聲譽、教師成果轉化等作出客觀評估,并通過各種獎懲措施,以調動產教融合各方的積極性。
四、產教深度融合的職教模式現實價值
堅持產教深度融合,是教育學生知行合一、培養高技能勞動人才、建設有中國特色職業教育體系的有效模式,必將在產業轉型升級及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一)對職業教育綜合發展的推動作用
職業教育的功能在于高技能人才的培養,推動企業的技術進步和產業轉型升級,更好地服務產業發展。職業院校通過自己的教育過程所能貢獻給社會的,一是技能人才,二是創新技術。但技能人才的技能水平形成與職業崗位選擇都離不開產業的發展;同時,職業院校的創新技術要想轉化為生產力,變為具體的成果價值,同樣離不開產業的發展。
(二)對產業發展和區域經濟的推動作用
產教融合是推動產業優化和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通過對人才與技術的輸出與運用來服務產業的轉型升級、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地域經濟發展,是職業教育的重要職責和最終目標,也是職業院校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面前,產業處在不斷轉型升級之中,職業教育必須更加主動、切實地融入并服務于區域經濟和產業的發展,為產業需求提供更多的高技能人才與創新性技術。
(三)對大學生創業就業的促進作用
大學生創業就業一直是高校教育所面臨的現實問題,事關高校的辦學成績及整體發展。但大學生創業就業也是為政府所關心、被社會所關注的一個民生問題,產教深度融合對促進就業、服務民生同樣非常重要。產教融合一方面可以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來滿足產業轉型升級所造成的崗位空缺,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對市場淘汰勞動力的技能培訓來提升他們的就業能力,這對促進社會公平與和諧發展同樣意義重大。
技術技能人才是一個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關鍵部分,隨著技術創新和產業的升級發展,技術技能型人才將在經濟及社會發展中有著更多的機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職業教育應在產教深度融合的教育發展模式下,積極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一線需要,培養更多高質量、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為區域經濟及產業發展作出應有貢獻。
參考文獻:
[1]馬云澤,崔麗麗.后危機時期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現狀、問題及對策[J].環渤海經濟瞭望,2012(7):29-31.
[2]李曉峰,李祥英.產業轉型升級時期廣東高職教育的發展現狀及對策[J].職教論壇,2012(37):25-28.
[3]張濤.高職人才的職業核心能力構建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5):82-84.
[4]陳年友,周長青,吳祝平.高職院校產教融合的內涵與實現途徑[J].中國高校科技,2014(8):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