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瀚
[摘 要] 建筑力學學科是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為后面專業課的學習構建了堅實的基礎,但是高職學生的數學基礎讓學生在學習建筑力學這門課時感覺無從下手。作為高職數學教師,就如何解決高職學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做了研究,針對學生數據運算能力缺失、微積分難以理解兩個普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法,并對學生的學習成果作了跟蹤研究。
[關 鍵 詞] 高職數學;建筑力學;數據計算;微積分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05-0022-01
一、高職數學和建筑力學教育現狀
(一)高職數學教學現狀
高職數學作為高職教學中一門重要的公共基礎課,特別是對工科學生來說,學好高職數學,為后續的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學習奠定了重要的運算基礎。目前高職數學教學存在的問題集中在學生的數學基礎、教師的教學思維固定化以及現代化的企業對學生的應用能力要求越來越高這三個方面。而教師教學模式的固定與學生的后續學習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高職數學教學的重點應以學生的總體發展為本,要對高職數學教學的理念和觀念不斷進行改革和創新,要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而不是數學成績[1]。
(二)建筑力學教學現狀
建筑力學是建筑學專業學生最早接觸工程知識和工程結構概念的一門課程,學生通過力學課程的學習后,才可能往工程方向發展[2]。建筑力學學科是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為后面的專業課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目前建筑力學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過于注重理論,難以聯系實際,而學生的數學基礎難以去解決這些問題,從而導致學生學習該門課的興趣下降。而專業課老師講解過程注重力學理論,一般只負責解決本門課中的力學問題,對學生的數學基礎問題缺乏足夠的了解和重視,從而導致教師和學生缺乏一座橋梁去聯系。
因此,高職數學教學過程應該以服務本專業的學生實際情況為核心,充分了解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困難,本文就高職數學教學中如何去解決建筑力學學習中學生普遍存在的數據計算和微積分難以理解兩個問題提出如下解決方法。
二、高職數學與建筑力學結合的新型教育模式
(一)注重學生計算準確性的提高
高職學生普遍基礎較差、有不良運算習慣和欠缺運算能力。針對這種情況,在高職數學教學中應特別注重學生數據計算能力的提高。在課堂教學中采用的做法有:(1)重視學生計算思維的培養,數學計算思維教學要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面對學生出現的問題一定要耐心講解。(2)同時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每節課都必須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時間去做一些具體的運算,讓他們通過計算、討論,最后教師總結出一些計算中需要的技巧、方法,逐漸培養學生的計算思維。(3)注重學生計算興趣的培養,計算問題可以通過學生感興趣的例子來講解,讓學生在愉快的學習中完成能力和情感目標的培養。(4)注重參與式教學,參與式教學方法能夠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其創造力,與傳統的“教師講授為主,注重知識灌輸”的教學方法相比,優勢突出[3]。
(二)教學中重視對微積分的理解和計算
鑒于力學教學的需要,因此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對高職數學教學內容進行改進與調整。(1)微分概念的提出以及在實際圖形中的幾何意義是學生學習中難以理解的,大部分數學老師不講或是略講這部分內容,把問題留給了力學老師,從而導致學生在學習力學課程時易產生畏懼心理。因此,需要教師重視這個內容,通過信息化、多媒體等手段讓學生解決問題,為后面專業課學習掃清障礙。(2)微積分的許多理論及問題中涉及大量存在性命題(包括尋找反例),計算機可以對它們進行特殊化處理,讓學生實實在在地理解“存在”[4]。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難以理解的微積分的基本概念可以利用教學軟件進行動態圖處理,使學生對積分在面積、坐標運算上都有深刻的理解,提高了教學效率,對后面力學組合截面的靜矩等內容有個初步的圖形認識。(3)構件的剛度的計算需要微分方程的相關知識,特別是一階線性微分方程的計算,而高職數學教學中淡化了微分方程的教學,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重新更改教學計劃,重點講解一階微分方程的解法,淡化二階方程的計算。(4)定積分的計算是高職數學教學大綱中明確要求的重點內容,大部分學生在學習后能初步掌握定積分的計算,但是定積分在幾何學中的應用才是力學學習中學生的困難,對于這個問題,解決的思路需要我們了解力學和積分計算的相關聯系,加入一些和力學相關的例題講解。
三、結束語
傳統的高職數學教學模式中教材理論性過強,各個專業用的基本也是一樣的教材,這對數學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對不同專業的學生進行教學的改變,突出聯系專業課,為后續專業基礎的學習服務。另外還需多和專業老師溝通,了解專業教學中對數學的需求,突出學生計算能力的提高和專業例題的講解。
參考文獻:
[1]王宏平.高職數學教學目標的確定[J].高等教育研究,2012(9):79-80.
[2]韓風霞.建筑學專業建筑力學課程教學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4):48-50.
[3]楊婷.高校參與式教學方法探索與實踐[J].濰坊學院學報,2017,17(4):85-86.
[4]袁立新.關于高職院校微積分教學軟件的若干思考[J].數學教育學報,2011,20(2):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