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摘 要] 面對中國郵輪旅游市場異常火爆與郵輪乘務人才短缺的現狀,基于《高職郵乘專業學生英語聽說學習情況的問卷調查》調研結果,分析目前高職院校在郵輪乘務專業英語聽說教學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從教學模式、教學內容與方式等方面提出教學改革的思路與方向。
[關 鍵 詞] 英語聽說;課程改革;郵輪乘務專業;高職院校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05-0025-01
近年來,中國郵輪旅游市場異常火爆,在帶動郵輪產業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郵輪乘務人才短缺的問題也日益凸顯。作為國際化的旅游服務行業,郵輪乘務人員需要具備良好的外語交流能力,而據了解,各大郵輪公司在招聘過程中,多數應聘人員的短板就是英語聽說能力。因此,郵輪乘務專業英語聽說課程的教學改革是各大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方面最應重視的內容。
一、高職郵輪乘務專業英語聽說教學存在的問題
為進一步了解學生的學習及反饋情況,以騰訊問卷網絡平臺為基礎,自行設計《高職郵乘專業學生英語聽說學習情況的問卷調查》,收集有效問卷140份,調查結果分析如下:
(一)英語基礎參差不齊,教學設計無法兼顧所有學生
通過上課及問卷反饋,發現每個班學生英語基礎水平相差很大,在“你能聽懂老師以英語為主組織的課堂教學嗎?”一題中,近49%的學生能夠完全聽懂或聽懂大部分,38.2%的學生聽懂一部分,12.7%的學生幾乎聽不懂。在課下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發現確實部分學生基礎很差,只會26個英文字母,5個字母以上的單詞就不會了,學習很吃力,自己也不感興趣,已經放棄了學習。目前教授內容,一部分學生比較吃力,勉強能跟上,還有部分學生幾乎聽不懂,但課堂內容設計如果過于基礎,有多半學生覺得太簡單,也不愿聽了。
(二)教學缺乏系統性,教學效果無法滿足企業需求
英語聽說課程內容不能突出專業特色,往往與企業需求脫節。雖然有些高職院校與郵輪公司有相關合作,但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課程設定、教學工作展開等方面基本沒有交集,有些課程內容與公司培訓內容有重復重疊的情況,教學缺乏針對性和專業性,無法滿足實際工作要求。
(三)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較差
通過問卷調查數據統計分析,發現部分學生選擇專業是很盲目的,今后也不想從事此專業,不感興趣,對未來職業發展方向很迷茫,所以自暴自棄,學習積極性很差。此外,受傳統英語教育的影響,學生在課堂的主動性較差,缺乏自信、單詞量少,除非老師指定練習,導致學生不喜歡開口說英語,有一半的學生不愿參與討論。
(四)教師專業性不強,與郵輪公司合作不緊密
國際郵輪乘務管理專業是新設專業,教師全部來自旅游酒店管理專業、英語專業,沒有郵輪從業經歷,無法滿足“雙師型”教師教授的要求,導致課程內容無法突出專業特色,教學效果不佳,與企業需求脫節。
二、高職郵輪乘務專業英語聽說課程教學改革的模式與路徑分析
(一)差異化的教學模式
在招生期間,明確就業崗位要求,對考生的英語水平要有一定的要求,并通過英語口語面試的形式甄選,避免學生盲目報考。在授課初期,應與郵輪公司合作,依照企業標準,對學生英語水平進行有效客觀的測試,劃分為若干等級,分班授課或設立階段性授課內容,實行差異化教學。依據因人施教與因材施教的原則,不同等級的班級設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內容、評價標準等,讓每個階段(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實現職業發展目標。
(二)教學內容實用,教學方式多樣且有趣味
除了差異化分班教學模式,每個班的教學內容與方式也要改革。首先對學生進行自信心教育,盡可能創造英語語言環境,豐富課堂活動,提高學生“說”的積極性。學校可依據公司對員工英語語言、工作能力的要求作為人才培養目標,以培訓項目的內容為指導,自編教材并設計郵輪乘務專業課程內容。本著“貼近生活,注重實用性、專業需求”的原則,主要圍繞郵輪公司面試、點(西)餐、傳統文化、旅行、娛樂、購物、問路、打車等話題展開英語口語教學。在課堂中多組織游戲、辯論、角色扮演、小組討論、PPT講解、看電影、聽歌曲等課堂活動,創造更多的語言輸出機會,組織調動學生多說多用,有效提高學生的日常英語口語表達和交際能力。
(三)專業教師的研修與培訓
郵輪專業英語教師師資的選取,既要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功底,還應具備郵輪專業的相關知識及一定的授課能力。因此,無論是普通英語教師還是專業教師需定期到行業中去,參加公司員工培訓項目及社會實踐,以保證教師時刻了解行業動態、企業文化等,如此才能“因需施教”,實現教授內容與行業需求的一致性。建議選派專業教師深入郵輪公司學習,與公司開展合作并參與制定郵輪乘務人員培訓項目。
參考文獻:
[1]胡順利,張穎衍,張紅升.國際郵輪乘務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可行性研究[J].天津經濟,2014(7):31-33.
[2]劉利平,劉紅達,廖華.高職英語分級教學模式改革探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3(7):33-36.
[3]段學成.產業化背景下浙江郵輪旅游人才培養研究[J].商業經濟,2014(8):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