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職院校課程實踐教學研究是職業能力培養的重中之重。從《小流域綜合治理技術》教學內容設計、實踐教學內容設計、實踐教學內容選取等方面進行了論述。對高職水土保持課程的實踐教學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 鍵 詞] 高職院校;實踐教學;課程設計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05-0039-01
高職《小流域綜合治理技術》課程實踐教學內容要求學生具備小流域綜合治理的調查、規劃、設計、實施的工作能力,掌握從事水土保持專業實際崗位的基本能力、現場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教學內容設計
加強對學生實際職業能力的培養,強化案例教學,強調學生實踐操作技能的培養,把教師主講、課堂討論、課外搜集、實地實訓、學生實施結合起來。對《小流域綜合治理技術》課程采用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穿插進行的方式,將課內教學和課外相結合,計算機應用和外業調查、內業處理相結合。
二、實踐教學設計
實踐教學分實地調查、綜合實習、生產試驗,其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實地調查,判斷小流域水土流失現狀及應采取的治理措施;通過綜合實習,訓練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生產項目,讓學生能夠解決實際工作中小流域綜合治理的問題。
以學生為本,注重“教”與“學”的互動。本課程屬應用性學科范疇,故應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授,布置典型、簡單和較少量的課后習題作為該課程的理論教學方法。注重職業情景的創設,以多媒體、錄像、校內實驗實訓等方法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職業能力。
教師必須重視實踐、更新觀念,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探索職業教育的新模式,為學生提供自主發展的時間和空間,積極引導學生提升職業素養,努力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實踐教學內容選取
課程以解決行業實際中的小流域治理調查、綜合分析與評價、數據處理與信息反饋等問題為導向,對水土保持專業學生在工作中所面臨的小流域綜合治理問題進行任務與職業能力分析,以崗位工作典型任務分析為依據形成該學習領域的主要教學內容,通過對在實際領域進行組織教學,引導學生在生產實習活動中學會小流域綜合治理的調查與分析、數據的處理與分析、小流域綜合治理措施的應用,達到解決實際環境中小流域綜合治理技術問題的基本技能。培養學生具備行業中需要的基本職業能力及在實際工作過程中的技能技術。實踐教學的具體內容選取如下:
(一)小流域綜合治理調查
外業調查:土壤、地貌、植被調查,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水土流失與水土保持現狀調查,農戶抽樣調查。內業處理:野外填表,繪制草圖,樣地面積統計,資料的歸納整理,數據分析處理,圖件、表格、報告的完成。
(二)小流域綜合評價
小流域水土流失評價:小流域土壤侵蝕強度的判定、小流域土壤侵蝕程度的判定、小流域土壤侵蝕潛在危險度的判定、小流域土壤流失量計算。小流域自然資源評價:確定小流域農業生產類型、評價土地適宜性、水資源利用方向和治理工程、流域生物資源利用方向和林草措施治理模式、小流域土地利用方向和確定土地利用種類。
(三)小流域規劃與設計
小流域綜合治理規劃:基本農田配置、林業用地配置、牧業用地配置、坡面綜合防治措施規劃、溝道綜合防治措施規劃、規劃方案的選擇。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設計:林糧草立體種植模式、循環利用模式、生物種群立體結構模式、坡溝塬一體化治理模式、三道防線治理模式。
(四)小流域綜合治理技術措施與實施
農業措施:等高耕作、溝壟耕作、豐產溝、水平犁溝、草田帶狀輪作、少耕覆蓋。林草措施:分水嶺防護林、護坡林造林、梯田地坎林、水源涵養林、溝道防護林、水庫防護林、護岸護灘林造林典型設計。工程措施:魚鱗坑、水平溝、水平梯田、溝頭防護、蓄水池、谷坊、淤地壩、小水庫、截潛流、治灘造田、引洪漫地。
(五)小流域效益分析和實例介紹
小流域綜合治理效益分析:小流域治理前后的效益分析對比。典型案例分析:麥積區中山小流域、呂二溝小流域的治理模式。實例介紹:成縣蘇元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魯山縣清水河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涇川縣茜家溝小流域綜合治理、秭歸縣王家橋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
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理論聯系實際,結合實踐教學,工作學習融會貫通,教學做一體化,體現了“校行合作,工學結合”,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職業素質與能力。
參考文獻:
[1]方躍春.關于高職頂崗實習與人才培養模式創新[J].職業教育研究,2010(6):125-126.
[2]溫愛存.淺談高職院校水土保持專業教學改革與實踐[J].中國水土保持,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