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帥
[摘 要]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企業對大學生的職業能力要求愈來愈高,不僅要求大學生有較強的專業技能,還要有較高的職業能力。高職院校作為培養實踐性技能人才的基地,在“中國制造2025”大背景下,培養以“工匠精神”為核心的職業能力尤為重要。
[關 鍵 詞] 工匠精神;職業能力;高職院校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05-0044-01
近年來,高等職業院校培養了一大批生產一線的高級技工和管理人員,為社會經濟的發展貢獻了大量人才,但是也存著大學生職業能力跟不上企業發展需要等問題。201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盡職業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完善激勵機制,培育眾多“中國工匠”,打造更多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進入質量時代?!肮そ尘瘛钡幕緝群ň礃I、精益、專注、創新,作為培養技能人才的高職院校在學生職業能力培養方面理應以“工匠精神”為核心,培育一批適應企業發展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高職業能力型人才,讓中國古代“工匠精神”之精髓內化于心、外化于形,為推進中國制造的“品質革命”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為此,應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一、加強課堂育人,夯實職業能力培育基石
課堂是對大學生進行教育的第一場所,通過系統化、專業化的課堂教學對職業能力的培養往往起到事半功倍之效。首先,豐富思政課堂,做到入腦入心、見行見效。通過諸如“工匠精神”的思政主題晚會、“工匠精神”課堂辯論等形式,培養學生的職業信念,讓他們真正崇尚技術、熱愛技術、敬畏技術、忠誠技術,摒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君子不器”等輕視職業技能教育理念,增強作為一名技術人員的自信心和榮譽感。其次,專業課教學中要融入職業能力教育,把技能傳授和以“工匠精神”為內涵的職業能力培育相結合,提高學生對技術學習的專注度和忠誠度,塑造德技雙馨的合格人才。最后,發揮選修課的輔助作用。開設“工匠精神”職業能力培育的選修課,使學生既拿了學分又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職業能力。
二、推進實踐育人,提高職業能力培育助力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币浴肮そ尘瘛睘楹诵牡穆殬I能力的培養不僅要在課堂上,更要在實踐中去獲取。首先,深入開展工學結合。當前很多畢業生由于缺少企業實習經驗,工作后眼高手低,靜不下來鉆研業務。通過工學結合的開展,讓學生暑假期間在企業中去檢驗自身所學,發現不足,增長自身才干,培育“工匠精神”,提高職業能力。其次,加工對實訓室建設的支持力度。實訓室是學生提高專業技能、涵養“工匠精神”的主要場所,通過建設高標準、高水平的實訓室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讓學生能真正扎根于實訓室,在實訓室中磨煉技能。最后,鼓勵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各類創新創業比賽。加大對創新創業相關立項項目的配套支持力度,將學生比賽獲獎情況、創業情況與學分相掛鉤,靈活處理學業和創業的關系.
三、強化文化育人,凈化職業能力培育環境
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工匠精神”為核心的職業能力培育中必須發揮文化育人作用。首先,組織優秀校友回校演講。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通過組織優秀校友返校演講,分享自己成功的歷程,幫助學生根據自身條件和能力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其次,優化校園文化景點建設,美化校園環境。優美的校園環境對學生的心理塑造非常重要,通過特色校園環境的整治和美化,能夠讓學生在環境中感悟人生,啟迪智慧。再次,構建文化活動體系。將開展的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品牌化、系統化,打造一批影響力大、覆蓋面廣、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項目。比如,技能節、“菜單式”社團、校園文化藝術節等。最后,深化校風、學風建設,推進學校精神塑造工程。通過手機入袋、課堂禁食早飯等措施,塑造學校精神風貌,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風氣和學習習慣。
四、推行制度育人,保障職業能力培育機制
以“工匠精神”為核心的職業能力的培養需要靠制度建設來保障。首先,探索施行班級管理導師制。高職生源相對本科來說學習習慣較差,班主任管理班級幾十個學生,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通過導師制的推行,導師可以根據每位學生的性格、學習狀況、家庭環境等各類因素對學生提高職業能力進行精確指導,增強了導師對他們教育管理的實效性。其次,專業教學小班化。通過學生自主選擇專業方向,一方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另一方面也使老師可以更有針對性地教學,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最后,深化校企合作制度建設。從頂層設計上加大對校企合作的支持力度,鼓勵各個院系根據自身特色、特長有選擇地進行校企合作,為培育“工匠精神”型人才提供實踐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