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林
[摘 要] 當前,職業技能大賽作為對職業教育中人才培養水平的檢驗途徑,對人才的職業技能和創新培養起到了非常大的提升作用。將闡述通過系統的備賽過程,以賽促教,從而實現走內涵發展的道路,提高職業教育水平,培養出更多的復合型技能人才,服務于社會。
[關 鍵 詞] 職業技能大賽;能力培養;對策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05-0080-01
一、職業技能大賽備賽的現狀分析
根據“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關于加強職業教育,培養大國工匠,成為教育強國”的指導要求,國家層面以及各省市及行業都相繼開展了各類職業技能比賽,并出臺了相應的獎勵措施。眾多職業院校也都響應國家號召,訓練選手,積極參賽。從結果上來看,不論在制度建設、教育本身層面,還是在大賽功能層面,都對職業人才培養起到了提升作用。
二、備賽中存在的問題
盡管各院校能夠積極參賽,但就比賽結果而言,并不是都能取得預期的成績。從備賽措施和賽場展示的水平來看,各院校間的差距較為明顯。由此可見,系統的備賽過程對比賽結果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備賽過程中主要存在的問題:
(一)選選手
目前,許多院校都存在選選手難的問題。既要形象好,氣質佳,又要技能過硬,還要文化知識基礎好,同時還要具有吃苦耐勞的品質。但現實情況往往是,符合上述條件的人選非常少,即使有符合條件的,往往因為長期的封閉式枯燥訓練和獎勵措施不夠大,導致參賽動力不足,而不愿參賽。
(二)選教練
選教練,通常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比選選手還要重要。一般來講,大賽的教練,往往也是選手的指導教師。選手參加過一至二次比賽后,就畢業了,而指導教師可能要在多年里一直指導選手參賽。現實情況是,有些老師認為做大賽教練心理壓力太大,而且會影響正常的教學工作,所以不愿意帶比賽。有些教練并沒有實戰經歷,自身也沒有參加過比賽,在技術和經驗均不足的情況下,指導選手非常困難。因為不能全面地解讀規則,又發現不了選手的技術問題,這就容易使選手在賽場上出現一些失誤,致使不能取得理想的成績。
(三)壓力訓練
壓力訓練是在備賽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種訓練手段。許多選手在賽場上出現失誤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沒有充分進行壓力訓練。在訓練中,教練和選手有些時候認為,只要能夠完成就可以了,但是對整體的連貫性、完成質量、適應性以及完成時間并沒有細細深究,導致選手上了賽場后,由于過度緊張,導致遺忘、超時等問題,進而影響比賽成績。
(四)時間
在備賽過程中,訓練時間是首要的保證。但許多教練并沒有針對選手自身特點,作出系統性的訓練及作息計劃。有時候經常因為各類活動暫停訓練,每天沒有固定的訓練時間,訓練的時候教練也沒有陪同。往往到了賽前的幾天,才加班加點開始突擊訓練,效果自然也就不理想。
三、有效提升備賽效果的方法及途徑
為了取得更好的成績,提升教學和訓練效果,針對上述常見問題,可以通過以下備賽方法和途徑進行有效提升。
(一)人員保證
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采用主副教練方式,一位主教練全面負責賽務,多位副教練,副教練包括技術教練、理論教練、英語教練等。最好配備心理教師,對選手進行心理疏導和減壓。
(二)系統性訓練
首先,時間保證,作息要規律,每天要有固定的訓練時間,且教練需要陪同。其次,根據訓練效果,逐漸增加訓練的強度和重復次數。一段時間后,變換到其他場地,對選手進行適應性訓練。定期組織多人作為觀眾進行觀摩,這是對選手進行壓力測試。
(三)模擬評分
組織進行模擬比賽并進行評分,使選手盡快適應賽前狀態。通過在模擬比賽中出現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強化練習。使選手提前適應比賽中可能遇到的問題,使其面對突發狀況時,不會影響心理狀態和技術水平發揮。
(四)專家指導點評
在臨近比賽的時候,可以組織專家進行指導。一些細微之處,平時不易發覺,但是在賽場上可能會出現問題,這時候專家的指導和點評就尤為重要。集體會診可以快速、有效地突破瓶頸。
(五)完善職業技能比賽的獎勵制度
加大對獲獎選手和教練的獎勵力度,同時營造氛圍,吸引更多更好的選手和教練,使他們愿意主動參與到技能比賽中。
總之,做好職業技能大賽的備賽,是一項需要許多人付出艱辛努力的工作,也是對個別選手的培養,大賽成績的取得是為了通過創新的技術和方法完善職業教育功能,以賽促學,更好地服務于教育教學。同時,也為了能夠通過職業技能比賽,走內涵發展的道路,以賽促教,提高職業教育水平,從而培養出更多的復合型技能人才,服務于社會。
參考文獻:
[1]楊廣俊.大賽五年發展輝煌陸: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成果展巡禮[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30):26-33.
[2]席東梅.技能大賽風生水起 分賽制度日期完善[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3(22):25-39.
[3]楊金栓.影響職業教育技能大賽的因素分析及對策[J].職教論壇,2011(34):66-69.
[4]鞠錫田,張翠香.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研究綜述[J].職教論壇,20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