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海
[摘 要] 隨著國家“全面二孩”政策的實施,兒科醫生尤其是基層兒科醫生嚴重缺乏。高職兒科學是臨床醫學專業的核心課程,也是培養基層兒科醫生最重要的一門課程,兒科學任務艱巨,以黃岡職業技術學院為例,闡述如何深化兒科學教學改革,提高兒科學人才培養質量。
[關 鍵 詞] 高職;兒科學;教學改革;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05-0087-01
兒科學是高職臨床醫學專業的核心課程,也是培養兒科醫生最重要的一門課程。本文以黃岡職業技術學院為例,詳細闡述如何深化兒科學教學改革,提高兒科學人才培養質量。
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在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擁有一支高素質的兒科學教學隊伍是提高兒科學人才培養質量的首要條件。
1.加大人才引進制度。研究生學歷、具備臨床工作經驗者優先。
2.加大教師培養力度。安排教師參加學術活動及各類培訓,加強專業教師社會實踐考核。
3.嚴格執行集體備課制度。教師教學技能逐步提高。
4.激勵教師參與教科研工作。實施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制定的科研績效管理辦法,鼓勵教師參與科研工作。
二、推進校內實訓基地建設
1.布局合理。改建兒科學實訓室,使之適應實訓教學、案例教學、信息化教學、小組討論教學、一體化教學等多種教學環境。
2.設備完善。根據教學需要,在現有條件基礎上可增加臥式身長測量床、藍光光療箱、溫箱、新生兒窒息復蘇模型人等實訓設備。
3.功能齊全。建成的兒科學實訓室既能用于實訓教學,又能開展技能考核、社會培訓。
4.充分利用。課外或周末實訓室向學生開放,安排有經驗的教師課外輔導,提高學生的臨床操作技能。
三、加強臨床見習與實習管理
1.鼓勵早期接觸病人。引導學生寒暑假臨床見習,見習中聽取上級醫生查房、采集病史、體格檢查、了解化驗結果等,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2.加強實習基地管理。完善“四師指導”模式(四師即輔導員、實習基地帶教老師、學業作品指導老師和醫院科室帶教老師)。
3.派遣專任老師駐扎實習基地帶教。
4.加強臨床實習考核。制訂規范的《兒科學實習管理規定》,規定中詳細要求實習生在病案書寫、技能操作等方面應遵守的細則,實行寬進嚴出,實習結束進行“一對一出科考試”,提高醫學生的綜合能力。
四、實施分類培養、分層教學
我校學生規模龐大、層次多樣、結構復雜,針對理科生、文科生、中升高等不同類型的學生單獨編班,并制訂不同的人才培養方案,實施針對性的教學。
五、推進教學模式改革
1.推進教學資源庫建設。爭取兩年內完成資源庫建設,包括兒科學病例庫建設、兒科學網絡課程建設、兒科學信息化資源庫建設。通過各種資源庫的建設,減輕教師負擔,促進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的提高。
2.改革理論教學模式。(1)實施案例教學、PBL、情景教學等多種現代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臨床思維能力。(2)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以學生為中心,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努力打造有效課堂。(3)以培養和增強終身學習能力為目標,鼓勵主動學習,加強網絡環境下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4)教學中滲透醫德醫風、職業價值、溝通技能,將人文素質培養滲透在教學全過程。
3.改革實訓教學模式。(1)補充創新兒科臨床技能實訓項目,在常規實訓項目上新增嬰兒撫觸、幼兒食譜制定、新生兒窒息復蘇等實訓項目。(2)逐步將實訓項目制作成配套操作視頻或微課,滿足學生的各種學習需求。(3)將課堂設到課外,如可以利用周末到社區或者幼兒園為小朋友免費體檢,鞏固基本技能,培養對兒童的愛心、耐心、責任心等。
4.優化課程結構。(1)兒科常見病、多發病詳細講授,如“小兒四病”重點講授。(2)將發病率有所上升的兒童出生缺陷、遺傳代謝性疾病、小兒肥胖癥納入教學計劃。(3)將學生不易理解、掌握的內容,如小兒液體療法、先天性心臟病的血液動力學改變作為教學難點,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予以突破。(4)少見疾病,或一些常見但與其他課程如《內科學》重復的疾病,安排學生自主學習。(5)兒科學的任務不應局限在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上,更應著眼于保障兒童健康。故應加強生長發育與兒童保健等章節的學習。
5.改革考核模式。(1)改革理論考核模式。制訂詳細的多節點、多層次的考核計劃。每次考核有分析,每次分析都涉及具體學生。(2)加強實踐技能考核。制訂詳細的考核標準和考核計劃,實行技能考核過關制度。(3)將學生過程化考核與結果考核相結合,使考核結果更準確。
六、強化校院合作、醫教協同
探索教學進醫院的培養模式。安排試點班級進入教學醫院,由醫院兒科組織教師床旁教學,真正實現醫教“無縫”對接。將課堂延伸到醫院,彌補了專業教學中書本知識相對滯后,實訓設備相對不足的缺陷,有助于學生向兒科醫生的角色快速轉化,基礎知識得以鞏固、專業技能得以訓練。
參考文獻:
李湘君,閻青.醫學類高職高專校院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J].中外婦兒健康,2011,19(6):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