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婷
[摘 要] 目前,我國的高校教育特別重視專業知識的教學,不重視學生人文素養的教育,使人才的知識結構失衡。所以,把人文素質教育滲透到各專業教育中已經是現代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只有強化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才可以培育出復合型的人才,才可以很好地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分析了高校物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物理教學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的方法。
[關 鍵 詞] 高校物理教學;人文素質教育;教育實踐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05-0130-01
把人文素質教育和科技教育結合起來是時代進步的需要。只有把人文素質教育融入理工教育中,才可以使學生將人文知識與專業知識結合起來,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
一、高校物理學科人文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
長期以來,我國沒有重視對理工科學生進行人文素質的培養,很多高校物理教師僅僅重視理論知識的講解,不重視對學生學習態度和學習興趣的培養,使教育出現了偏差。在教學方式上,有的老師過于追求標準化、統一化,沒有重視學生追求個性發展的需要。大學生每天運用工具理性思考問題,很少用價值理性思考問題,對社會知識知道得很少,也不會運用學到的知識處理實際問題。
二、大學物理的特點及滲透人文素質教育的意義
(一)大學物理的特點
(1)實踐性。物理是一門通過實驗探究自然規律的學科,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會做很多的實驗演示,向學生展示實驗現象和實驗過程。(2)交流性。在對實驗規律進行研究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一起探討、一起研究,每個學生都有權表達自己的觀點,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能夠提高學生的交流能力。(3)綜合性。在學習以及探究物理規律的過程中,會用到非常多的其他學科的知識,每個規律的探索都是對學生全面素質的考查。
(二)大學物理滲透人文素質教育的意義
把人文素質教育滲透在學校物理教學中,有利于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能夠很好地糾正物理教學中的工具化傾向,使學生樹立起道德意識,對社會的穩定有著良好的作用。此外,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能夠使學生的知識結構得到平衡,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自然科學僅僅是人類思想文化的一部分,社會科學對每個人來說同樣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是不可或缺的。
三、高校物理教學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的措施
高校物理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的結合是教育發展的重要方向,把科技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割裂開來,是不符合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的。把高校物理教學和人文素質教育很好地結合起來,才可以使學生的素質獲得全面提高,可以通過下面的方法把高校物理教學與人文素質教育良好地結合起來。
(一)提高高校物理教師的人文素質
高校物理教育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的重點是提高高校物理教師的人文素質。高校物理教師不僅需要掌握充足的物理知識,還需要具有一定的社會科學知識,提高自己的全面素質。高校物理教師在日常生活以及教學過程中,都要規范自己的言行,以身示范,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
(二)克服應試教育的弊端
高校物理教學中,要實施人文素質教育,應該克服應試教育的各種問題。高校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應該改革教育觀念,轉變應試教育的觀念,融入人文素質教育。
(三)把物理規律與人文思想結合起來
物理規律與哲學思想是有著密切聯系的。物理科學作為具體的科學,是哲學的來源之一,哲學之所以可以存在以及發展,就在于它以具體科學為基礎。物理科學的發展越來越顯示出客觀唯心主義的荒謬,促進了哲學的發展。馬克思認為,自然科學以后會包括社會科學,正像社會科學包括自然科學一樣,兩者是不可分割的。所以,應該把物理規律與人文思想結合起來,這樣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
(四)通過高校物理學史,滲透人文素質教育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往往對人的行為具有引導作用。所以教材中物理學家的故事就可以作為非常好的人文素質教育案例,有非常強的說服力,可以讓學生學習他們的事跡,學習做人做事的道理,培養學生的民族感情,提高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操。
(五)進行課程改革,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非常好的學習氛圍,一個良好的外部條件。在舊式的大學物理教學中,教師通常先講述物理現象,然后進行理論教學,教師先講解物理規律,然后讓學生做練習題,這種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因此,應該對這種教學模式加以改革。教師可以把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讓各個小組自己查資料、進行討論,制定學習報告,說明學習思路,最后讓學生上臺演講。
總之,人文素質教育和物理教學是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把兩者結合起來,是符合教育發展規律的。強化學校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所以,廣大高校物理教師需要在物理教學中,充分利用人文資源,把人文素質教育融合到專業教育中。
參考文獻:
[1]姚允賀,史國良.高校物理教學中滲透非線性物理知識的探討[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4(24):59.
[2]胡曉穎.高校物理教學中的困擾及解決措施探討[J].電子制作,2014(13):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