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英
[摘 要] 機械加工課程在職業技術學校開設的科目中是最基礎的,這也就意味著學好機械加工這門課程意義重大。但在目前的職業教育環境下,機加實訓課堂的教學還存在許多問題,因此從當前機加實訓課堂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對機加實訓教學進行進一步的完善提出了自己的幾點思考,以期對機加實訓課堂的教學改革有所幫助。
[關 鍵 詞] 機械加工;實訓課堂;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05-0161-01
一、機加實訓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機加實訓課堂上學生的學習處于被動地位
機加實訓課堂的主要目標就是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潛力,更好地適應社會對機械加工人才的要求。但在實際的實訓課堂上以老師的講解與演示為主,而忽略了機加實訓課堂真正的教學目標。
一方面,在機加實訓課堂上,每個學生的學習水平不一樣,使一部分學生無法緊跟老師的教學節奏,從而陷入被動的學習地位;另一方面,學生的被動地位還來自學校的機件設備數量有限。由于目前職業技術的生源在不斷增加,但學校在基礎設備的投入上與生源不成正比,因此使每個學生在實訓課堂上能夠親自動手操作的時間非常有限,因此會陷入厭學的狀態。
(二)機加實訓存在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脫節的問題
理論與實踐本來就是一體的,脫離理論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脫離實踐的理論是空洞的理論。對機械加工專業的學生,要求具備很強的實踐能力。而目前的實訓課堂中存在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現象。
這一問題的出現與學校的制度安排有很大的關系。學校每學期都會對每門課程規定一定的課時,但這種規定有時是極不合理的。就拿機械加工專業來說,前期是理論知識的學習,課時安排得較長而對實踐課安排的課時遠遠不能滿足實際需要。在這種情況下,實際教學的老師為了趕課時不得不將許多內容一帶而過,這就使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不強,無法滿足未來職業的需求。
(三)一部分老師不能夠滿足機加實訓課程的要求
1.一部分老師本身缺乏實踐能力
一部分職業技術學校的老師是大學剛畢業就進入高職院校教學的,本身缺乏親身的時間閱歷,而機械加工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比如機械加工領域新出現的一款產品,老師必須能夠熟知產品的性能、操作原理并能夠熟練掌握,因此這就使一部分老師缺乏教學的實踐經驗,缺乏緊跟機械加工領域的實戰能力。
2.一部分老師的授課模式古板
作為一名高職院校的老師應該深知,“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道理。采取傳統的講解基本理論、課堂演示、課堂總結、布置作業的模式已經遠遠跟不上時代的步伐,這就像死板的公式一樣,枯燥乏味,進而提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完善機加實訓課堂教學改革的幾點建議
(一)轉換師生角色,化被動為主動
在機加實訓課堂上,改變老師“一言堂”的角色,充分發揮學生的思考學習能力。老師可以通過現場實訓的方法來實現與學生角色的互換,也就是在老師演示后,留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親自操作,老師要做的是在實訓車間積極監督指導,發現問題及時記錄下來,等學生操作完畢后,讓學生能夠講述自己操作時遇到的問題與感受,進而進一步激發學生積極學習的興趣。
此外,學校對機件設備資金的投入也是至關重要的。學生之所以能夠安心、順利地在實訓場地進行操作源于學校資金的投入。通過學校引進的先進設備,學生就能夠有更多的時間進行操作練習,進而熟練掌握技能。
(二)進行針對性的實踐練習
機加工專業是應用型專業,突出強調學生的實踐能力。因此,進行針對性實踐練習很有必要。所謂針對性實踐練習主要強調的是學校對學生的訓練安排有針對性,同時又加大了學生的實踐強度。
在進行實訓前,老師應該安排基本的實踐操作項目,等學生熟練掌握后在實踐項目上進一步加大難度,最后在將基礎操作項目與有難度的項目結合起來綜合進行訓練,這樣大大增加了學生實踐練習的時間,從而使學生熟練掌握、運用技術。
(三)老師應提升自身專業素養
1.通過掛職鍛煉提升實踐能力
對實踐經驗不足的老師來說,到技術先進的企業中進行掛職鍛煉不失為一項好的策略,既提升了自身實踐能力又豐富了實踐教學的經驗,同時又是積極響應國家校企對接策略的表現。
2.創新教學模式
墨守成規、故步自封的教學模式終將會被淘汰,因此作為職業技術學校的老師,必須創新教學模式。通過考核方式的改革創新教學模式。以前大部分老師僅僅依靠學生實訓的考核報告來評判一個學生的成績,這本身就存在問題。因此,應豐富考核的內容,從學生在實訓課堂中的表現、紀律、學習態度、實訓報告、理論知識、實踐能力等多方面來評判學生,這樣的標準更科學、更合理。
總之,機加實訓確實使學生的實踐能力有了明顯的提升,但是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無缺的,對實訓中存在的問題及時改正,就能為國家、企業提供更加優質的人員。
參考文獻:
[1]朱正欣.機械制造技術[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99.
[2]徐金壽.“全程式”實踐模式下開放式實訓體系的構建[J].職業技術教育,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