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凱
摘 要:“一帶一路”國際合作背景下國際協同審計及審計準則逐步趨同,客觀上也對現代中小型企業內部審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過分析中小型企業財務管理風險與內部審計之間的聯系,研究內部審計體系存在的弊端,提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背景下完善企業內部審計機制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一帶一路”;內部審計;財務管理
一、內部審計在現代企業治理中的重要性
內部審計在現代企業治理中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它已成為:①法律法規的監督者,及時披露組織及其管理者存在的違法行為,推動組織依法治理;②健全完善內部控制的推動者。對企業內部管理中存在的薄弱之處和缺陷進行及時揭露,幫助健全、完善企業的內控體系;③績效提升的促進者。確保價值增值的真實有效并反映出阻礙價值增值的因素以提出有利于價值增值的建議。將企業戰略發展的提升作為核心,積極探求增強組織活力的發展途徑,以助于企業實現戰略目標。
企業最終的運營目的都是盈利,從財務管理的目標來看,盈利可分為企業價值最大化和股東財富最大化兩種。但如果管理層過分強調企業的利潤最大化,就容易產生一些不利于企業良性發展的決策或者判斷,使企業面臨財務風險或者經營風險。這些風險的產生,歸根結底是源自企業內部審計的監管體系缺失。
通過對企業的經營活動進行有效監督,內部審計能夠幫助企業預防風險,降低損失。從企業的價值方面來看,如果企業使用內部審計花費的成本小于能夠預防或減少的損失的價值時,企業的價值就能增加,即內部審計帶來的直接價值。同時,內部審計的存在對其他部門和企業的經營管理人員都會起到一定的震懾作用,無論內部審計是否發生問題,企業內部都不得不努力地改善工作的秩序和效率,提升績效,也能夠帶動企業價值的增加,成為一種內部審計帶來的間接價值。由此可見,內部審計既是企業改善治理效果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是增加企業價值的有效方法。
二、企業財務管理與內部審計之間的關系
1.財務管理與內部審計之間相輔相成、共同協作的關系
一個完善、運行良好的財務管理系統不僅能夠幫助企業規避相關的財務風險,提高投資、籌資的效率,更是企業內部審計體系中重要的一個環節。企業財務管理系統和內部審計系統兩者相輔相成,具有緊密的協同效應。
對于中小型企業來說,內部審計的各種手段都是為了企業能夠擁有一個更加完善、細分的財務系統,并且能夠強化企業的監督管理。在財務管理系統中,一般規避的財務風險屬于企業外部風險,但內部審計負責幫助企業去規避企業內部管理等方面的風險,雖然兩者的側重點各有不同,但兩者的目的都是幫助企業有效規避風險。
2.財務管理風險是企業進行內部審計的基礎與前提
判斷一個企業內部審計的有效程度,最好的標準就是企業的財務管理系統是否能夠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例如,當企業的資金鏈出現問題,導致企業資金流動性大大降低,可能有破產的風險,這就表示企業內部審計沒有發揮好它對財務管理系統的監督作用,導致資金危機的出現。當上述關于資金鏈問題出現的時候,企業應該采取措施盡量降低相關的財務融資風險,其中尤為重要的措施是完善內部審計,讓內審發揮其對財務投融資部門的監督作用,保證企業能夠重回正軌。由上述的例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企業的內部審計系統采取的各種監督、管控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企業是否能夠規避相關的財務風險。
三、企業內部審計體系中存在的弊端
1.內部審計的獨立性不強
獨立性是內部審計的基本前提。但是,由于內部審計部門是公司內部設置的機構,既是經濟活動的監督者,又是管理工作的服務者,與企業的經濟效益存在密切聯系,其獨立性是相對的。內部審計存在著只重視行使監督職能而沒有行使服務職能的問題。另外,很多上市公司是在國有企業股份改制的方式上建立起來的,內部審計條件相對來說也并不成熟,內部控制機構并沒有隨著經營管理要求的提高而做出應有的轉變,公司的領導對內部審計沒有充分的認識,使得內審部門形同虛設,失去它存在的價值。
2.內部審計的技術、理念落后
目前,我國中小型企業的內部審計基本上是賬目基礎上的手工測試,主要采用詳細審計或依賴于審計人員個人經驗判斷的抽樣審計,審計內容較少運用統計抽樣和計算機輔助審計軟件,使得審計工作的風險無法量化。
在我國市場經濟變化之快,需要企業及時應對大環境做出正確的決策,但是部分企業并不能看到遠期的發展情況,目光僅僅局限于短期內企業的經營情況、財務效率等,導致企業中的內審環節遭到忽視。例如:某些上市公司由于企業發展規模有限,導致其防范財務風險的機制沒有完善,并沒有一個健全的防范投資、籌資風險的能力,高層管理人員會認為內審工作對企業經濟效益的提升可能不會超過內審帶來的成本,并不是一個好的監督措施,這時企業就會過于注重眼前的利益,并沒有考慮相應的財務風險,沒有朝著企業價值最大化的方向發展,
3.內部審計人員專業能力有限
內部審計的重擔要求內部審計人員不僅需要通曉財務知識,還應當掌握經濟、法律、金融、稅收、計算機、企業管理等知識。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由于有些中小型企業對內部審計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加之內部審計人員普遍存在著學歷偏低、專業結構較為單一等問題,影響了內部審計作用的發揮和組織目標的實現。
4.構建風險評估體系不到位
要做到內審工作和財務管理風險工作的有效結合,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風險評估體系。在我國中小型企業的實際情況中,這個風險評估體系存在著很多弊端,導致財務信息失去了準確性,為企業財務安全埋下隱患。除此之外,企業在構建風險評估體系時,只是根據自身對企業的了解進行構建,這樣過于籠統,并不能客觀地將公司的實際情況和戰略目標預期結合,導致企業在遇到風險之后不能第一時間找出問題所在,不能及時制定解決方案而蒙受損失。
四、“一帶一路”國際合作背景下完善企業內部審計的建議
1.完善內部審計與管理控制機制
完善企業內部審計與管理控制機制是降低財務管理風險的重要手段。構建管理控制機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風險或者規避風險是企業今后工作的核心。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一帶一路”合作穩步推進,企業應該適應新形勢,積極建立與經濟全球化和多元文化模式相適應的集團管控系統。例如:華潤的“6S+2+BSC”管控模式,充分應用了診斷控制、交互控制、層級控制、整體控制觀理論和領航儀表板式的管理控制系統(BSC應用)。其中,集團通過建立內部審計的系統模塊,使用內部審計來幫助集團戰略更有效地執行,對戰略管理決策起到支撐推進作用。
2.完善內部審計與績效評價模式
完善內部審計與改進績效評價模式無疑是企業應對風險最好的管理辦法之一。盡管杜邦財務評價體系曾經得到廣泛應用。但是,由于企業經營環境變化的影響,使用以財務報表中財務指標為計算基礎的杜邦分析財務評價體系也受到了局限:①由于信息的不對稱性,財務報表不能完全如實反映出企業的經營活動情況;②財務報表的結果導向可能導致基于財務基礎的績效評價的短期行為;③基于金融社會,權益報酬率具有較強的可操縱性。因此,借助經濟附加值觀念的基于價值基礎的績效評價應運而生。
經濟附加值觀念考慮了所有市場因素,整合生產經營與資本經營,將實際成本與機會成本和諧地統一起來,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相融合,資產管理與資本管理連為一體,體現了利潤表觀念向資產負債表觀念轉變,也體現了“股東至上”的邏輯向“利益相關者”的邏輯過渡。基于新的經營環境,無形資產的重要性凸顯,企業創造價值的模式轉變。于是,考慮因果關系的平衡記分卡績效評價體系應運而生,這種體系將戰略作為導向,既立足于財務指標又不限于財務指標,體現出“環境――戰略――行為――過程――結果”一體化。
3.完善內部審計隸屬模式
內部審計在隸屬上應該區分“職能報告關系”和“行政報告關系”。從隸屬模式不同時的實際管理效果角度來看,內部審計無論是隸屬于董事會和審計委員會,還是隸屬于總經理,治理效果都比較明顯。但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投資者會偏向于內部審計隸屬于董事會和審計委員會這種形式,因為其具有更高的獨立性,可產生更好的治理效果。從企業的自查報告中可以發現,在實際執行情況中,內部審計隸屬的上級部門一般都是單獨一類,兩者并沒有合作情況。因此,要想充分發揮內部審計的治理效果,可以將內部審計的職能隸屬與行政隸屬分開,即職能上受董事會和審計委員會管理,行政上受總經理管理。
4.提升內部審計職能的整體水平
內部審計不僅需要行政上董事會和管理層的支持配合,更需要通過內部審計自身的職能作用來充分發揮治理作用。要提升內部審計職能的整體水平,首先要實現內部審計的職能轉變,從單一事后的審計方式轉變為在事前、事中和事后進行審計工作。同時還要對內部審計的技術和方法進行改進,提高內部審計的效率。創新內部審計技術方法,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開展實時審計和非現場審計,對財務信息系統及會計工作實時有效監控與評價,密切跟蹤企業各項經營管理活動;在審計方法上,突破傳統方式。運用風險管理技術進行審計,加強后續審計;在審計策略上,推廣參與式審計。
參考文獻
1.張軼.內審與財務管理風險的探討.管理觀察,2018(02).
2.劉萍.長標雪公司內部財務控制的優化研究.蘭州大學,2016.
3.安平.試論財務管理在企業內控建設中的作用.云南財經大學,2014.
4.張慶龍.美國政府部門內部控制建設的實踐與啟示.中國內部審計,2012(03).
5.范榮娟.基于價值持續增長的預算控制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