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淑敏
摘 要:本文分析了淄博市科技金融服務發展狀況,提出了該市科技金融體系存在的問題,并從融資結構、科技信貸、科技保險以及科技金融中介服務體系方面提出了改進建議。
關鍵詞:科技金融;科技信貸;科技保險
一、淄博市科技金融服務現狀
1.政府層面
自2016年以來,全市持續加大對高層次人才創業的金融支持力度,對高層次人才和大學生創(領)辦科技型小微企業的擔保貸款,符合條件的,由市、區縣政府所屬的政策性擔保機構分別提供擔保支持,擔保費用還可享受政府補助,同時這些企業的商業貸款利息可以按基礎利率計算利息的50%給予貼息,單戶企業貼息總額不超過200萬元。
為鼓勵企業利用資本市場,2018年4月發布的《淄博市鼓勵企業上市和并購重組助推新舊動能轉換的若干政策》中,明確規定了對在滬深交易市場上市企業的分階段補助標準和實現港交所上市企業的一次性補助標準,已上市企業再融資并將70%以上資金投自于本市的,可按到位融資金額的一定比例享受補助。
2.各類金融機構積極探索業務創新,科技金融業務規模穩定增長
商業銀行積極開拓,面向科技型企業的金融業務品種逐漸增多,業務規模持續增長。現已有銀行推出知識產權抵押貸款、政府采購合同融資業務“商票貸”等面向科技企業的貸款品種,分別以企業知識產權、政府采購合同和商業匯票為授信基礎。
直接融資方面,淄博市目前有29家上市公司,其中23家在A股上市,2017年實現了總計28.13億元的直接融資規模。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山東省內的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位于淄博的齊魯股權交易中心自成立以來,一直以為本省企業提供綜合金融服務為己任,所服務企業遍及全省所有區縣域。2016年,國內第一個省級財政直投基金將投資目標集中于齊魯股權交易市場掛牌企業,并進行了第一批股權投資,投資目標集中于創新型、科技型企業,2017年獲得直投基金投資的科技型企業達到340家。淄博市牢牢抓住自身的區位優勢積極推動企業借助齊魯股權融通資金,掛牌企業累計達到529家,名列全省榜首。2017年有104家企業掛牌齊魯股權,334家淄博企業在齊魯股權交易市場以多種方式融資61.26億元。
3.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初步形成
科技金融中介服務體系一般要涵蓋評估機構、會計師事務所、擔保機構以及專門的咨詢服務機構,例如融資登記服務中心等。淄博市的工業基礎較好,各項投融資配套設施起步較早,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為各類投融資活動創造了較為適宜的環境。截至2015年末,淄博共有擔保企業32家,民營融資服務中心2家,另外許多創業創新服務中心也提供融資信息服務。
二、淄博市科技金融體發展面臨的問題
1.融資結構不盡合理,直接融資比重過低
從全國范圍看,各類企業對銀行信貸的依賴程度過高,直接融資手段利用率偏低,淄博市也不例外。2017年淄博市直接融資增加規模占全部融資規模增量的比重僅為11.9%,比上一年度下降36.4%。
科技型企業往往有形資產較少,商業銀行按照常規信貸機制不可能向所有的科技企業提供信貸支持,特別是處于種子期和初創期的小微科技企業,對這類企業而言,首選直接融資,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是最為適合的資金來源。對于市場化運作的風投機構來說,淄博的地理區位優勢不明顯,主要依靠政府推動設立的創投基金。2016年淄博市共有創投機構7家,且分布不均勻,只在三個區設立,未能覆蓋所有區縣。
2.科技信貸創新緩慢,科技銀行仍存空白
盡管駐淄銀行乃至省內銀行已經在科技信貸產品創新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嘗試,也達到了一定效果,但總體上看創新力度不夠,步伐相對落后,對科技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亟待提高。形成這一局面的原因在于大多數商業銀行并未把科技型企業作為重點客戶,資金、技術、人力投入不夠,更談不上為科技企業提供綜合金融服務了。淄博至今沒有一家真正意義上的科技銀行,反觀國內其他地區,首批科技支行早在2009年即成立,2011年在上海誕生了第一家完全意義上的科技銀行――浦發硅谷銀行。經過將近十年的開疆拓土,科技銀行在經濟發達、科技創新活躍的地區從無到有,隊伍逐漸壯大,大幅度提升了面向科技型企業的金融服務能力,省內的威海、煙臺、青島和濟南也都實現了科技銀行零的突破,而淄博仍為空白。
3.科技保險服務水平較低,覆蓋面窄
科技企業的研發經營活動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這也使得科技金融業務中資金供應者面臨著更大的風險,因此科技保險不僅是科研投入和科技成果轉換的“穩定劑”,也是科技金融健康發展的“守護人”。淄博市政府部門重視科技保險的發展,也積極幫助企業用好上級政府對企業投保科技保險的優惠補助政策,如山東省級財政對高新技術企業在2016至2017年間投保特定的險種給予補助。但總體來看,科技保險的險種不多且較為老化,科技企業實際發生的科技保險保費很少能獲得補助,制約了科技保險業務的增長。近年來,江蘇、湖北、安徽、河北等省先后成立了科技保險專營機構,而淄博市乃至山東省目前尚無科技保險的專營機構,科技保險經營的專業化水平較低。
4.面向科技金融的中介服務體系不夠完善
在科技企業聚集處建立科技金融服務平臺,將評估機構、擔保機構以及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與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納入其中,可以大大降低信息搜尋成本和交易成本,實現規模經濟。目前淄博市已建立張店區大學生創業園以及市創業孵化中心、臨淄區創業孵化中心、高新區生物醫藥產業創新園等科技產業園區。各園區之間相互孤立,缺乏有效聯系,總體面積不小但利用效率并不高。受此條件限制,無法建立專門面向科技企業的信用服務體系,尤其是缺乏第三方信用評級機構。各類擔保企業、評估和鑒證機構、知識產權和法律服務機構等也由于服務對象的分散,無法將業務集聚于科技企業,服務專業化程度不高。
三、大力發展淄博市科技金融的政策建議
1.鼓勵科技企業直接融資
2018年上半年,以商業銀行體系為主導的“去杠桿”,進一步加劇了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而中小型科技型企業大多屬于民營企業,受到了較大沖擊。因此,無論是當前還是長遠來看,科技型企業應該設法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逐步降低對間接融資的依賴程度。要在現有產業引導基金和股權投資引導基金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引導基金新模式,并鼓勵有條件的大型企業參投市級和區級產業引導基金。
在充分利用好齊魯股權交易市場直接融資功能的同時,繼續鼓勵和引導具備條件的科技企業在主板、創業板、中小企業板上市,對于那些處于初創期、資產規模較小的企業,也可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進行指導和培育,以幫助其盡快實現內部治理規范化、提升企業管理水平,從而增加企業對各類投資者的吸引力。另外,要堅持通過改善營商環境、宣傳擴大科技企業影響力等方式,吸引VC、PE、風險投資等,鼓勵小微型科技企業嘗試股權眾籌方式。
2.加快科技信貸創新步伐,早日實現科技銀行零的突破
與國內創新活躍、科技金融發展處于領先地位的城市相比,目前淄博市的科技信貸對科技企業的覆蓋范圍較小。當前,包括商業銀行在內的各類金融機構應積極投身于大數據、區塊鏈以及人工智能的技術浪潮,重構科技企業信用評估體系,通過金融科技大大降低資金供需雙方的信息搜集成本和交易成本,進而提供個性化、差異化金融服務。探索以政府增信為前提的無擔保的“政保貸”、以企業良好且具備一定規模的納稅記錄為授信基礎的“發票貸”;調整貸款期限結構,適當增加對優質科技企業客戶的中長期貸款比例,在提供長期資金支持的同時也能培育忠誠客戶,實現銀行與企業的共贏。
目前山東省內已有的科技銀行都是由城市商業銀行設立,因此淄博市也可考慮由齊商銀行設立科技銀行,在高新區支行的基礎上升級而成。科技銀行要遵循獨立事業部制的運營模式,單獨設定科技信貸額度,對科技企業在貸款風險容忍度的設定上可以略高于一般企業;在分行層面的內控系統中需對科技支行單獨授權、單獨管理。
3.擴大科技保險覆蓋面,加大保障力度
科技保險發展滯后,即不利于鼓勵科技企業的創新與經營活動,也制約著科技與金融的深度融合。駐淄保險機構應主動加強與科技企業的溝通與聯系,了解其所面臨風險的特征并把握其經營管理活動中的“痛點”,積極研發并推出適應產業、地域特色的科技保險品種。盡快成立科技保險專營機構,用專業化團隊提供高水平科技保險服務;同時盡早出臺淄博市本級的科技保險補貼辦法,通過財政補貼激發科技企業投保積極性,既能提高企業抗御風險能力,又能提升信貸資金的安全性,起到“以小博大”的效果。在制定補貼企業資格認定、補貼險種范圍、補貼比率以及最高額度的相關規定時,既要考慮市級財政的承受能力,又要保證與其他城市的差距不宜過大,以防削弱淄博市的政策吸引力。
4.優化科技金融中介服務體系
在互聯網+浪潮下,必須打破各自為政所形成的“信息孤島”,整合現有各個園區的信息平臺,由市政府牽頭建立統一的集技術、產品、人才、資金融通為一體的科技創新綜合信息平臺,科技金融作為其中的一個子平臺,可以實現資金供給者、需求者、政府以及中介機構等各方面信息資源的共享,充分發揮規模效應降低信息搜尋成本,減少信息不對稱,通過聚集真實且高質量的信息,提高科技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平臺運營過程中要堅持公益性原則,運營成本由政府和全體信息使用者共同分擔。同時要注重各類中介機構的培育,以補貼、獎勵等形式激勵一批資產評估、擔保、鑒證、法律等中介機構深度參與科技金融活動。
參考文獻
1.徐文亭.青島市科技金融服務現狀及對策研究.中國市場,2017(19).
2.張嶺,張勝.金融體系支持創新驅動發展機制研究.科技進步與對策,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