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貫英
摘 要:財政部于2017年4月制定并發布了《政府會計準則第5號――公共基礎設施》(以下簡稱公共基礎設施準則),且從2018年1月1日起在全國各地方全面推廣并實施。本文首先介紹了公共基礎設施的概念和特點,其次分析了當前我國公共基礎設施管理存在的各種問題,最后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并為往后我國公共基礎設施管理優化提供了參考依據。
關鍵詞:公共基礎設施;政府會計準則;產權界定
一、公共基礎設施的概念及特點
公共基礎設施主要指我國政府部門向社會提供的各種公共性服務,并為確保各項服務的正常運行進行相應的維護、管理等工作,而這些服務提供的工程性基礎設施則稱之為公共基礎設施。其特點主要包括:其一,提供服務的公共性和雙重性。公共性是指公共基礎設施為社會提供服務;而雙重性則是指公共基礎設施不但能夠為物質生產提供服務,同時還能夠為居民生活提供服務。其二,經濟效益的間接性和綜合性。間接性是指公共基礎設施自身難以產生相應的社會經濟效益,即是為社會經濟產生提供間接服務;而綜合性是指公共基礎設施,不但能提升各部門的經濟效益,同時還能提升環境與社會效益獲取。其三,基礎設施建設的超前性和同步性。超前性是指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同城市其他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相比,其所需投入資金數額較大,且建設規模和施工周期都較長;而同步性則是指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應同其他建設項目建設同步進行,相輔相成。其四,基礎設施運轉的系統性和協調性。系統性是指公共基礎設施作為一個綜合體,是城市建設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同其他基礎設施共同構成一個整體系統;而協調性是指公共基礎設施各子系統之間相互關聯與影響,且共同協調發展,主要用于協調基礎設施建設同社會經濟發展之間關系。
二、當前公共基礎設施管理存在的不足和問題
1.公共基礎設施成本數據信息管理不當
由于以往我國各級政府在公共基礎設施管理方面并未給予足夠的重視,且成本核算等也并無明確規定,所以,公共基礎設施歷史資料相對匱乏,很難確定其成本費用實際支出,給公共基礎設施管理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同時,由于一些單位公共基礎設施在辦理移交手續過程中,只是辦理了實物資產產權證,并未辦理資產成本資料記錄與處理,這也使得一些成本數據信息缺失,給后續的公共基礎設施成本核算造成一定的影響。還有一些單位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期間將建筑成本支出列入當期日常支出,并未單獨列出和明確,使得其難以準確核算公共基礎設施成本與價值,其成本核算與管理并不夠規范。
2.公共基礎設施項目審計力度不夠強硬
目前,我國很多單位公共基礎設施長期未辦理竣工結算,一直處于掛賬形式,這使得公共基礎設施難以進行有效核算,且未能及時投入使用,影響了基礎設施的社會服務作用。而造成公共基礎設施項目長期掛賬的原因,則是工程核算資料難以取得、工程審批手續繁雜、設施項目更新以及項目替換頻繁等。這些客觀因素的存在嚴重影響了我國公共基礎設施管理,極大浪費了國家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同時,公共基礎設施長期掛賬形式的存在,也說明了我國很多單位存在審計工作不徹底現象,加大項目審計力度,確保公共基礎設施項目完工極其重要。
3.公共基礎設施資產分類標準不夠明確
公共基礎設施服務用途不同,其資產分類標準也應有所不同。目前我國政府公共基礎設施資產管理并未根據實際需要對其進行細化和明確,一些公共基礎設施未登記進賬,政府難以對全部的公共基礎設施進行管理和掌握,這也使得其管理措施制定缺乏針對性,降低了公共基礎設施管理的整體效果。除此之外,公共基礎設施資產管理在新《公共基礎設施準則》分類方面過于籠統,分類標準和方法不夠明確,在公共基礎設施核算中難以借鑒區分,且存在漏記、少記資產的現象發生,導致一些政府公共基礎設施私有化,給政府資源造成不必要的浪費,不易于我國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發展。
4.公共基礎設施產權界定方式不夠合理
為社會提供公共基礎設施是國家政府的重要職責,但由于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性質較為復雜,其涉及的利益主體普遍較多,因此產生多種不同形式的公共基礎設施類型,進而使得其產權界定較為困難。就政府層面而言,公共基礎設施產權界定是體現政府效用的根本,由政府出資建設且服務于群眾,并提升人們的生活環境和居住環境等,反之,公共基礎設施不完善則使得政府在社會中產生負面影響。就社會資本層面而言,公共基礎設施是不求回報的,如產權定界不合理,則會導致利益分配不明、責任分明不清,極大削弱了政府服務能力,影響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性。
三、加強公共基礎設施管理的相關對策
1.建立統一項目信息管理平臺
公共基礎設施作為國家政府對外提供公共服務的實物載體,其不但具有資產屬性,同時還具有公共屬性。根據當前社會對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需求,構建科學合理的統一公共基礎設施信息管理平臺,對數據信息進行收集、管理、分類、分析等,為公共基礎設施管理提供所需數據幫助,并且有效規范了公共基礎設施項目成本核算,極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與此同時,借助公共基礎設施項目信息管理平臺,還能夠實現數據共享和交互,明確項目主體、設施建設審批流程以及監督管理職能等,最大限度滿足社會發展要求,加強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與管理。
2.全面實施設施項目跟蹤審計
首先,國家相關部門應對公共基礎項目工程審批手續進行優化,簡化項目審批環節、縮短審批時間、提高工作效率,為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幫助。其次,單位應提高公共基礎項目建設關注度,針對不同的公共基礎設施項目,制定相應管理制度,完善工程核算和資料。最后,公共基礎項目應全面實施跟蹤審計,不同階段工程項目在完工后要進行全面審計,及時發現各環節可能存在的不足和問題,適時進行有效調整,提高跟蹤審計力度,避免公共基礎設施項目荒廢現象的發生。
3.細化公共基礎設施資產分類
根據新《公共基礎設施準則》規定,對于應確認為固定資產、存貨或其他資產的公共基礎設施,政府應按其資產賬面價值重新進行分類和確認為公共基礎設施。而對于已確認未入賬的公共基礎設施,政府應根據《公共基礎設施準則》規定,對其發生的歷史成本、評估價值以及重置成本進行明確,并記入該公共基礎設施資產成本賬。除此之外,各級政府部門對所屬公共基礎設施資產管理應給予重視,通過資產分類和細化,為公共基礎設施提供具體化的維護和完善,優化公共基礎設施管理,提高公共基礎設施的服務效用。
4.明確公共基礎設施產權歸屬
當前,我國公共基礎設施產權歸屬主要分為私人所有、私人同政府共同所有以及政府所有三種情況,其中私人所有的公共基礎設施不被納入行政單位會計核算范圍之中,政府所有的公共基礎設施則必須納入行政單位會計核算范圍之中。新《公共基礎設施會計準則》也針對此問題提出,采用政府和私人合作模式所形成的公共基礎設施,其資產確認和計量都應遵照國家相關會計準則要求,明確進行區分,確保政府資源權益性。同時,政府同私人共同所有的公共基礎設施不屬于公共基礎設施范圍的,其產權歸屬則應參照其他準則進行明確,避免發生公共基礎設施產權歸屬不明確現象發生。
四、結論
公共基礎設施是確保城市生產、居民生活的根本,同時也是國家政府資產的重要構成部分。國家為提升公共基礎設施在城市建設、經濟中的作用,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并實施了《政府會計準則第5號――公共基礎設施》準則,該準則對公共基礎設施管理中的資產分類、產權歸屬等進行了詳細的明確,為加強公共基礎設施管理奠定了基礎。但公共基礎準則在具體的資產減值準備、計量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其應根據國家經濟形勢的快速發展,完善和協調公共基礎設施管理措施,提高公共基礎設施使用率,為保證政府資產的完整性、會計信息的公開性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財政部.政府會計準則第5號――公共基礎設施.財會〔2017〕11號.
2.趙青.淺析《政府會計準則第5號――公共基礎設施》.財會通訊,2017(31).
3.劉堂華.淺析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中華民居(旬刊),2017(11).
4.張景華.淺議公共基礎設施管理與核算.新會計,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