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晶晶
摘 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繼中央2005年提出新農村建設戰略后又一個加快農業農村發展的新戰略與新舉措。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對中國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社會,2035年實現基本現代化和2050年實現現代化強國的目標,必將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實施鄉村振新戰略涉及農業、農村和農民發展等方方面面的問題。廣西要實現鄉村振新戰略目標,農村農業發展至關重要。而農業發展離不開集體經濟的支撐,本文對此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鄉村振新;集體經濟;農業發展
一、2017年百色市農村集體經濟現狀
2017年,筆者選取了百色市田林縣和西林縣兩個縣城進行了調研。田林和西林代表了百色市多數縣城的情況。田林縣和西林縣森林覆蓋率高,屬于丘陵地形,主要以農牧業為主。
田林縣,共有165行政村,14個鄉鎮,3社區,11個民族,其中42個村有集體經濟,113個村是空殼村(空殼村即為沒有集體經濟的),5萬元以上的1個村為樂里村,2萬~5萬元的3個村,分別為弄坪村、弄瀆村、八度村。有集體經濟的多數為縣城在不斷擴展中帶動了周邊的發展,主要靠門面出租實現收入。沒有集體經濟的多數屬于基礎設施差,地理位置偏遠的鄉鎮,缺乏原始積累、經營人才、技術支持。
西林縣,共有97個行政村(社區),已有50個村發展集體經濟,占51.5%。據統計,全縣共發展集體經濟項目71個,全縣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從少到多,逐步發展壯大,并初具規模。西林縣村集體經濟在5萬元以上的為1個,收入2萬~5萬元的有7個,收入2萬元以下的有42個,空殼村47個。村集體收入最高的為那佐苗族鄉壩盆村(收入在5萬元以上),其次為那佐苗族鄉平別村(收入在4萬元以上),普合苗族鄉新豐村(收入在4萬元左右)
二、百色市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困境
1.原始性困境
百色市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方向主要集中在農業、林業等第一產業。森林覆蓋面積高,百色市下屬區縣多屬于丘陵地形,丘陵山區自然地理性隔絕,不適宜大規模農業種植,發展農業規模經濟缺乏天然條件,村民存在原始性貧困。
2.制度性困境
城鄉二元結構、政治經濟權利缺失等制度性因素, 存在制度性困境 (Angelsen等, 2003) 。其中, 土地缺失、林權缺失是難以發展集體經濟的重要原因。雖然, “權力下放”是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環境政策中最為突出和明顯的轉變 (Agrawal等, 2008) , 但事實上, 當前發展中國家的林業分權改革普遍存在賦權不足的問題 (Larson等, 2010;RRI, 2012;Gilmour, 2016) 。這些因素限制了丘陵山區生產效率的優化和規模性經濟效應的產生, 同時也使得勞動力要素流動受限, 無法從人口和經濟集聚中獲益。
3.村級“三資”資產(資產、資源、資金)摸底不全
從各行政村集體經濟情況調查結果,自生產責任制到戶后,絕大部分村集體資產、資源(如林地、田地、房屋、集體企業等等)已劃分到各農戶或變賣,大部分嚴重流失,對現有家底摸不清楚,沒有資產,沒有資源,沒有資金,沒有收入。沒有盤活集體的固定資產(如土地、林地、房屋、基礎設施等),上級補助(如公路建設補助、水利補助、新農村建設補助等等。特別是村或村民小組集體的土地、林地等資產被個人占有后沒有及時清理,沒有理順集體與個人的關系。
4.經營管理模式還不夠明確
大部分村對發展集體經濟是采取“村民委+合作社+基地”、村民委+合作社+基地+農戶”或自主經營等模式不明確,對發展什么產業也不是很清楚。發展農業(種植業)產業,如芒果、柑橘等,投產周期性較長(開始投產需4~5年),要實現村集體經濟當年增收2萬元以上沒有希望。發展短期的經濟作物,如蔬菜等,面臨市場風險影響較大,特別是近幾年來,全國農產品價格普遍偏低,銷售市場不理想。
5.村民缺乏自身“造血”思想
針對百色市田林縣和西林縣不同的村落進行了問卷調查,從問卷調查中反饋出的結果可以看出,多數村民還是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缺乏能人帶頭,在集體經濟發展中要改變原先以戶為單位,零散發展的模式就必須要有產業的跟進,產業發展需要市場判斷,僅僅依靠政府難以應對市場的復雜變化。
三、百色市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探索
1.因地制宜發展集體經濟
百色市所屬轄區多屬丘陵地區,不適合大面積種植,但一些經濟作物適合生長,比如茶葉、熱帶水果等,百色市田東縣形成了目前全國標志性的芒果示范基地。
2.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廣西屬于欠發達地區,國家在扶貧方面的投入人力物力巨大,但目前為止貧困還未徹底解決,究其原因還是經濟問題,在發展集體經濟的過程中,大家還是習慣等靠要,等政府補貼,靠政府規劃,要政府投入,比如在百色市調研過程中發現,百色屬于產水果大市。大家要種芒果就都種芒果,芒果在六七月的時候,零售價2塊到3.5塊,果農真正批發的時候更便宜,有些甚至造成了滯銷,因此果農的收益并不高。要想解決這一問題就不能過度依賴政府,政府負責宏觀規劃,市場信息需要經營人自身去判斷,如何準確判斷市場,首先要有懂經濟的人才,在集體經濟發展中能人至關重要,起到帶頭作用,其次要差異化種植。
3.多種模式發展集體經濟
百色在發展集體經濟中有其特殊性,大多數鄉鎮農村都是農業林業,增加農民的收入,調動農民的積極性需要讓農民參與其中。在調研過程中有些鄉鎮發展集體經濟采取的模式是村委+公司+農民,村委提供政策支持,企業負責經營和市場,農民付出土地和勞動力,企業有專門的人進行市場調研,種什么經營什么企業通過調研決定,農民的土地作為出資的股份,在獲取收益時進行分紅,這樣既解決了招商引資的問題,也解決了閑置勞動力的問題。
4.集體經濟融入互聯網+的模式
百色市水果等產品滯銷,價格低的一個原因就是運輸問題,百色地處滇黔桂交界,首先要打通產地和外界的聯系,產地交通接通外界產品即可運出去。電商的發展為農村集體經濟也帶來了機會,農產品通過產地直銷減少中間環節,農民可以獲取更多的收益,交通發展了,互聯網給農村集體經濟就插上了翅膀。首先要培訓生產基地的人懂互聯網,如何開網店,做網絡廣告,將銷售通向全國。其次根據實際情況要建立自己的產品流通基地,相鄰的鄉鎮或者縣域一起搞,避免單打獨斗,成立之后統一管理,解決了農民在經營中分散性的問題,能夠及時將產品發出去。
5.發展現代農業集體經濟
傳統的農業主要集中在種植,是傳統的第一產業,目前為止百色市也發展特色產業,將產業興旺與生態宜居結合起來。將農業與旅游觀光業相結合,通過與旅游觀光業結合,帶動周邊居民的收入。鄉村農業發展不能僅僅立足于當地村民,要面向城市,提升服務質量,形成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模式。目前發展鄉村農業旅游遇到了一系列的環保問題,比如垃圾處理問題,有一些生態農業屬于門前是生態,門后是垃圾,這類型的產業需要關停整頓,當然在治理方面不能一刀切,需要分步治理。
6.轉變思想
廣西屬于西部地區,百色市是紅色老革命根據地,國家在脫貧攻堅方面給予的財政補貼力度很大。在對百色市西林和田林兩個縣城進行調研的過程中發現,有一部分資金在“睡大覺”,大家不知如何用,不敢用,發展農業集體經濟就是要探索新路徑,資金要動起來。思想轉變不僅是村民,也有地方基層干部,主動走出去尋找適合當地發展的產業模式,找到模式再找資金,有些村民僅僅依靠財政補貼度日,甚至不想脫貧,因此要脫離這種輸血式的發展,帶動村民自主創業的思想,用集體經濟做支撐,讓村民沒有后顧之憂。
參考文獻
1.薛繼亮,李錄堂.傳統農區鄉村再集體化的現實需要及其實現路徑.現代經濟探討,2011(02).
2.薛繼亮,李錄堂.我國農村集體經濟有效實現的新形式:來自陜西的經驗.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1).
3.薛繼亮,李錄堂.農村集體經濟實現形式的路徑依賴和制度設計.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5).
4.王峰.20世紀50年代農業合作化運動再認識.長白學刊,2010(04).
5.譚芝靈.新時期發展農村新型集體經濟問題研究進展. 經濟縱橫,2010(05).
6.吳晨.對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狀況的實地調查.經濟縱橫,2010(01).
7.《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與基層治理關系研究》課題組,劉莎,李明剛.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與基層治理機制分析.農村經濟,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