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勵軍
富錦市面對村級集體經濟“空殼村”多、薄弱村多導致發展后勁不足的困境,立足市情實際,強化頂層設計,搶抓改革機遇,激活資源要素,做實做強做活“土地、產業、改革”三篇文章,強力推動村級集體經濟蓬勃發展。截至目前,全市241個村集體經濟實現增收,收入總額3311.7萬元,成功消滅121個“空殼村”。
挖掘存量優勢,做實土地文章。充分發揮土地資源富集的優勢,在新增耕地收費、征地補償、規模流轉上出政策、搭臺子,引導鎮村培育集體經濟增長點。一是盤活存量蹚新路。利用農村土地確權登記工作成果,規定簽字確認、建立臺賬、簽訂合同的清查程序,對60.4萬畝新增耕地分別登記造冊。在二龍山鎮、錦山鎮試點啟動17.3萬畝新增耕地有償使用工作,累計收費1258萬元,開辟出集體經濟長期增收有效渠道。將危房滅跡與菜園革命統籌推進,在硯山鎮富山村880平方米閑置宅基地上試點建設兩棟蔬菜大棚,種植香菜、葡萄等經濟作物,在促進經濟增收的基礎上探索盤活閑置宅基地、推動中心村建設有效路徑。二是征地補償打基礎。結合有效解決秸稈露天焚燒、口岸臨港經濟區建設等重點工作,積極引進吉林通化秸稈造粒、信廣生物質熱電、港區木材加工等項目,同時配合啟動征地程度,將占地補償向村集體傾斜,按30%比例歸為村集體收入,累計收入288.36萬元,為村集體異地置業、金融互助打下發展基礎。三是流轉土地創雙贏。發展土地集約型經濟,村集體領辦土地專業合作社,推進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把零星分散、效益低下的土地進行適度集中,流轉給種植大戶經營,在轉移剩余勞動力、實現土地收益最大化的同時,收取流轉服務費增加集體收入。頭林鎮新勝村利用流轉土地解決村民低洼地收益問題,村集體每年增收8萬元。
堅持市場導向,做強產業文章。立足全市產業布局,扶持壯大集體經濟“金種子”項目,帶動鎮村因地制宜,逐步發展具有本地特色和市場競爭優勢的產業集群。一是發展特色農業促增收。加大投入和引導力度,鼓勵村級轉變種植方向,提高畝產收益,發展特色農業。為上街基鎮宋店村投入大棚17棟,引導進行二次利用,種植木耳、辣椒、大豆等特色作物,使集體經濟增收3萬元。二龍山鎮北地界村利用土地沙化特點種植大棚菇娘和香瓜,建立與投入匹配的“支部30%+農戶20%+專業合作社50%”的“三結合”效益分成方式,在帶動集體增收5萬元的同時,實現村社合作良性循環。二是整合涉農項目促增收。利用全市涉農項目多、規模大等特點,對涉農項目投入形成的示范基地、機械設備、倉儲設備等資產,在確保使用方向不變、監管主體不變的前提下,由村集體持有、管護或量化為集體股權,帶動集體增收。錦山鎮二道崗村利用國投烤煙基地項目,為烤煙種植戶提供管理服務,村集體由此收入服務費3萬元。借勢市級招商引資項目,拓寬增收渠道。二龍山鎮向前村以市級引入秸稈造粒項目為契機,提供秸稈打包運輸服務,每噸秸稈集體可收益30元。三是依托電商經濟促增收。強化“互聯網+”思維,鼓勵村集體依托全市電子商務平臺,開展農產品網上交易,擴延村集體增收渠道。二龍山鎮西鳳陽村,利用市級投入的80棟大棚創辦“鳳陽農莊”,種植品質鮮蔬,延伸發展有機鮮米,開展線上線下互動營銷,帶動集體增收10萬元,實現村民致富、集體增收的雙贏局面。
2018年12月14日,富錦市錦山鎮洪洲村全村653名股東第一次領取了“產改”后的分紅。(圖片由中共富錦市委宣傳部提供)
培育新型主體,做活改革文章。堅持以改革促發展、向改革要效益,探索集體經濟運行新模式,推動集體經濟發展提質增效上層次。一是清產核資,夯實發展基礎。對267個村集體“三資”進行逐項核實、統一登記、公示確認、建賬入庫,共清查資產3.97億元,核實債權2.36億元、債務1.97億元,切實做到賬、物、財、債“四清”。指導鎮村兩級做好“三資”存量、結構、分布和運營效益的研判分析,為謀劃集體經濟增收路徑打牢基礎。二是量化股權,激活發展動能。把成員身份界定和股權設置作為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首要前提,統籌考慮戶籍關系、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等因素,確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26.17萬人,堅持“成員股為主,集體股為輔”的股權設置原則,將集體資產資源折股量化到村民,有效激發村民參與集體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富錦鎮嘎爾當村股民馬春宇將自建嘎達黏玉米專業合作社與村集體掛鉤,通過從事黏玉米種植、收購、速凍加工項目,帶動集體增收7萬元。三是合作共贏,釋放發展紅利。鼓勵村集體創辦專業合作社,以可支配的資源、資產、資金等要素作為村集體股份,廣泛吸收農民入股,讓改革成果惠及村集體和全體村民。錦山鎮洪洲村緊抓改革機遇,成立全市首家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通過與宏源糧貿公司簽訂660畝大豆訂單合同,以集體資產入股李家面館、人民公社大食堂和果蔬采摘園等形式,使集體經濟收入104.26萬元,股民人均增收3500余元。向陽川鎮東興村通過水產養殖吸納210戶村民入股進行河蟹養殖,村民人均增收2500元,村集體增收4萬元,真正實現了“資產變資本、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共享了改革紅利。
(作者系中共富錦市委書記)
責任編輯/杜金瑩dujinying@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