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清

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以及不健康生活方式等因素影響,我國慢性病發病呈快速上升趨勢,根據國家衛計委發表的《中國疾病預防控制工作進展(2015) 》 ,慢性病導致的死亡人數已占到全國總死亡人數的86.6%,導致的疾病負擔占總疾病負擔的近70%,遠超傳染病和其他傷害所造成的疾病負擔。慢性病的防控不再只是醫學或公共衛生領域的問題,而是事關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慢性病影響因素的綜合性、復雜性決定了防治任務的長期性和艱巨性,因此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落實預防為主,推行健康生活方式,減少疾病發生,強化早診斷、早治療、早康復,實現全民健康是慢性病防控的重要核心思想。
一、互聯網創新成果應用驅動健康服務業發展
“共建共享、全民健康”健康中國戰略的實現,需要依靠“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化手段,構建健康大數據平臺,加強健康管理和慢性病管理防控。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2017—2025年)》,明確指出:“促進互聯網與健康產業融合,發展智慧健康產業,探索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務新模式。完善移動醫療、健康管理法規和標準規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與健康相關產業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豐富慢性病防治手段和工作內容,推進預約診療、在線隨訪、疾病管理、健康管理等網絡服務應用,提供優質、便捷的醫療衛生服務。”
智慧健康的發展需要以健康大數據為應用基礎,健康大數據的分析結果將幫助醫療機構科學決策,提高管理和診療水平。患者電子病歷系統的完善是實現臨床數據分析的重要條件,便于醫生對患者進行規范化治療及管理;大數據+互聯網將為醫護工作者提供線上診療、醫戶上門的額外收入,同時打造醫生個人品牌;此外,通過電子病歷、病例交流共享、用藥助手實現精確診療,簡化工作流程,有助于緩解醫患矛盾。而三級醫院和社區醫院間共享病患數據及治療方案,可以形成基層首診、雙向轉診、上下聯動、急慢分治的合理就醫秩序,并以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建設為抓手,與分級診療、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相融合,將更多優質醫療資源普惠到基層醫院,為老百姓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
二、統籌社會資源,標化健康數據,實現數據共享可用
目前醫療行業的源數據主要來源于醫院、患者身上的可穿戴設備的監測以及用戶使用健康APP時的記錄,但由于醫院的數據多,內容繁雜且專業性強,在數據收集以及電子化方面存在一定難度,加上當前移動醫療發展不夠成熟,使得目前大部分醫療數據無法得到進一步的利用和整合,缺乏核心指標和流程的規范要求,數據沒有辦法關聯,更談不上利用,醫療大數據的應用遇到一定的困難。因此智慧健康在慢性病防控中的應用首先需要加強醫療機構間的業務協同,解決數據標準的問題,才能真正實現數據的共享和可利用。
國家戰略推進醫療機構、區域信息化及醫療大數據應用建設,促使智慧健康產業加速形成。為了推進和規范健康醫療大數據的應用發展,國家確定了多個城市作為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與產業園建設試點,并且目前行業的趨勢已逐漸明確,健康醫療大數據逐漸開放,行業龍頭企業也逐步開始實現對市場的把控和產品的領先優勢。現如今,計算機技術正在高速發展,未來數據融合、數據挖掘、物體識別、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自然語言處理、數據可視化、虛擬現實等領域會取得新的突破,人們對智慧健康的需求也在不斷提高,智慧健康也將在推動覆蓋全生命周期的預防、治療和健康管理一體化的慢性病防控服務模式中發揮越來越關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