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
在門診,常有媽媽抱怨,怎么產后半年多了,好像肚子里還有一個寶寶似的。有不少心急又勤奮的媽媽一生完娃就開始做仰臥起坐,辛苦了幾個月,肚子還是松松垮垮地凸在那里;更有卸完貨好幾年還在的大肚子……其實在辣媽的人生道路上存在這么個“絆腳石”——腹直肌分離。
首先,讓我們來認識下腹壁肌肉。腹壁肌由腹橫肌、腹內斜肌、腹外斜肌、腹直肌、腰方肌、腰大肌、豎脊肌等層層疊疊的肌肉群組成,如彈性繃帶一圈圈裹住腹腔,在人類的日常活動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包括一同直接、間接控制腰椎、維持體態以及軀干、骨盆的穩定,支撐腹腔臟器,并參與完成呼吸及軀體運動。
腹直肌位于腹前壁正中線的兩旁,起于恥骨聯合和恥骨,止于胸骨劍突和第5~7肋軟骨。妊娠時,尤其是到了妊娠晚期,女性體內激素變化促使結締組織彈性改變以利于胎兒發育及分娩,增大的子宮會使腹壁擴張延伸,兩側的腹直肌會從腹中線——也就是腹白線的位置向兩側分離。正常情況下等到產后,腹壁情況會逐步恢復,腹直肌會再向中線靠攏,通常半年到一年即回到原先位置,這種即為生理性分離。但如果遇到腹壁本身薄弱,或者雙胞胎、胎兒過大、羊水過多或者多次生產等情況時,產后半年腹直肌仍然不能回到原先位置,腹直肌分離間距過大,形成病理性腹直肌分離,需要相應的干預措施予以糾正。病情重者可導致腹壁疝的形成。
腹直肌分離通常發生于晚孕期和分娩后婦女,在產后婦女中,腹直肌分離發生率為 30%~70%。產后第4天,約62.5%的產婦,其腹直肌分離超過2指寬,需進行產后康復鍛煉。若不對其采取外界干預措施,至產后6~8周,仍有30%的女性腹直肌不能復原。
一旦發生腹直肌分離,腹部肌群逐漸弱化,腰椎和骨盆損傷的可能性也隨之增加。腹直肌分離在腹中線部位的距離超過2cm時,可導致腹部肌肉無力,一般不會引起臨床癥狀。當腹部力量長期缺失時,就會使得坐、立、行整個姿勢都越來越扭曲起來,腰椎無法維持正常曲度,骨盆不穩定,周邊肌肉勞損無力。特別是在彎腰、起身的動作中,若腹背肌肉無法收緊“鎖住”腰椎,則容易使腰椎閃損。部分研究者提出錯誤的姿勢和腹部肌群的弱化可致腰背部疼痛,其原理可能為:當腹壁肌群力量弱化時,其他部位的肌肉代償性地超負荷工作,導致腰背酸痛、盆底組織薄弱等疾患。另外,腹壁的松弛使產婦難以恢復孕前的美妙身材,增加了其生活上的困擾。臨床上患者產后也多因腰背酸痛或體態不滿意而就醫。
孕前注意適當鍛煉,產后及時進行正確的鍛煉。產后一年之內,腹直肌分離的寬度小于3指之內的,經過腹部核心肌肉力量的鍛煉有可能恢復正常,切勿做仰臥起坐等使腹直肌彎曲的動作。腹直肌及盆底肌協同鍛煉,采用腹式呼吸、糾正姿勢、自主訓練、有氧運動等。然而,腹直肌分離較大距離的患者采用這一療法的效果并不理想,還需借助其他康復手段。
仿生物電刺激治療。通過電刺激使腹部肌肉被動收縮,對腹部肌群進行強化。在進行腹直肌分離治療前,需先檢測盆底肌力,肌力達到3 級以上才能進行腹直肌分離治療。盆底和腹肌是一整體,盆底肌是支持、承托、受力結構,其力量增強,腹部肌肉治療才能有效。因此,如盆底肌力差的,要先做盆底康復再做腹直肌治療。電刺激除了強化腹部肌群外,同時也可以恢復脊柱生理彎曲和改變骨盆的傾斜度。電刺激還可加速血液循環,同時使肌肉牽拉,刺激生成新的膠原蛋白,緩解背部肌肉放松并達到鎮痛效果。
手術治療。如果分離寬度超過3指,產后1~2年仍不能縮小恢復的應該考慮進行手術治療。手術是將腹白線變窄、分離的腹直肌重新靠攏。手術可以通過開放手術和腹腔鏡手術兩種方式實現。
近些年來,隨著產后康復理念的提出和應用,產后腹部形體的恢復越來越受到年輕媽媽的關注。目前臨床應用較廣泛的電刺激治療,效果明顯會優于自主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