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惠河
[摘 要] “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深刻認識促進就業服務最大民生的重要意義,以及職業教育促進就業服務最大民生責任使命的“三個堅持”,并提出高職院校在促進就業服務最大民生的四個路徑。
[關 鍵 詞] 職業教育;就業;路徑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4-0298-02
“十九大”報告指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的就業。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注重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鼓勵創業帶動就業提供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農民工多渠道就業創業。”這一論述,順應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對職業教育如何促進就業服務民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深刻認識促進就業服務最大民生的重要意義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事關廣大學生及其家庭切身利益,事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關社會和諧穩定,特別是高校大學生的就業工作,其所具有的意義更為重大。
(一)從歷史使命看,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必然要求
“十八大”描繪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藍圖,向中國人民發出了向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時代號召。“十九大”報告更加清晰地規劃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間表、路線圖;提出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在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要實現這一偉大工程,就必須有更高質量和更充分的就業作保障。
(二)從社會發展看,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是社會經濟穩步發展的基本支撐
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全面提升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實現高質量和比較充分的就業,是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推動社會穩步發展的內在要求。失業問題突出,必將導致社會收入差距拉大,加劇貧富分化,甚至引發犯罪行為,影響社會穩定。只有就業問題解決了,吃穿住行得到了保障,人心才穩,社會才能安定,經濟才能發展。
(三)從人民福祉看,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民以食為天,就業是人民群眾獲取收入的主要來源。大多數家庭維持生計、改善物質生活、滿足精神需求都要靠家庭成員工作獲取收入而實現。就業關乎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影響人們的價值取向、價值追求。特別是大學生的就業工作,具有“一人就業,全家脫貧”的帶動效應和積極作用,更應當予以高度的重視。
二、職業教育促進就業服務最大民生的責任使命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黨組書記、部長在10月22日十九大新聞中心舉辦的記者招待會上指出:“今后一個時期,就業面臨著兩個方面的矛盾:一是總量壓力依然很大。未來三年,城鎮每年需安排的就業人員超過1500萬人,其中大多是青年學生。二是結構性的矛盾更加突出。最主要的矛盾就是就業難和招工難并存。高校畢業生、青年學生就業難,因為他們要求比較高質量的就業崗位。”在12月7日2018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網絡視頻會議上,教育部黨組成員、副部長也指出,2018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820萬人,就業創業工作面臨嚴峻的形勢。
面對就業的挑戰和壓力,職業教育作用何在?應該有怎樣的責任使命?職業教育是就業鏈條的關鍵一環,它的根本任務,說到底就是幫助學生掌握就業所需的技術技能,以及適應崗位需要、企業要求的各種素質,在學生和企業之間架起一座順利就業的橋。在這方面,高職教育的作用十分重要,必不可少。特別是企業意識的培養,這恰恰是企業所期盼而基礎教育又無法做到的“短板”。如,時間觀念,企業有明確的交貨期,刻不容緩,這在基礎教育中是比較缺乏的;如,質量意識,企業要求的產品質量必須百分百合格,否則就是廢品,而基礎教育中的學生可以考100分,也可以考90多分、80多分、70多分、60多分,及格就可以;又如成本觀念的教育,這也是基礎教育比較少涉及的。因此,職業教育必須擔起這個責任,把基礎教育無法做到的、企業又必須具備的這些“短板”給補上,架好高職畢業生就業這座金橋。
落實促進就業服務最大民生這個責任使命,職業教育必須做到“三個堅持”:(1)堅持以促進就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思路。學生能不能順利就業,關鍵看企業的需求與否。因此,高職院校必須堅持“以促進就業為導向”,促進畢業生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為社會創造財富,為家庭增加收入。(2)堅持學以致用的人才培養理念。畢業生就業順不順利,不僅要看專業是否適銷對路,還要看其實際動手能力。因此,必須加強實踐教學,讓學生多參與企業實踐、多接觸企業生活,做到學而有用、學而能用。(3)堅持德才兼備的人才培養原則。一般情況下,企業看中的是那些既能盡快適應崗位需要、很快就能上手,又有良好職業道德、較高職業素養的人。同等情況下,這些人更容易獲得企業的信賴,發展空間更大。因此,高職院校必須著力培養有職業道德、有職業素質、有精湛技術和實踐能力的技術技能人才,為學生高質量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高職院校促進就業服務最大民生的路徑思考
高職院校促進就業服務民生,積極承擔應有責任,就是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進一步以促進就業為導向,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創新專業建設,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深入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努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一)以促進就業為導向,加強專業建設
專業是職業院校開展教學的基本單元和載體,是社會需求與職業院校教育教學的結合點。必須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社會需求為準則,緊密圍繞地方產業建設項目,契合產業設專業,順應發展調專業,進一步調整優化專業;充分調研論證分析,科學合理建設專業群,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和企業產業發展;注重專業內涵建設,實施品牌專業、主干專業和特色專業等重點專業建設,形成品牌專業引領,主干專業帶動,特色專業凸顯的專業協調發展格局。對此,必須緊密對接區域產業發展需求,形成一批“親產業”的專業群。比如,漳州城市職業學院契合漳州農業,特別是花卉產業優勢,以及近年來大力推進的“生態+”發展模式,設立專業。同時與當地相關部門合作開發課程,開展項目教學,服務漳州產業轉型升級。畢業生因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又經過專業訓練,走上崗位后,能迅速成為骨干。
(二)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切入點,改革人才培養模式
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千姿百態,最佳的選擇應當是有利于促進就業這個目標。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在融合、合作中創造更多更好的實踐教育資源,讓教師更多地接觸企業、了解企業,更多地參與企業項目研究,不斷提升實踐教學的素質和能力;讓學生在真實的企業環境中學習鍛煉,參與生產、管理、服務等實踐,開展技術創新工作,適應企業環境,更好地掌握就業必備的本領。以漳州城市職業學院為例,學院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以項目引進為著力點,采取“學中做、做中學”教學模式,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在校內建設廣播電視臺、電商生產性實訓基地,輻射整個高校園區。學生直接參與具體生產制作工作,邊學邊做,夯實了專業基礎,提升了專業技能,接觸了市場,參與了經營,取得了實效。
(三)以差異化就業為著眼點,堅持因材施教
在企業招聘過程中,因為同質化的問題,往往出現同專業的畢業生“搶飯碗”的現象。因此,要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的就業,就必須有差異化培養的策略和手段,根據不同學生的稟賦和愛好,因材施教。要探索學分制和課程組教學改革,充分發揮微課、慕課等“互聯網+”教育的開放性和交互性優勢,推行探究式、案例式、項目式教學。除了專業必修課程外,打破專業、年級界限,面向全校學生開放課程選擇,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泛在學習,鼓勵學生個性化學習,使同一專業學生具備不同特質,更好地實現差異化就業。
(四)以創新創業教育為抓手,鼓勵創業帶動就業
現實生活中,一些大學畢業生習慣于被動就業,有的又抱著“錢多事少離家近”的想法,期望值過高,再加上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就業結構矛盾等原因,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局面仍然存在。因此,高職院校一方面應積極引導學生轉變就業觀念,鼓勵他們到基層一線就業創業,服務社區、服務鄉村,到國防軍營報效祖國,甚至“走出去”,到國際組織實習任職。另一方面要深入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把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細化完善創新創業學分積累與轉換、彈性學制管理等政策,加大創新創業的場地、資金、指導、服務等方面投入力度,進行創業意識的培養、創業品質的熏陶、創業能力的訓練、創業心理的培育,使學生放眼未來,腳踏實地,積極就業,以自身的創業帶動身邊人就業,以自身實力實現人生目標,體現社會價值。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R].人民出版社,2017.
[2]張留祿.公共管理視角下的大學生就業促進問題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