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堅紅
眾所周知,隨著人均壽命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改善,對生活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然而,人到中年,更年期相關癥狀不請自來,困擾著女性同胞的生活,嚴重的甚至影響到日常生活。我國是個人口大國,人口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劇,更年期女性人數眾多,就我們浙江省而言,每年就有近500萬女性面臨更年期相關問題。然而有效解決這一問題的激素治療,卻始終處于風口浪尖,一路走來風風雨雨,用與不用,一直困擾著很多的婦產科醫師及更年期女性。
更年期,臨床上又叫“圍絕經期”,更年期開始的標志:十個月內發生兩次的月經周期改變,與以往相比相差7天以上,就意味著我們進入了更年期。隨之到來的還有潮熱、出汗、睡眠障礙、骨關節肌肉疼痛及情緒變化等,給女性生活造成巨大影響。而絕經激素治療(MHT)是唯一能夠解決這所有問題的醫療措施,既可以有效緩解更年期相關癥狀,又可以有效預防更年期相關的老年退化性問題。

絕經激素治療(MHT)是以雌激素補充為核心的醫療措施,是針對更年期癥狀的病因性治療。雖然療效好但其發展的經歷卻是充滿波折,大起大落。從上世紀40年代誕生,最初因為能夠改善更年期癥狀而迅速進入第一個高峰,但隨著使用的增多,發現子宮內膜癌風險增加(現在發現原因是當初只用雌激素)。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專家們明確了有子宮的婦女在補充雌激素的同時必須添加孕激素。因此,將這一階段之前叫雌激素治療(ET)階段,此后稱為絕經激素治療(MHT)階段。從80年代以后逐漸發現激素治療除了能改善更年期癥狀之外,還有骨骼和心血管方面的益處,使得激素治療在90年代到本世紀初迎來了新的高峰。然而本世紀初的一些研究發現,激素治療可能增加乳腺癌的風險,讓激素治療一下子跌到谷底。現在,隨著絕經領域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很多原來的觀點在逐漸改變,激素治療在全球呈上升階段,激素治療又迎來了春天。
激素治療的目的一是改善更年期癥狀,提高生活品質;二是希望能夠預防老年性疾病,如骨質疏松、心血管疾病、老年癡呆,提高生命健康。因此,治療的安全性至關重要。已有充分證據證明,更年期激素治療可以緩解更年期相關癥狀,無論哪種藥物都可以達到這樣的效果。對骨骼有一定的益處,從80年代以來所有研究結論都完全一致。50歲以上女性激素治療相關的乳腺癌風險問題復雜且尚未明確,但因使用激素治療增加乳腺癌的風險很小。乳腺癌風險主要與孕激素而非雌激素相關,并與用藥時間長短有關。自從明確了添加孕激素,子宮內膜癌不再是激素治療的問題。激素治療可以降低直腸癌風險。對于年齡小于60歲和絕經10年之內的女性,單獨應用雌激素(標準劑量)的激素治療,可以降低冠心病發病率和全因死亡率;對于同樣時期內的女性,雌激素聯合孕激素可以降低全因死亡率,但未發現對冠心病發病率有顯著影響。口服激素治療會增加靜脈血栓栓塞和缺血性卒中的發生風險,但對年齡小于60歲的女性,發生血栓的絕對風險屬于罕見級別。
在規范化基礎上個體化應用技術治療,是降低激素治療可能風險的重要措施。對治療期限,不存在一個統一標準,也不存在一個治療上限,沒有理由強制性限制激素治療期限。在治療期限上的選擇,必須個體化,定期檢查評估,醫患雙方充分知情同意。對于卵巢早衰的女性,建議治療至少應該維持到自然絕經的平均年齡。
任何治療都有獲益和風險,激素治療也一樣。總體上激素治療的評價趨于正面。在規范化基礎上個體化選擇,在最佳時間開始啟用,選擇適合的方案,缺什么補什么,最低有效劑量的掌握,定期的隨訪評估,可以使得激素治療風險最小化,獲益最大化,讓更多的女性享有“有質量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