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蕤琳 袁重勝 東梅 遲沫涵
大學是優秀文化傳承的載體和思想文化創新的高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出走文化強國道路,樹立文化自信和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對推動高校文化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指明了方向。“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僅是文化強國的必由之路,也是推進“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戰略決策的必然選擇。高校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明確文化建設重大意義、根本遵循,積極探索大學文化建設,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獨具特色的大學精神,努力培育優秀文化形態,以引領時代發展。
一、正確理解新時代大學文化的內涵。2013年年底,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提出要加強對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光榮歷史的宣傳教育,引導我國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由此,幾乎每一年,習近平總書記都要對文化自信、文化建設提出進一步要求。他指出,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大學是人類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大學不只限于對專業知識的傳授,同時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功能。高校要充分領會大學文化的內涵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要意。原教育部部長袁貴仁認為,大學與文化具有天然的聯系。文化起源于“人化”,即人的主體性和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同時起到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的“化人”功能。人是文化的創造者,也是文化的創造物。大學就是通過文化來培養人、創造人,通過文化的傳承、傳播和創造,促進受教育者的社會化、個性化、文明化,從而塑造健全化,從而塑造健全的人,完善的人。
一些專家認為,高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根本目標是:圍繞“雙一流”的發展目標,建設主流價值深入人心、文化傳統根基深厚、學術創新氛圍濃郁、高雅藝術浸潤深刻、文化服務影響深遠的特色文化體系,全面提升學校師生的文化素養,凝結文化成果,為一流大學或高水平特色大學建設提供強勁動力和可靠保障。
由此,大學文化構成應包括兩方面,一是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二是具有本校發展理念、發展定位、發展特色的大學文化精神。前者是大學文化的遵循,是靈魂和筋骨,后者是大學文化的動力,是翅膀和血肉。
二、大學文化建設的重大意義。大力發展高校文化建設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高校文化建設的重要使命是樹立廣大師生的文化自信,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道路凝聚人心、聚攬人才、聚焦合力。
大力發展高校文化建設是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必然選擇。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這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新變化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發展方式必須變革的時代要求,也是我國高等教育自身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高等教育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越來越大,我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高等教育大國。大學的文化屬性更加突出,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與大學文化之間內在的聯系更加緊密。因此,大學文化的發展是新時代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必然選擇。
大力發展高校文化建設是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必要條件。黨中央國務院于2017年正式確定42所學校進入一流大學建設高校行列、95所學校進入一流學科建設高校行列,一流大學建設高校要重在一流學科基礎上的學校整體建設、重點建設,全面提升人才培養水平和創新能力;一流學科建設高校要重在優勢學科建設,促進特色發展。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確定和提出不僅是對這近150所高校質量的提升,也是對全國高校提出了全新“雙一流”標準,以點帶面,促進全國高校達到世界一流水準。大學文化是一所大學的辦學理念、辦學方向、人文思想等綜合的體現,也是大學本身追求的終極目標。發展大學、建設大學,就是要突出大學的本質,充分發揮大學功能,培養人才的基礎上,形成一定的文化,以引領社會風尚、國家精神。因此,大學文化始終是大學建設的內在精神動力和首要基礎條件。
三、高校文化建設的根本遵循。把握意識形態領導權是高校文化建設的根本原則。要用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引領大學文化建設的新實踐。馬克思主義是人類思想史上最偉大的理論,是推動社會進步、實現人類解放最銳利的思想武器。開展大學文化建設必須牢牢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引領,反映時代精神、回答時代課題、引領時代潮流;要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大學文化建設新實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必須牢牢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主線和靈魂,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雙一流”大學建設的全過程,體現到大學精神建設的各方面;要注重發揮互聯網在培育大學文化精神的重要陣地作用。互聯網是影響世界的重要力量。堅持用網絡強國戰略思想,把握時代主動權,把網絡意識形態領導權牢牢把握在手中。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高校文化建設的基本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以“三個倡導”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馬克思主義道德價值理論中國化的重要成果,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的重要內容,是高校文化建設的基本內容。要注重掌握全過程育人原則,引導廣大師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要通過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熏陶、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等,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
思想道德建設是高校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高校思想道德建設是提升高校師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徑,其內容主要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公民道德建設等。高校要注重不斷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形成“大思政”格局。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掌握“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原則,在潤物無聲中給學生以人生啟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
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成果是高校文化建設的內涵動力。依托中華悠悠歷史,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要注重創新教育方式。充分發揮第一課堂主渠道作用和隱性教育作用,增強課程設計性、形式感,將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探索運用生活式熏陶理念,加強隱性教育,將灌輸式教育轉變為熏陶式感化。將以高對低的教育姿態轉變為平等的對話溝通。
四、培育大學精神,創新高校特色文化。大學精神具有引領性特點。大學精神是大學文化的核心、靈魂,是大學整體的精神動力和支撐,集中體現了一所大學的發展理念、定位,決定了大學未來發展樣態。因此,大學精神應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大學層面的縱深和拓展。并且,大學精神要在充分研判學校發展定位基礎上,進行充分的討論評估后確定,力求全面性、引領性、實用性。
大學精神具有獨特性特點。大學精神是大學的名片,是一個學校發展的靈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學校形象、提高學校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具有獨特性和唯一性。因此,要在充分了解大學歷史資源和未來發展定位的前提下,在明確大學發展方向、體現本所大學價值取向的基礎上做出高度凝練和概括。
大學精神具有長期性和時代性兼顧的特點。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大學精神的內容不宜改變,要擔負某一歷史時期引領大學發展方向、體現大學價值追求的重要作用。同時,又要兼顧時代性的需要,應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豐富發展自身內涵。
校風校訓都是大學精神的良好載體,我們要充分挖掘、總結提煉能夠體現自身特色的大學精神,并將大學精神融入到學校所有的日常工作學習中,使學生時時刻刻感受到、領悟到,達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