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靈媽媽
我們80后的這一代大多數人,應該從小就是伴隨著焦慮成長起來的,經歷了上學難、就業難、買房難、結婚難,在“別人家孩子”的陰影下一路過關斬將,好不容易步入平淡安穩的中年生活,卻仍然無法從容,無從擺脫焦慮,只是因為我們為人父母了。
從我們的孩子剛剛出生開始,焦慮就如影隨形,吃飯問題,睡眠問題,如廁問題……哪怕只是孩子手上長了一根小小的倒刺,都能成為我們焦慮的源頭。如今孩子上學了,各種“起跑線”又令我們在焦慮中負重前行。上不上興趣班,上哪些興趣班?買不買學區房,買哪里的學區房?要不要提升自己,如何提升?這些問題每天都折磨得我們不得安生。有人說陪伴孩子成長是一個緩慢而優雅的過程,可是當我們為這些難題焦頭爛額的時候,還有什么優雅可言呢?
除了很多的“內部矛盾”讓我們焦慮,還有更多的“外部矛盾”也在等著我們,比如,空氣質量問題,社會治安問題,孩子的集體生活安全問題,等等。當我們為層出不窮的虐童案、女童遭性侵案震怒的時候,當我們為上海世外小學的兩個無辜被砍的孩子痛心的時候,再去回看我們日常中的那些焦慮,其實都不算什么事,不是么?孩子的健康和安全才是最基礎、最重要的呀,沒有這些,談何明天和未來呢?
當然,因為這些,我們又開始陷入新一輪的焦慮,不敢輕易讓孩子接觸世界、接觸社會,就我家而言,今年暑假我們沒有給孩子報任何形式的夏令營活動,我們甚至沒有出遠門旅行,泰國沉船事故、北京8歲雙胞胎姐妹青島海邊遇難,都讓我們心有余悸。倒不是說因噎廢食,而是太多的事故讓我們真的不曉得明天和意外到底哪一個會先來。
生活也許就是這樣,焦慮讓我們產生太多的缺憾,而這些缺憾會讓人生逐漸豐滿堅實甚至在一定意義上完美起來。我家靈靈小時候有一個玩伴,是個特別聰明乖巧可愛的小男娃,人見人愛。可是這孩子在上中班的時候,沒有任何征兆地被查出了絕癥。我們之后就很難遇上了,因為那個孩子成年累月地奔波在求醫問藥的路上,我們甚至不知道他還有多少個明天。孩子們對死亡的概念也許還很懵懂,但是每次靈靈只要見到這位小伙伴,看到他無力的身體,不再靈動的眼神,以及光禿禿的頭頂,都會情緒低落好幾天。她會說:“叔叔阿姨看上去好憔悴啊。”她偶爾也會感慨:“媽媽,我們永遠都不要生病哦?!边€會在我晚睡的深夜,睜開蒙眬的睡眼提醒我:“媽媽,快睡呀,不困嗎?睡不好會生病哦?!?/p>
所以,我想,人生之中,焦慮無從可避,那就讓我們善待它吧。孩子們也許就因著這些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焦慮,成長為更好的自己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