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桂清 閆瓊
將優等生與學困生的詞匯學習策略進行比較研究,可以發現這兩組英語學習基礎不同的學生的詞匯學習策略的異同,為教師提供詞匯學習策略培訓的建議,從而有針對地對其進行詞匯學習策略的培訓。為了研究學生英語詞匯學習策略使用情況與學習狀況的關系,本文以廣東醫科大學136學生為研究對象,運用Schmitt的詞匯學習策略的詞匯項目調查大學生生英語詞匯學習策略的總體運用情況,并選取該年級56個重點詞匯作為測試單詞。研究結果表明:第一,在詞匯學習策略的總體運用方面,大多數學生使用英語詞匯策略的頻率依次為:記憶策略、決定策略、元認知策略; 第二,學生詞匯學習策略的運用與他們的詞匯學習成績存在明顯且密切的相關性;第三,優等生與學困生學生在英語詞匯學習策略的使用方面有顯著的差異性。
在全民學習英語的年代,詞匯是必不可忽略的要素。研究表明,學習效果等于50%學習策略十40%努力程度十10%智商。其主旨說明在影響學習效果的三個因素中,學習策略最為重要。在中國,一些研究者認為,詞匯學習是中國學生英語學習的最大障礙。目前,由于各種主觀或客觀原因,第二語言學習中,詞匯學習一直是最富挑戰并耗時最多的部分。
他們不知道如何有效地記憶和復習,不知道如何計劃、監控自己的學習,也沒認識到有效使用英語學習策略對提高英語學習成績和培養英語學習能力的重要性。在學習過程中,由于他們學習上經常遭受挫折,因此情緒調控能較差。所以學生英語詞匯學習應該找到適合自己學習特點的學習策略,并能根據自己學習需要不斷地調整學習策略。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掌握學習的主動權斷提高學習能力。
1 英語詞匯學習策略的定義
外語學習策略的研究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對外語學習策略進行了診釋。國外的很多研究人員也提出了自己的理論,比如Stern認為“策略最好用于泛指外語學習者采用(Approach)的一般趨勢或總體特點,技巧(Techniques)用于描述可視行為的具體形式。”此后,Rubin(1987)把外語學習策略定義為:“學習者為了使自己獲得、儲存、重新獲得以及使用外語信息而采取的任何操作、步驟、計劃和慣例行為”。Chamot and Kupper(1989)認為:“外語學習策略是學生們用來便利學習,記憶外語及相關信息的技巧、方法、或有意識的行為。”Oxford's(1990)的定義是:“外語學習策略是指學習者所采用的,能夠使外語學習更成功、更可控、更愉悅的行為。”中國學者也對外語學習策略的內涵外延進行了深入探討,基本采用了國外的有關定義。如張文鵬(1998)認為“外語學習策略應被界定為學生有意識地用來改進外語學習的步驟和方法,這些方法,有的是可見的、顯性的行為,有的是隱性的大腦運作,它們直接或間接地輔助外語習得”。文秋芳(2003認為:外語學習策略就是學習者為了提高學習效率所采取的行為。該行為可以是可觀察的外語言語行為,也可以是不可觀察的心理活動過程。該定義明確了提高學習效率是學習策略的基礎和前提。
結合國內外學者對外語學習策略的定義,本研究認為,外語學習策略就是學習者為了提高學習效率所采取的行為,它即包括學習者為了完成某個學習活動或學習任務而采取的微觀策略,也包括學習者對自己的學習目標、學習過程、學習結果進行計劃、調控、評估等而采取的宏觀策略以及學習者對外語和外語學習的一些認識。本研究著力探索以下三方面:(一)大學生詞匯學習策略的使用頻率;(二)學生詞匯學習策略運用和詞匯測試成績的關系;(三)高分組和低分組學生詞匯學習策略的差異。因此,本研究在理論和實際上都有其重要性。首先,探索有效詞匯學習策略可以激發和加強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幫助他們改進詞匯學習的方法,提高學習者詞匯學習的效率,從而更好地適應國際交流和社會發展對詞匯的要求。其次,研究可以幫助老師采取更科學的詞匯教學法,從而推進大學英語教學的改革。此外,鑒于詞匯在第二語言獲得中的重要地位,本研究可以為豐富語言學理論和詞匯獲得理論提供有用的分析材料。
2 國內外詞匯學習策略研究綜述
詞匯學習策略是在對語言學習策略的確定與分類的過程中,具體到某個語言技能的學習策略。正如O'Malley(2001)所說:除了語境猜詞和關鍵詞推測記憶等記憶技巧之外,很少有試圖對詞匯學習策略進行單獨研究的。盡管如此,結合以往對語言學習策略的研究以及對詞匯學習策略具體性的研究,就可以得出許多有關詞匯學習策略的結論。盡管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專家學者對于詞匯學習策略給出一個明確定義,在論文中,我們暫且根據語言學習策略的定義,給詞匯學習策略下個定義:是指學習者在詞匯學習的過程中,有意或無意的采用某種方法或策略,以使自己的詞匯學習更加有效和有趣。
從所查的文獻來看,國外研究者針對不同的對象,都有過詞匯學習策略的調查研究。他們把重點放在了對詞匯學習策略的定義和分類上。Cohen&Aphek(1980)對聯想策略進行了研究。Cohen(1981)發現,大部分的學生只是單純的去記憶那些陌生的新單詞。Chamot(1987)在研究中發現,在二語習得的過程中,學生運用與詞匯學習中的策略要遠多于其他的語言學習活動。除此之外,還發現其中有些是常用的。Adhamed(1989描述了不同類型的學習者,并且發現大多數的學習者會通過查字典等方法,找出詞匯的用法,并在詞匯旁邊或邊緣加以注釋。同時,通過以往的研究我們也可以發現,許多學習者會在自己的詞匯學習中運用一定策略。O'Malley(2001)發現重復記憶是最受歡迎的一種詞匯學習策略,而那些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去信息操縱的策略卻少之又少。由此,我們可以發現,機械的策略比復雜的策略更受歡迎。同時,O'Malley(2001)還指出,成功的語言學習者能夠理解語境學單詞的重要性,能夠下意識的聯系新詞與舊詞的語義關系。而不成功的語言學習者使用策略的頻率很低,對新單詞的學習以及新舊知識的聯系無從下手。
國內近些年的研究集中在詞匯學習策略的各個子策略上,如詞匯的認知、元認知、情感策等;以及中學、大學等獨立群體的詞匯學習策略和學習觀念的研究上。陳小威(1995)、劉津開(1999)分別從不同的角度研究了閱讀中的詞匯猜測的策略與二語水平的關系,猜詞策略的使用必須基于一定的詞匯量的大前提下,否則猜對詞的概率會很小。因此,外語基礎水平的高低,即詞匯掌握量的大小直接關系著猜詞效果的好壞。吳霞、王薔(1998)對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詞匯學習策略在英語學習中的使用情況以及對詞匯知識對英語學習的影響做了調查研究。在學習觀念上,吳霞(1998)發現與后進生相比,優等生更擅于在上下文中學習單詞縱觀國內外學者對詞匯學習策略調查研究的結果,我們可以發現國內外專家在詞匯學習策略的分類上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的廣度也不斷地擴大,足以證明他們對詞匯學習策略的重視。
3 我們的研究
詞匯學習策略在二語的學習中確實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應該加強對詞匯學習策略的研究,重視學生詞匯學習策略的培養,以幫助學生減輕二語詞匯學習的難度,促進學習成績的提高。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研究方法:
3.1被試
本研究隨機選取廣東醫科大學大一兩個班共136名學生作為被試。被試年齡在18歲至20歲。按照上學期期末入學模擬英語成績排名,選出前后30%的學生分別作為高分組和低分組。
3.2工具
本研究共用3套量表。一為S chm itt的詞匯學習策略的詞匯項目問卷,一共41個項分為發現策略和強化策略。其中8條為決定策略,7條為社會策略,16條為記憶策略,7條為認知策略,4條為元認知策略。被試按照李克特5點量表進行評分,"1”代表“從未使用”,"5”代表“經常使用”二是詞匯測驗,由任課教師統一挑選本學期重要的56個詞匯組成測試卷,共有28個英譯漢和28個漢譯英。三是2016級學生高考入學成績,以考試成績作為英語學習狀況參照。數據結果用Spss16.0進行統計分析。
4 結果與討論
對大一兩個班進行問卷調查。共136人參與,刪除無效數據,保留120份有效問卷。按大一上學期期末,以成績在前后各30%為界,前30%為成績優異的學生,分數在75一89之問,后30%的學生成績較差,分數在60分左右。兩樣本t檢驗英語成績差異顯著。
總體上,學生決定策略、認知和元認知策略用得比較多,而且分布較為均衡。其次使用頻率依次為記憶策略、社交策略。優等生和差等生英譯漢與漢譯英詞匯測驗成績比較總體來看,英語成績優異的學生與較差的學生在英譯漢與漢譯英成績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并且,就優等生與差等生內部而言,英譯漢的成績要好于漢譯英的成績,這可能與語言的熟悉程度、信息提取方式有關。英語成績優異的學生,使用發現策略多于英語成績稍差的學生,在鞏固策略中更多地使用了記憶策略、認知策略和元認知策略。與英語較差的學生相比,成績優異的學生社交策略用得較少,學習更加具有獨立性。
4.1結論
通過對廣東醫科大學大一年級120名同學單詞記憶策略情況進行調查統計,得到以下結論:①對于普通學生而言,使用最多的單詞才記憶策略為決定策略、認知策略和元認知策略。②學生單詞記憶策略的使用情況和詞匯測驗成績顯著相關③優等生與學困生學生在英語詞匯學習策略的使用方面有顯著差異。
4.2建議與展望
根據本研究結果,建議英語學習較為落后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加大對學習策略的使用,更多地使用記憶策略、認知策略和元認知策略。同時。學生對英語詞匯記憶策略的使用不當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我們當今社會英語教育方面的缺失。教師的職責不僅是傳授知識和技能,更是學生學習策略的指導者,既要授人以魚,又要授之以漁。教給學生一些記憶策略性的知識,這樣一來,學生就會在英語詞匯記憶方面少走彎路,希望教師能夠幫助學生掌握和運用更多的學習策略,使得學生的英語學習更加簡單高效。
(作者單位:1.廣東醫科大學外國語學院2.沈陽師范大學大學外語教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