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娜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是新版的小學品德教材,體現了國家對小學生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重視。但要小學生“崇法尚德”,必須有品德教師的正確引領。本文分析小學德育與法治教育的現狀,從時間出發提出三點策略,值得學習借鑒。
2017年中小學語文、政治、歷史“三科”統編教材開始在全國推廣使用,小學《思想品德》教材改為《道德與法治》,在教育教學中,教師要鉆研新教材,把先進的教學理念,科學的管理、不斷更新的教材內容有機的結合起來,努力提高小學生道德素養與法治觀念。
1小學德育與法治教育的現狀分析
1.1 重“智育”輕“德育”。學校教育在注重素質教育的同時也要加強小學生的德育教育,這兩者缺一不可。但在沉重的學習壓力面前,在業績就是成績,成績就是升學率面前,德育工作就顯得不那么重要了。與此同時,教師把小學生的品德評定歸結于考德育知識的測試和簡單的、機械的操行等鑒定上,以考試代替了對學生的品德評價,德育評價過于簡單化,缺乏科學性。
1.2 德育教育行之無效。有的學校在德育教育的沒有跟上時代的發展,不能做到與時俱進。還在用那些陳舊的老方法、制度,去衡量和指導新時期的德育工作。教育主管部門對教師德育工作的考核不重視,制定學校德育教學工作計劃、措施時生搬硬套一些老的教條、老的教學內容,不遵循德育教育規律,不尊重小學生的德育認知規律,跟不上時代發展的變化,不考慮小學生的個體情況,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不能有針對性的對他們進行思想教育,德育教育缺乏實用性、可操作性。德育教育浮于形式,并沒有真正貫徹在“教書育人”,“管理育人”的德育教育理念。
1.3 家庭教育,弱化了學校德育。學校在進行德育教育時,忽視了社會、家庭在學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從而導致了這三者之間的不統一、不協調。家庭教育是其他教育的基礎和起點,而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沒有德育教育知識,家長不知道從何教育,這種現象比較普遍,這對學校德育教育來說是很是不利。社會品德教育是學校品德教育的必要補充和重要支撐,有它自身的特性——復雜多樣性。學校德育教育傳遞給小學生的是真善美,讓學生看到的是社會中積極地一面,但學生在社會中發現的現實與教師講的大相徑庭,面對一些光怪陸離的現象,小學生有困惑、不解。學校德育內容與社會存在的現象有很大的分歧,這就成了學校品德教育的絆腳石。所以說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三者間的不統一、不協調,削弱學校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2改變教學策略,彰顯道德與法治的魅力
2.1 轉變教學理念,讓學生有效學習
小學教師要更新教學的理念,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掌握學習方法和學習技巧。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要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可提升小學生的綜合素養。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給小學生留下充足的學習空間、時間,突出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知識難度較大,小學生理解基礎知識,并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對知識能進行總結。在教學活動中,針對小學生身邊的問題,讓學生自主探究,可以提升自身的理解能力,開拓小學生的思維。如:在教學中討論火災時,教師讓小學生分組討論:火災的起因;發現起火以后怎么辦;發生火災如何自救,然后匯報總結。教師最后啟發學生,根據總結出的火中的自救辦法,想象自己在大火中的危險經歷,寫一篇想象作文,并提出要求:要寫出大火中驚心動魄的場面,又能成功脫險。在寫的過程中學生把自己學到的知識加深理解、鞏固,又使自己的思維得到了發展。
2.2 從學生實際出發,轉變教學方法
要提升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有效性,教師要從小學生的實際出發,采取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優化小學生的學習過程,激發小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在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的過程中不斷積累,學生在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能激發他們探究更多知識的欲望,有助于培養小學生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在教學活動中“留白”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如:在教學“規則”中,教師先不講,而是把思維的空白留給小學生,讓他們在課前開展調查,搜集有關家庭、學校、社會生活中的“規則”,以及違反“規則”產生的影響。通過小學生的自主探究,他們認識和體驗到我們生活處處有“規則”。從而引導學生從自己做起,恪守“規則”,促進學生的發展。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要一味講解學習內容,要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讓學生在對教材內容感知的基礎上,有更多的時間去探究性更多的知識,學以致用。
2.3 以人為本,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處于主導地位,學生是活動的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只有這樣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有更多的情感體驗,才能培養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等,讓他們得到全面發展、成為對社會有用的高素質人才。教師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要轉變舊思想,轉變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的教育模式和陳舊的教育思想,師生之間要平等,教師要放下身價,蹲下來和小學生交流,師生之間要經常進行角色互換。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及時掌握小學生的學習情況,運用多種教學方式營造溫馨、愉悅的課堂氛圍。在教學中如果小學生的積極性不高興,課堂氣氛不活躍,教師要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對教學思路適當做出調整,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社會不斷地發展,這要求教道德與法治的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模式,不斷地學習、鉆研新的教學思維,摸索出有實效的教學新策略。教師要采取措施優化教學環境及教學過程,提升教學效率,培養小學生的綜合素養。
(作者單位:河北省武邑縣建設西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