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涵
中越邊境,廣西崇左市寧明縣峙浪鄉峙浪街,是韋忠、韋江、韋柯三兄弟出生地。
20世紀六七十年代,電影風靡全國。然而,處于中越邊境的峙浪鄉,卻鮮少有放映隊到街上放映電影。
時光荏苒,如今韋柯依然清晰地記得,幾十年前的一個夏天,父親帶著他和兩個哥哥第一次去看電影的情景。從峙浪到愛店,有13公里左右的路程,當時沒有公路只有小路,他們從三點多鐘就開始出發,看完電影,半夜才回到家。韋柯的父親回憶說,當時放的那部電影叫做《車輪滾滾》,越看越好看,當時心里想,要是我們自己也能放映電影就好了,就不用跑那么遠去看了。
這個想法,促成了韋氏三兄弟后來近40年的電影放映情緣。
從電影院到大山村屯
生活在繁華都市的人們,很難想象一場電影對大山里的人來說意味著什么。寧明地處中越邊境,這里的村民大多以種植業為主,常年待在深山里難得出一次遠門,更別提看電影這種奢侈的享受了。
1981年,父子四人花了3700元錢買回了一臺16毫米電影放映機和一整套電影放映器材。辦完相關手續,峙浪電影隊就算成立了。父親韋耀星在老屋里設立一個固定的電影院,3米寬的銀幕立在天井里,從大門到天井之間一塊20多米長、5米多寬的斜坡就是影廳,左右兩排木椅從銀幕前一直延伸到大門。那個年代,邊境群眾文化生活比較貧乏,看電影就成了最主要的娛樂活動和文化享受。每逢圩日,《鐵道游擊隊》《小花》《少林寺》《甜蜜的事業》等影片,吸引十里八鄉白天來趕圩的村民,晚上都聚集在電影院里。每次放映時座位上坐滿了觀眾,連走道上都擠滿了人。
現在依然可以看到破舊的老房子里,當年全家人齊心協力辦起來的電影院。走進這最初的電影院,你會發現,這里簡直就是個小小的電影博物館。對于電影院里的那些老設備、老照片、老膠片,三兄弟如數家珍。據老二韋江介紹,當時“電影院”的票價開始時是1毛錢,后來漲到1塊錢,其實這根本賺不了什么錢,只是象征性地收點電費,而且對軍人以及孤寡老人都是免費的。
20世紀90年代末期,隨著電視機、卡拉OK、影碟機等電子設備的出現,電影行業走入低谷,到電影院看電影的人越來越少,很多電影隊因經濟負擔放棄了放映工作,致使農村電影一度消失。
為了熱愛的電影行業,也為了讓農村電影事業得到延續,兄弟三人決定將電影恢復到最原始狀態,免費送電影到群眾家門口。
就這樣韋氏三兄弟的峙浪鄉愛民固邊電影隊成立了,專門給周邊特別是邊境上的各村各屯群眾放映電影,而且是免費的。放映的時候三兄弟進行了分工,老三韋柯負責發電,老二韋江負責放映,老大就負責倒片。就這樣,他們為大山里的村民們獻上了一場場精彩的電影。
不過,放映電影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艱辛也并不少。有時候設備拉到半路,有些地方就沒有路可通了,只能用肩扛,而他們從來沒有因此停下過自己的步伐。他們的舉動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每當人手不夠,村民們會主動出來幫忙扛設備。
不管放映隊走到哪里,都受到村民的熱烈歡迎,村民們總是熱情地邀請他們來家吃飯、喝酒,就像自家人一樣。有時候村民們看見放映隊的車子遠遠開過來,就高興地說,今晚我們村有電影看了。就連在山上做工的都趕回家,抓緊煮飯炒菜吃完晚飯后趕著去看電影。
“看到村民們聚集在一起看電影,不時發出陣陣笑聲,我們感到非常的欣慰和開心,覺得一切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韋江說道。
37載不忘初心
37年來,三兄弟電影隊的足跡遍布了中越邊境線上29個村233個屯,累積行程超過20萬公里,為邊境村屯播放影片1萬多場,觀影人次高達160多萬。
因為放映電影,他們還幫助了不少人。
前幾年一個叫楊華的年輕人剛從廣東一家大型企業辭職,回鄉種植白心火龍果,沒想到,收益并不好,夫妻矛盾不斷升級。三兄弟在放電影時知道這件事后,主動上門勸說夫妻倆,并請來種植大戶上門指導,鼓勵夫妻倆克服困難。因為當時楊華已經沒什么錢了,電影隊的隊長、老三韋柯還自己出錢買了一些紅心火龍果苗送給他們試種。
短短幾年時間,楊華家里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火龍果種植面積已經擴展到差不多100畝,楊華說,現在每畝火龍果純收入大概1萬元左右,日子過得還算滋潤。
放映了37年的電影,韋氏三兄弟在當地已經是家喻戶曉的名人。這些年來,韋氏三兄弟電影放映隊獲得的國家級、自治區級獎項無數,2013年11月還被中宣部、文化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授予第五屆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但也有人質疑,說三兄弟電影隊的動機并不單純,因為從2008年開始,原國家廣電總局啟動了農村電影放映工程,除了給他們這些放映員提供數字電影放映機外,每放映一場電影還有200元補貼,這聽起來似乎還挺賺錢的。
其實這種錯誤的說法不攻自破。
熟悉他們三兄弟的都知道老大韋忠是做服裝生意的,老二韋江是開賓館的,老三韋柯則是一名中學體育教師,另外,三兄弟還一起承包了山林,白天他們各自忙自己的工作,晚上則兼職放映電影。堅持為邊境上的村民放映電影,不過是他們堅持的初心。
韋柯表示,國家給每場200元的補貼,包含了片租、油費、車輛設備的維修費,以及放映員的勞務費。“像我們去訂購的片子,有些則比較貴,比如《戰狼》,再加上油費也是一筆不小的花銷,去到桐棉峒中來回差不多300公里,還有平時車輛以及電影設備的維修,就不剩什么錢了。” 農村公益電影片有公益片和商業片之分,一般公益片片租10元,商業片20~30元,為了節約成本,也為了盡可能多播放好片,三兄弟的放映隊不得不精打細算。但很多時候,明眼人都知道他們的算盤打得并不精。
三兄弟放映電影,觀眾最少的時候只有兩戶人家。那是一年冬天,叫底屯里有一位叫陳家文的村民找到電影隊,說自己的母親已經80多歲了從來沒看過一場電影,老人如今走路不便,非常希望電影隊能來屯里放映一場電影。兄弟三人二話不說,背上放映機,爬了15公里山路,專程給這兩戶人家放映了一場電影。那名八旬老太邊看邊含著眼淚說:“謝謝你們三位好兄弟,不然我可能一輩子都不知道電影是啥。”后來,陳家文說,母親一輩子就只看了這部電影,很感動,過了一年多后就過世了。
“只要有人想看,我們就去。”這是三兄弟的堅守。至于放映成本,似乎他們選擇了不去“精打細算”。
因為有人需要,所以他們選擇了堅守,因為真心喜歡,所以他們始終樂在其中。37年過去了,他們收獲了友誼,也收獲了感動,很多東西已經改變,但他們的心始終沒變。如今,已經有十幾個年輕人加入到他們的電影隊中來,那些新加入的年輕人說:“看著全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聚在一起看電影,我們自己心里也感到非常快樂。”
韋氏三兄弟電影隊很平凡,他們的事跡也沒那么驚天動地,但他們卻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不忘初心的真正意義,賦予了邊境農村青山綠水以外的想象,替山里人圓了一個瑰麗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