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川

影棚里,一個身材玲垅的女了正趴在地上咔咔做俯臥撐,雙手間距由寬到窄,目的是讓虎頭肌、肱三頭肌和背闊肌充血膨脹,胸大肌,也不含糊。
之后她又躺下做了幾組卷腹,起身時馬甲線已呼之欲出,圍觀群眾嘴里發出一片嘖嘖聲深表贊嘆。這好像小是要拍女演員,倒像一個職業拳手登臺前的熱身。
她沒有要停下來的意思,又開始深蹲,似乎這個系列走起來就必須全套兒,編輯向經紀人投來一個疑問的8臥申,意思是:“還練啊,可以開始了嗎?”“蜜桃兒臀。”經紀人一邊小聲說一邊用雙手比畫了個很大的心形。
她是陶慧,此前你有兩個好機會記住她的角色,一個是《心花路放》里的舞女阿凡達,一個是《和平飯店》中的東北名媛劉金花,如果都錯過了,可以看看下面這段訪談。排除性別和職業的因素,我得說她是個智商很高的人,這讓那天的談話變得有趣。
陶慧身量不算太高,但比例好,背影挺拔,走路時會有三四公分的起伏,看上去比實際高些,可能跟從小跳瞬足弓力量強有關。
她講話語速很快,且有條理,同時眼珠在大眼眶里來回彈射,偶爾停在中間,和四周的眼白都有一段距離,還真不是誰都能做到的,這讓她在展示驚恐和疑問兩種表情時比一般人生動好多,算特長。怎沒人開發一下劉金花的表情包啊,準能火。
她最近正在拍的電視劇叫《我的健身教練》,帶勵志色彩的運動時裝劇,這好像是個新類型,除了職場、愛情,還加入很多健身戲分,也就是在看熱鬧的同時還能學到一些干貨,陶慧自己都說從劇組其他演員身上學到很多塑形經驗。
健身不光是刻苦舉鐵,還需要審美。比如她過去經常練腹外斜肌,但是練多了發現腰直上直下,缺乏曲線,所以她現在主要練卷腹,少練兩側,同時加大背闊肌和肩部的圍度,這樣從背面看軀干才能形成一個沙漏形。她原來老怕自己肩太寬,現在發現肩形在強化塑造后,穿上旗袍臉會顯小,上鏡比例更好看。這都是知識點。
她說了下最近每天的訓練量,早上起來先空腹跑40分鐘,然后吃早餐,如果有拍攝,就洗個澡去化妝,如果不拍攝,休息一個小時開始器械訓練,每次只練一個部位,之后吃午飯,下午還有第二練,也是高強度器械,最后以游泳或者跑步作為放松。聽下來這已經是運動員的標準了,她說組里確實請了中國男籃的健身教練和營養師,這個戲得來真的。
“這部劇會成為宅男宅女的健身課堂嗎?”
“它傳遞了一種最新的健康理念,通過很多科學方法,無論飲食上還是訓練上,讓自己培養成好的生活習慣。撒切爾夫人說過:你的思想決定你的語言,你的語言決定你的行為,你的行為會形成你的習慣,你的習慣會變成你的性格,你的性格會決定你的命運……”

她說上面這段撒切爾排比句時只用了9秒,幾乎前半句還沒說完后半句就頂上來,類似相聲里的貫口,我推測她手機記事本里有一個摘錄好詞好句的篇章,沒事就貼點,然后都背下來隨時提取。
陶慧十幾歲只身從湖南到廣東舞蹈學校學中國古典舞,但沒過兩年她就覺得自己選錯專業了。第一是舞蹈語言的表達只能通過肢體,對她而言還有點兒不夠,第二她意識到100個舞蹈演員可能只有一個有機會跳獨舞,其他就只能是陪襯。年輕學員外派演出,經常是給歌星伴舞,她站在臺上跟著跳時總有疑惑:為什么舞臺中心是唱歌的那個人擋住我,而不是我在前面大放異彩。
這種“我非池中之物”的念頭促使她決定大學必須改專業,具體改什么沒想好,當時對表演還沒概念,只是覺得自己不能這樣被埋沒下去了。
后來她考入軍藝學習表演,雖然此前沒什么表演經驗,但不循規蹈矩的個陸讓她在專業創作方面還挺突出。比如老師留的作業是《卡門》,其他同學都中規中矩地編一個獨幕劇,她卻編成五幕的歌舞劇,中間穿插自己擅長的舞蹈元素,腦洞大開,把老師驚艷到了。但她也有自作聰明過于執拗適得其反的時候,所以老師對她的評價是優點和缺點都很明顯,優點是自信,缺點是過分自信。
“我從小寫字就不按那個格子寫,從來都是按照自己的綱去走。所以我們老師對我是又愛又恨。我愛出去玩,上大學時誰不愛玩,她經常會把我罵一頓,讓我出去罰站,等我出門,她轉臉又跟同學們說,你看看人家陶慧,天天出去玩兒,交作業還交得挺好。”
“你是不是屬于那種晚上經常翻墻高來高去的學生?”
“方式有很多,翻墻只是其中一種。”
“說來聽聽。”
“這不能說。”
“學生時代的事都不能說,你是有偶像包袱嗎?”
“我算夠沒有偶像包袱的了,但是這采訪我爸媽會看,他們看了還會揍我的,我小時候太調皮了,現在想起來都特別可怕。”
關于自己為什么會選擇演員這個職業,她給出了合理又有趣的理由,這是那天采訪中的高能部分,讓我徹底改變此前對她的印象,什么印象?就是劉金花那種浮夸市井的感覺,看來這個角色是深入人心了。不過看完下面這段對話,你就能品出她的層次和洞察力。
“看到過你說的一句話:‘每個人都會演戲,都會在生活中進入一個角色,我不想在生活中表演,所以才選擇做演員。很認同這個觀點,你這是看到什么事件有感而發的嗎?”
“我很喜歡觀察生活中的細節,比如一對情侶,男的表現出無微不至的關心,他其實在扮演一個暖男,但他真的那么想時時刻刻哄女朋友嗎?有時候我們都被生活帶入角色,比如說初為人父人母,他們真的就會當父親、會當母親嗎?他們是在扮演父親和母親的角色,才逐漸讓自己變成了父親和母親。但你知道再好的演技也是有銜接處的、有裂縫的,我喜歡觀察那些裂縫的地方。”
“這個裂縫怎么講?”
“裂縫就像演員拍戲一場和一場之間銜接休息的時候,我會看到那才是他的真我,但是他們唯恐讓別人發現,會讓另外一個場次趕緊再包裹住自己。比如你在美容院看到的推銷員,情緒飽滿口若懸河地向你介紹產品:‘姐,這個真的特別好……那是她的臺詞,一轉臉就不耐煩地吩咐店員:‘快給再拿倆面霜,她的表情和情緒都像用一塊抹布給抹掉了,這種轉換就是表演的裂縫。”
“這裂縫好像是一種生活所迫的狼狽。”
“是,但我會反思,這個狼狽她自不自知,很多人生活在這樣的過程中,他以為自己每天過的是一個很正常的日子,其實不是,他是一個面具摘下來,再戴上另一個面具。那與其這樣,我能不能堂而皇之地去做這件事,我想放下面具時,我就告訴你,我現在不演了中場休息,現在是真我,這樣既可以保持我的真誠,又能釋放自己的人格多重性、活出好多不一樣的人生,這些年越來越覺得演員這個職業選對了。我會盡量讓自己能清醒一點兒,知道自己是誰,知道自己在干什么,避免被動切換。”
裂縫這個詞用得極好,這是我聽過的對演員這一職業最透徹的闡述了,一直覺得每個人都是演員,都在扮演理想化的自己,演好了就算贏,但誰又不是一邊衣冠楚楚道貌岸然煞有介事,一邊看電視吃西瓜流湯兒到前胸抹一把順手摳摳腳指頭,不裝是很難生存的。陶慧的敏感和理智,讓她能像身外分身那樣審視自己,雖然也避免不了切換,起碼心里有數,不那么麻木。
當然演員和常人的區別就是他們能在鏡頭前把生活再現出來,這需要一定技術,也就是藝術中術的部分。陶慧去北京大學進修了一個心理學研究生,關于明星的學歷并不是我們討論的重點,只是她把心理學和演技訓練結合有些獨到之處。
“你會覺得心理學比文學對一個演員更重要嗎?”
“都很重要,只是文學和審美的提高需要長期積淀,而心理學可以在三年的時間中系統地學一個理論出來,它是一個以數據和模型來說話的交叉科學。人一共就有2萬多種行為,對人物做心理側寫的時候,我會分析設計的一些動作準不準確,比如我們都覺得人在說謊時眼睛會左右躲閃,但大部分說謊是直勾勾地盯著你的眼睛,因為要觀察你,看你相不相信,但人說謊時可能海綿體變軟,鼻子會癢,知道這些細節,我會有機地放到表演中,它才會有意思。”
“這過程是不是像心理咨詢師面對一個病人時做的病理分析,你可以用同樣方法推演一個角色?”
“對,抽絲剝繭,然后慢慢去推演他的前史、他的行為邏輯,和臨床心理咨詢不同的是,它還有一點兒可以想象的空間,你可以去構建他,在工作板上想象出他的很多合理行為,包括口頭禪,他可能會偏愛某種顏色,可以設計出一些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細節,這個就有趣了。”
陶慧說的是演技中除了靈光乍現的天賦部分,還可以有科學的理論基礎作為支撐,我沒想到這些話是從一個非象牙塔派的年輕女演員嘴里說出的。以目前文藝作品對娛樂化的需求,不知這番籌備有沒有小題大做。也好吧,其實每一份工作,都是當你超量完成時,才能得到賞識,下次有更重要的事才會交給你。
頓了一下她又說:“在當時我那個階段,我覺得演技是需要有質的提升了,心理學是一個有效的方法論。當然平時文學的書都要看,紅桃皇后定律怎么說的:在我的世界里只有不停奔跑,才能停留在原地。你需要不停地補充,才能夠保持自己在原地,如果你奔跑得更快一點兒,才能前進一點點兒。”
這段話像是對剛才漫談的總結升華,有種感覺,她似乎已經意識到雜志版面上需要一些精彩的抽文,希望一切都能以最完美方式呈現。
學完心理學,你會下意識地對每個接觸的人做心理側寫嗎?
會有好奇,而且它會延展,除開觀察人之外,你會分析一些現象背后的本質,從人到物,比如我進到一個房間看到兩棵植物,一棵長得特別好,一棵長得不好,我第一反應就會想為什么,長得特別好的這個是為什么,長得不好的怎么回事,它們都經歷了什么,背后有什么行為動機,是誰在做這個事情,有時候你會延展去考慮很多東西,它成為一種思維習慣。
結合她當時的神情,我腦中映畫出一只好奇的貓,每到一個地方就四處聞一聞,摸一摸,凝視一會兒,轉轉眼睛又走了。
有什么潛力是你覺得被別人低估的嗎?
潛力可能就是自己還不知道的能力,需要機會才能榨出來。比如我演《和平飯店》里的劉金花,看劇本的時候其實有點兒抵觸,覺得這是個市井還有些粗鄙的東北大妞,我內心的審美更欣賞陳數老師那種端莊優雅的。開播后我很忐忑,因為劉金花是在18集才出場的,但是她一上來,很快有很多網友到我微博里來留言,大家很喜歡這個接地氣還有點兒幽默感的人物,對我的審美認知也有新的啟示,真的是花有百樣紅,她是另外一種色彩濃烈、呼之欲出的艷俗之美,這開啟了我另一扇門,我發現原來我戲路沒那么窄,還有很多可能性。
“小戲癡”這個外號誰給你起的,還有哪位演員是你比較欣賞的戲癡?
不太確定別人是否都能認可這個詞,我確實合作過很多好演員。他一個眼神、一句臺詞遞過來,你就知道是好演員。你會有那種生理反應,雞皮疙瘩起來了,演員之間有一種氣場,不是攻擊性的,但會讓對手特別亢奮,我會覺得這段時間有意思了,創作欲非常高。
關于健身,還有什么經驗可以分享一下?
減肥不能餓,餓的話都是錯的,不但要吃,而且吃的品種特別多、吃對時間也很重要。比如早餐,一定要豐富,我早餐會吃單面煎蛋、一個雞蛋餅,還要再加一個水煮蛋(不能省點兒事吃仨煮蛋嗎?),然后再吃一個酸奶里加各種谷物的東西,一杯咖啡、一杯豆漿、一杯橙汁,有時候還會再來一碗牛肉粥或廣式鳳爪什么的,這是我的早餐,可怕嗎?(聽上去像是為相撲選手體重升級準備的早餐,請結合前文提到她每天的訓練量選擇食用。)
聽說你還喜歡騎摩托,有什么有趣經歷嗎?
對,有一輛白色的哈雷883,那是我能駕馭的最小的哈雷了,有一次在廈門和朋友騎,壓彎的時候速度很快,路上突然出來個人,我一躲,車一下就飛出去了,腿上縫了很多針,現在還有個大疤,但是我沒有摩托駕照,所以這個事不太敢提。其實也談不上特別喜歡摩托,就是每年都想學點兒不同的東西,比如我最近在玩滑板,還喜歡不同的樂器,沒有明確目的,就想接觸點兒新鮮東西。
是不是不斷地喜新厭舊,才能讓一個藝術家保持好奇、保持熱情?
你也可以這么說,但有時候,我會讓一件使自己癡迷的事物瞬間戛然而止,比如各種好玩的游戲、新鮮的APP,我都會接觸,游戲打到一定程度了,或是整天刷一個APP,我會直接卸載掉,絲毫不留戀,就是當我意識到這件事會吞噬我很多精力,又不是有益身心健康的,就立馬終止。我很欽佩那種自律的人,他們能非常好地控制、管理自己的身體和情緒,這需要強大的意志力,能做到這點,他一定在各方面都不會差,我也是朝著這個方向在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