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唐
站在生命的中點看生命的終點,財務自由到底是什么?
財務自由:
你好啊?
作為一個詞匯,你一直被我周圍的人談論,似乎你是另一個更模糊詞匯的重要組成部分,那個更模糊的詞匯叫“安全感”。
檢點四十歲前,我似乎很少盤算我掙了多少錢、凈資產多少錢、達到財務自由還需要多少錢。四十歲前我還帶著我學醫時的理念,我還是一個手藝人,把手藝修到頂尖,自然會有口飯吃。當被年輕人逼問職場經驗時,我反復強調的也是,三十五歲甚至四十歲之前,找工作第一看跟著誰能學到什么,一定不要看薪酬,薪酬隨行就市、基本符合市場常規就好。因為學手藝太累,一直缺少睡眠,反而在三十歲左右常常遙想在四十歲退休。那時候也在寫一個專欄,唯一一篇涉及財務自由的文章是《掙多少錢算夠》,二零零零年左右預期二零一零年退休,如果有了房子,再有一千萬現金,夠了。現在看,也不算太離譜。
站在生命的中點看生命的終點,財務自由到底是什么?
先摸底線:一個人基本像個人樣兒地活著,需要多少錢?我的結論是:真不需要太多。有了財務自由,沒必要再為稻粱謀了,如果自己樂意,干點兒讓自己爽的事兒,這個事兒應該還能給你點兒收入,如果自己不樂意,那就待著,你就會有大把的時間。我要是有了六把的時間,基本像個人樣兒地活著真不用太多錢。反正不是出席活動或者開商業會議,衣柜里的舊衣服應該夠穿兩百年。我愛吃煎餅,樓下有個煎餅攤兒,各種奢華煎餅配料、加料組合幾十種,加蛋加腸加辣條加宇宙的最高級煎餅十五塊一套,這樣,吃完全部煎餅套餐組合,一個月就過去了。另外,還可以不吃飯或者少吃飯,聽說斷食和輕斷食都是上流社會永遠的時尚。在住的方面我比較運氣,因為在咨詢公司工作時買股票有很多限制,很容易違規,我從來不買股票,很早買了房子。即使還沒買房,即使北京房價很貴,我是住過十多年集體宿舍和很多次酒店的人啊,少存點兒東西,買個小小的房子也能生活。我問過一個很贊的建筑師朋友,一個人到底需要多少平方米的房子才能像個人樣兒地住?他說,十二平方米。沒了那些必須準時到、準時開始的會議,也就沒必要配專車、配司機了,五公里內快走,十公里內共享單車,二十公里內滴滴或者地鐵,二十公里之外考慮一下是否今生真的一定要去。有了時間之后,各種極致享受都可以負擔了,比如找個沒霾沒風的天氣去護城河邊跑十公里,比如不計時間長短地看閑書(盡管這樣,這輩子還是看不完所有想看的書了),比如不上鬧鐘午睡,比如泡古玩店,比如在湖邊和一個美好的女子一起喝涼啤酒看云彩,比如逛逛那些一直在書本上看過但是一直沒時間去的博物館。后代們自己有自己的福分,相信國家、相信政府,不必給他們留下什么物質財富。我老媽這類父母通常是貪婪的,肉身已經衰老,但是心靈依舊年輕,依舊貪得無厭,希望不花自己的錢而得到一切最高品質的東西。我在和我老媽長期的斗爭中漸漸意識到,滿足這些老人不切實際的物質要求和讓他們高興完全沒有關系,灑脫的早已半仙,不灑脫的早已沒有一絲一毫覺悟的可能。養親以討歡心為本,但是歡心和給錢沒多少關系。
再探上限:一個人可著勁兒花,需要多少錢?我的結論是:真沒數,但是真沒必要;欲戴皇冠,必承其重,絕大多數人的脖子沒那種負重能力。比如只穿迪奧定制,比如用曜變天目盞喝茶,比如用北宋汝窯梅瓶插花,比如天天焚奇楠香,比如紅酒只喝羅曼尼康帝或者比自己年紀大的拉菲和拉圖,比如天天吃鄂然捏的壽司和雪崴炸的天婦羅,比如每天醒來在床前看到一幅不一樣的常玉或者趙無極,比如常年住在一個有五百多年歷史的古堡,比如開一輛全球只有十輛的限量版跑車,比如第一批(如果不是第一個)去月亮旅行、去火星旅行。人類的基因編碼很奇怪,有相當的自限和自毀設置。除非是古往今來屈指可數的渾蛋,如果一個人真的這樣生活,很有可能內心慌亂,自己都忍不住懷疑,為什么自己配得上這種生活,自己都忍不住幻想,這么過下去,劈自己的雷很快就會在路上了。這樣想來,財務自由在極大程度上其實和財務無關,還是和一個人的心智洞明不可避免地糾纏在一起。
我現在有財務自由了嗎?我摸了摸腦子、摸了摸心,我還是不確定,就像我不確定我是否有了其他自由一樣。